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雲南人對粑粑的愛,不是雲南人的朋友很難理解。
雲南人特別喜歡在家裡燒個火盆搭個架子燒粑粑;特別是冬天,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烤火,一邊燒粑粑,一邊聊天。
城市裡不方便,不能燒火,也會買個電烤爐。特別是冬天,不燒粑粑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如果現在搭一個舞台,所有雲南粑粑集中亮相,你最想吃的是哪種?
官渡粑粑
小雲的同事們都有個習慣,只要出差,都要帶當地的特產美食回來與大家分享。
昆明雖然不大,但是去一轉官渡古鎮都要排隊帶幾個胡麻、花生、豆沙、玫瑰、白糖、光餅官渡粑粑回來,足以說明官渡粑粑的名氣之大了。
官渡粑粑是用筋道麵粉烤成的麥粑粑,從清朝年間就享有盛名。官渡人會用背簍背著剛出鍋的粑粑走街串巷叫賣,現在則會騎一輛自行車,自行車上托著一個鐵皮箱子,自車行把手上的小喇叭「官渡粑粑」、「官渡粑粑」叫賣著。
官渡粑粑對於每個官渡人,甚至每個昆明人,都是永遠割捨不了的昆明味道,故鄉味道。
美食指路:
眼鏡粑粑:官渡古鎮步行街好人家健康藥房旁,3塊錢一個。
大理喜洲粑粑
大理喜洲粑粑的皮是破酥的,味道有甜有咸。鹹的是放了火腿肉丁,甜的是放了油渣紅糖,比較令人意想不到餡料。
大理喜洲粑粑現在依然用的是傳統的烤法,包好之後放在一個鐵盆里,在上下兩層火之間烘烤,上火用的猛火,下火用的文火。如果不用這種傳統的方法烤制,烤出來的味道也是天差地別。
美食指路:
除了在大理喜洲可以吃到喜洲粑粑,大理人民路大理古城也能買到,昆明的篆新農貿市場也有賣。
麗江火腿粑粑
「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有」,薄薄的麗江粑粑總是香氣撲鼻,不論是在麗江的尋常人家,或是在麗江的文化旅遊中,總是有一席之地的,去過麗江的朋友,應該都吃過了吧?
麗江粑粑曾經是馬幫商隊備用的乾糧,放置多日都不會變質變味,是很傳統的烤發麵餅的口感,很原始的面香味,10元一個,味道有甜有咸,挺大一個,但是有嚼頭。
美食指路:
麗江古城內、古城外基本都有麗江粑粑賣。
迪慶水汽粑粑
迪慶粑粑在高原上是補充能量的神物。
水汽粑粑看著是一片白粑粑,感覺會寡淡無味,其實它是要就著酥油茶和奶渣吃,暖暖的滋味和濃濃的奶香還有粑粑的清香在味蕾上翻滾著,類似於吐司沾黃油,那是超級nice!
然後有個小提醒,水汽粑粑很大,一個人吃不掉的。
美食指路:
只要是藏餐館都吃得到水汽粑粑,推薦幾家:
香格里拉建塘鎮龍塘北路10扎西卡達藏餐館
彩雪域藏餐館
昆明菱角塘路608號三鍋莊餐館
昆明近華蒲路與菱角塘路交叉口瑪閣酥油茶館
怒江石板粑粑
怒江人離不開酥油茶,酥油茶離不開石板粑粑。
小雲認識的一個阿姨,從怒江來昆明,每天一天都不空地打酥油茶,只是很可惜,昆明沒有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怒江古老的一種美食,怒江人民自己做吃,也用來待客。在《舌尖上的中國》里,詳細記錄過這種粑粑的製作過程。
蕎面拌上紅糖,加上水合成麵糊,然後將把調好的蕎南糊舀在石板上攤平烙熟,即使不放油,粑粑也不會站在石板上。
在怒江,石板就是天然的鍋!
怒江石頭多,但是用來做石板粑粑的,得是火燒不壞水浸不裂的黑石頭,鬆軟香甜,風味獨特、原始古樸的石板粑粑就是這樣烙出來的。
西雙版納潑水粑粑
版納美食很多,潑水粑粑就很少出來報風頭,只有潑水節才能。其實這種粑粑在任何時候都能吃到,版納的美食餐館裡只要你點還是有的。
糯米吊漿粉加入適量的紅糖揉合成粉團狀,然後在芭蕉葉上抹豬油,把粉團包好壓成長條上蒸籠,做好的粑粑鬆軟、有彈性,還可以長時間保存,時間長了變硬的話還可以用油煎一下。
美食指路:
去到西雙版納,餐館裡,或者夜市燒烤攤,用芭蕉葉包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就是。因為是糯食,可別吃太多引起消化不良。
曲靖小粑粑
曲靖小粑粑,曲靖人的月餅。
沾益小粑粑像月餅一樣,也是用火腿做餡料,所以曲靖人叫它的「火腿砣」,還有用用豆沙、白糖、蘇子做餡,就叫它「四兩砣」,曲靖小粑粑是滇式糕點中別有風味的名特食品。
曲靖人還用它來定親:男方得準備666,888,或999個小粑粑作為送給女方的定親禮。
小粑粑上蓋上吉祥喜慶的紅印裝進谷籮,蓋上結成繡球的紅布送到女方家,你是不是那個用小粑粑定親送禮的人?
現在網購非常發達,想吃曲靖小粑粑了,在「游雲南」就能買到,還不貴,味道香甜醇厚、香氣撲鼻,吃在嘴裡真心幸福~戳下面了解
普洱三角粑粑
普洱三尖角粑粑和版納潑水粑粑一樣,也是用糯水吊漿做的,只不過還需要加飯米,兩種米的吊漿做成筋面。
還要包餡,甜咸隨意。要吃鹹味的,就用火腿,鮮肉,韭菜等做成咸餡。要吃甜味的,就用白糖,花生,蜂蜜,核桃,芝麻,雞油做成甜餡,然後用筋面包裹。
景東縣三角粑粑餡料更豐富,可以包竹筍、茴香、韭菜加火腿或臘肉或鮮肉餡,花生餡、豆沙餡、芝麻餡、核桃餡等。
包三角粑粑還要講技術,用手指擠捏成三角狀,整個三色粑粑是菱角的樣子,再用芭蕉葉做墊,放在蒸籠內蒸熟。三尖角粑粑不僅本地人愛吃,到普洱旅遊的外地遊客品嘗過後都讚不絕口。其中滋味,你去了普洱一定要親自嘗嘗哦。
臨滄茴香粑粑
終於說到臨滄的茴香粑粑了,這是小雲的最愛之一哦!
茴香粑粑是用「臘面」做的,或者叫糯米粉,加水合面的時候再放點臘肉丁和切碎的茴香,可煎可蒸。我一般是用蒸的,煎的太油膩吃不掉,蒸的則軟糯咸鮮。
類似的做法還可以把茴香換成青蠶豆米,雲南人叫青蛙背石板粑粑,一片片青蛙形狀的蠶豆米鑲嵌在白色的「石板」上,很形象。
不過這道小吃不去臨滄還吃不到,但是自己在家也做以做的。很簡單的,來試試,如果放韭菜也可以做成韭菜粑粑。
文山面蒿粑粑
二三月的時候,到地里采點面蒿,與糯米一起蒸熟,舂成粑粑,香軟可口。
在前些年食物缺乏的時候,人們看到地里生長的面蒿羊最愛吃,就嘗試著採摘配上各種粗糧拌在一起食用。現在大家食物變得豐富起來,沒人願意吃面蒿粑粑,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面蒿可以吃。
這幾年,人們又注重養生,聽說面蒿對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有用,市場上又出現了面蒿粑粑的身影。
其實雲南滇東北一帶的人們都會做這種粑粑。面蒿又叫鼠麴草,二三月的時候還是鮮嫩的,採回來之後清洗乾淨,和糯米麵或者是玉米面一起舂,做成圓圓的薄餅,放在火爐上烘烤或者是放在油鍋里煎炸。
小雲比較喜歡火烤的,脆脆的皮,鼠麴草的清香,徒手撕開沾點蜂蜜,棒棒的!
德宏黃花粑粑
在德宏有個傳統,每逢清明時節,人們會精心製作些黃花粑粑、粘米糰,以作貢品祭祀先人。
雲南很多地方清明節也做黃粑粑,春節前後會有黃粑粑花開在山裡了,看到就采一些,拿回家用綁成一小捆,然後掛干。
掛乾的黃粑粑花用開水煮,煮出來就是一鍋黃顏色的水,等水冷卻,泡進淘乾淨的糯米中,米就變成黃色的了。
切一小堆紅糖,糯米粉也就是干糯米飯加水合成濕麵糰,也就是煮湯圓用的那種麵糰,一團面像包餃子一樣包一小勺紅糖,包好捏成扁扁的一片,粘上黃色的米上鍋蒸,類似於蒸珍珠丸子的方法,大約需要蒸一小時。
保山醬粑粑
保山的醬粑粑男女老幼都喜愛。
在保山,賣醬粑把的小攤子隨處可見,裝滿各種佐料的瓶瓶罐罐一色排開來。有草果面、大蒜油、芝麻油、花生末、花椒油、醬油、咸醬、甜、芫荽等等,還有用洋酸茄、青辣椒和魚腥草過滾水後去皮剁碎攪拌在一起的一大碗佐料,光看佐料就叫人食慾滿滿。
將粑粑放在炭火上燒成氣球粑粑,用一個盤子接了,在粑粑中間加上自己喜歡的佐料,想放多少放多少,喜歡鹹的放咸醬,喜歡甜的放甜醬,如果你想挑戰甜咸混合,完全可以!
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我們平時都會吃的早點呀!比如在昆明是叫燒餌塊。昆明的醬粑粑可以裹油條,保山的醬粑粑可以裹火腿腸,到了保山,一定要吃!
玉溪甩手粑粑
香蕉味,菠蘿味,哈密瓜的甩手粑粑你吃過了嗎?
對,它是玉溪人的「飛餅」。
在印度叫做加巴迪,在泰國和雲南的西雙版納叫做巴拉達,雲南人就叫它甩手粑粑。
美食指路:
玉溪有條淘寶街,有人為了吃這個甩手粑粑,一個月可以去10次。所以你說這個玉溪甩手粑粑到底有多好吃?
鳳慶粑粑卷
有一種粑粑,只有雲南鳳慶人知道:薄薄的鍋巴皮上放上一塊燒熟的粑粑,然後塗抹上稀豆粉和醬料。
做鍋粑皮比較費功夫,豌豆粉加上辣椒、草果、茴香等佐攪成麵糊,再放到鍋上攤成薄片,就是「鍋粑」。
鍋粑做好了還要攪稀豆粉,制稀豆粉我們叫叫油粉,豌豆面加入小茴香粉、精鹽、辣椒粉等調味料調成糊狀,鍋里燒開水,慢慢地倒入調好的麵糊,不停地攪拌,變成熟油粉。
餌塊放在炭火上烤熟,放在鍋粑皮上,塗上油粉放上佐料,再捲起來,就成了粑粑卷,味道我就不形容了,小雲怕你會淌口水!如果你去鳳慶,一定要去嘗嘗。
摩登粑粑
昆明最著名的摩登粑粑登場啦!
摩登粑粑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就廣泛留傳於昆明民間,那時它的名字還叫椒鹽餅。
摩登粑粑的起源有兩個說法,一說是美國大兵來到昆明以後,看到賣粑粑的女郎穿的都十分的時尚所以這個粑粑之後就被取名為摩登粑粑;一說是創造者原是昆明綏靖路年輕漂亮的姐妹倆,「摩登」源於法語,時髦的意思,昆明人當作漂亮的意思。
摩登粑粑表皮酥脆、內里柔軟易嚼、口感甜而不膩,還有奶油的鮮香。
摩登粑粑現在在滇味餐館依然占據著一席之地,可見它對於昆明人的意義。
美食指路:
昆明紅豆園、一棟洋樓雲南菜館、醉雲喃、年輪、藹若春等很多餐館都能吃到摩登粑粑。
洋芋粑粑
洋芋粑粑有兩種,一種茴香洋芋粑粑,一種花椒葉洋芋粑粑。
用碗豆面打底,附上一層茴香或花椒葉,中間糯糯的是土豆泥,用油炸出來外層酥酥的洋芋粑粑。有醬和辣椒兩種佐料放著,想吃哪種佐料的,自己添。
美食指路: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有一位老奶奶,專賣烊芋粑粑,還有名號的,叫楊半仙老字號洋芋粑粑。據說賣了三十多年了。
有一次遇到一隻金毛狗,小雲一路吃,它一路跟,這是有多饞啊?下山來還要再買一個!
包穀粑粑
包穀粑粑,發揮空間就大了。
可煎可蒸。現磨的玉米糊不放糖,煎成玉米餅,那叫一個香~蒸的話,玉皮皮不要丟,磨成糊之後舀在玉米皮上,上鍋蒸,不油,健康。看上去就很好吃,小雲已經流口水了!
蕎粑粑
蕎粑粑,顧名思義是苦蕎做的,綠色生態,當然苦,也得沾蜂蜜才能吃。
蕎粑粑並不是一種普通的小吃,苦蕎在彝族心目中是五穀之王,在祭壇上供奉它,在起房、婚嫁時不能少了它,在待客宴席上更是少不了它。彝族人民用火灰燒出的苦蕎粑粑,擺上十天半月不會變質。
苦蕎的營養保健和藥用價值引起當代人們的的重視,苦蕎粉調成麵糊之後也是可煎可蒸,苦蕎餅沾蜂蜜,苦甜爽口。
歸根結底,雲南的粑粑分為三大類:用飯米做的,用糯米做的,用其它糧食做的。
糯米粑粑,又叫糍粑,在雲南,冬至有吃糍粑的習俗。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舂糍粑。
飯米粑粑,也叫餌塊。雲南人拿它當早餐,當零食,當中餐,當晚餐。
飯米粑粑在我家鄉可以切成絲,像煮米線麵條一條,煮粑粑絲;
騰衝人將粑粑切成片,炒成一盤大救駕;
昆明人將它切成條,做成一盤鹵餌絲。
其它糧食做的玉米粑粑,苦蕎粑粑,血豆腐粑粑,米漿粑粑等等,只要能叫粑粑的,雲南人堅決不叫餅。
本文轉載自一部手機游雲南,版權歸其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X4I_W4BMH2_cNUgrC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