1945年,新四軍軍醫學校在臨沂的校址(新四軍山東軍區衛生部)
抗戰勝利前夕,處在日偽政府統治下的上海,經濟崩潰、人心惶惶。不少愛國民主人士既對抗戰勝利充滿渴望,又對中國的前途充滿憂慮。此時,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積極與愛國人士交談、接觸,向他們宣傳黨的政治思想,表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決心,贏得了各界愛國人士的尊敬。
1945年春,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長劉長勝、秘書兼幹部科長張承宗,派遣地下黨員曹達來到上海,向上海愛國民主人士宣傳中國共產黨最新的思想要點,並讓曹達儘量去動員這些愛國人士來淮南抗日根據地參觀。據曹達的回憶,起初接到這項任務時,他有些猶豫:在這抗戰的緊要關頭,這項工作能為大局起到多大作用呢?很快,在上級領導的教育與鼓勵下,曹達意識到統戰工作的意義與這項任務的重要性。
在抗戰時期,曹達曾以商人身份為掩護,在鎮江、揚州等地進行秘密活動。除此之外,他與不少上海醫藥界人士有過接觸。經過一番仔細思考,曹達決定根據自己了解的上海醫藥界的人際關係,擬定統戰對象的名單。
曹達首先去拜訪自己的舊識——培福藥廠廠長聞余堂。聞余堂早就感佩中共抗戰的決心,也曾與曹達一起參加過上海藥劑生聯誼會、職業界救國會等社會活動。聽聞可以到新四軍駐地參觀,聞余堂當即同意。不僅如此,他還表示要帶大兒子聞堯一起去新四軍駐地,希望兒子可以留在新四軍中參加工作。聞氏父子到達淮南根據地後,張承宗熱情接待了他們。聞余堂在藥房方面提出很多建議,尤其是在控制西藥質量方面。抗戰勝利後,曹達介紹聞余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聞氏父子的經歷,為上海醫藥界人士參觀新四軍駐地開了一個好頭。不久,第二批參觀者——上海藥劑師鍾信仁、藥劑師唐國裕、化學師李尊權,在曹達的護送下輾轉來到淮南。唐國裕出身於富裕家庭,一路上的辛勞使他切實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疾苦。抗戰勝利後,唐國裕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先參觀的聞余堂,回到上海後又介紹了第三批參觀者——中國膠丸廠廠長鬍漢民父女3人跟隨曹達來根據地參觀。
在第二批參觀者參觀新四軍駐地時,新四軍衛生部副部長宮乃泉表示,希望上海能有專家來駐地工作。曹達通過唐國裕的關係,認識了愛國民主人士——震旦大學醫科講師許邦憲。許邦憲利用人際關係,向醫藥界上層研究人士宣傳共產黨的政策與招攬人才的心意。終於,黨組織工作人員和愛國民主人士的努力有了回報:當時在國際上頗有聲譽的科學家、雷斯德研究所研究員沈霽春,表達了自己願意去新四軍軍醫大學教授生理學的願望。
沈霽春曾留學比利時並獲得博士學位,返回上海後在雷斯德醫學研究所工作,著有《動物的適應性生活》《衛生學ABC》等著作,並發表多篇論文。然而,1945年上海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各項科研事業陷入困頓,沈霽春曾想過離開日偽統治下的上海,到國民黨政府或是共產黨政府控制下的地區繼續自己的事業。在聽到參觀回來的醫藥界人士對抗日根據地的誇讚後,沈霽春也為中共堅持抗戰的精神所感動。
1945年5月,沈霽春與黨組織有所接觸後,明確了要投入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想法。經過再三考慮,他堅定了信念,放棄自己在上海的工作與生活,毅然攜家人投入到中共抗日救亡、建設新中國的隊伍中。在共產黨地下交通員曹達的護送下,一家6口輾轉來到了淮南新四軍衛生部駐地。6月,沈霽春任教於新四軍軍醫大學,成為生理學教授,為新四軍衛生醫療事業及軍醫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