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索菲亞到北京:中國-中東歐國家全球夥伴中心助力「17+1」合作

2019-12-14     直新聞

12月14日,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全球夥伴中心首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來自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立陶宛、黑山、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諸多中東歐國家駐華使館官員、企業、商會、高校和地方政府代表等80餘人與中方代表共襄盛舉。


中心中方主席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戚振宏、中心歐方主席代表瑪麗安娜、外交部歐洲司副司長盧山、保加利亞駐華使館副館長斯帕索夫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辭。盧山副司長在致辭中祝賀中心首次會議舉辦,並表示「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


從索菲亞到北京: 為「17+1」助力

中心萌芽於一年多以前的索菲亞,當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保加利亞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方與保方共同倡議,成立非官方、非營利性質的智庫諮詢機構「16+1全球夥伴中心」。隨著南歐國家希臘的加入,「16+1」升級為「17+1」。旨在為促進雙方企業貿易投資合作、推動「17+1合作」深入發展提供政策、法律諮詢及智力支持。

中心中方主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戚振宏致辭

「中國始終堅定地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將「17+1合作」作為落實並推進中歐合作的重要平台。」戚振宏院長在接受深圳衛視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和地區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不僅有利於縮小歐盟內部的發展差距,還有助於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從而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


中心歐方主席代表瑪麗安娜在致辭中表示:在全球戰略不穩定,「貿易戰」加劇以及世界貿易經濟體系未來不明朗的背景下,保加利亞認為中心是中歐戰略對話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心歐方主席代表瑪麗安娜致辭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舞颱風雲變幻,全球戰略不穩定性增強,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新的增長極和突破口。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合作機制便始於2008年。當時中東歐國家面臨很大困難和問題,西歐以及國際資本大量撤出。中東歐哀鴻遍野,西歐又愛莫能助。戚振宏院長告訴直新聞記者:「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出於維護世界經濟穩定的考慮,基於同中東歐國家的傳統友好關係,出於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理念,及時向中東歐伸出援助之手。」


視頻加載中...

在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合作機制推進的十餘年間,由於中歐之間所處地域不同,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各異,相互之間並不總是意見一致。但保加利亞駐華使館副館長斯帕索夫告訴深圳衛視記者:「我們可以一起構建一個智慧的平台,不僅是知識(wisdom)的匯聚,更是彼此同理心(compassion)的結合。如果只有知識沒有同理心,或是只有同理心沒有知識,那不會是真正意義上智慧的交流與合作的促進。」


打造全球夥伴關係網絡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政策以外交布局為依託,打造全球夥伴關係網絡。關係網涉及多層次,包括雙邊、多邊、次區域、區域以及全球範圍。同時也涵蓋多個領域 ,從經濟、政治到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


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本月24日,李克強總理將在四川成都主持召開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韓國總統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出席會議。中日韓合作是三國政府共同參與的次區域合作組織。今年適逢中日韓合作20周年,三國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此次會議將著眼未來十年,推動三國提升合作水平,促進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


第22次中國一東協(10+1)領導人會議

11月3日,李克強總理在泰國曼谷出席第22次中國一東協(10+1)領導人會議。會議發表了關於「一帶一路」倡議同《東協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等3份成果文件。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機制—「10+1」自1997年伊始,雙方以經濟合作為重點,逐漸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拓展,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一次會晤

同樣在11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一次會晤在巴西利亞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一道,圍繞「經濟增長打造創新未來」,就金磚國家合作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


戚振宏院長在專訪中向深圳衛視記者表示:打造多種合作機制,既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也符合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需要。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與包括中東歐在內多國建交70周年,明年將是中歐厝史上另一個重要年份,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華主持首屆17+1領導人峰會,並出席中歐相關高級別會議。中方期待各方抓住歷史機遇,共襄盛舉,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和中歐關係邁上新台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o6IBm8BMH2_cNUgMO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