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實用人才的困境及其路徑探析

2020-01-29   愛農者言


摘 要:農村實用人才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 其在農業科技推廣、帶動土地有序流轉、改變農村生產方式,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重要基礎。文章通過文獻查閱和實證研究法, 在分析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文件以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和農業調查相關數據基礎上發現, 農村實用人才在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存在人才流失、分散、低端同質化嚴重, 人才供需結構失衡, 建設的積極性低, 使得鄉村振興動力不足, 各地發展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鑒於此, 必須強化農村實用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戰略地位, 完善農村實用人才供給與培養, 優化人才的結構與布局, 改革人才的管理與評價機制, 以優質的人力資源促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於長期以來的二元經濟體制和政策傾斜, 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日益嚴重。因此,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農業農村的發展, 說到底關鍵在人。黨的十八大以來, 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 多次對人才發展作出重要指示, 強調農村實用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 發展現代農業, 首先要解決好人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為我們做好新時代農村實用人才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農村實用人才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

農村實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 為農村經濟和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向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服務、做出貢獻, 起到示範帶動作用的農村勞動者[2]。這一概念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第一, 農村實用人才就是紮根農村, 在農村帶領廣大農民建設農村的人。不僅包括土生土長的農村能人, 也包括大學生村官等外部輸入的人才。第二, 具備一定的知識或技能, 人才之所以為人才就是因為在所從事的領域有著優於一般人的知識和技能, 能夠將從事的事業做得更好。第三, 服務和帶動, 農村實用人才指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經驗和掌握的資源, 帶動廣大農民更好地整合和利用政策優勢, 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帶動農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部分農村大量年輕優質人力資源外流, 農業的發展逐漸成為半耕半工的「老人農業」, 農村的發展缺乏活力, 急需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的作用, 引領農村發展, 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實現鄉村振興。

(一) 實用人才引領促進農村生產經營方式轉變

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不僅包括生產工具的現代化, 同時還包括生產經營方式的現代化,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但是生產經營方式多年不變, 現代化生產和經營管理理念革新緩慢, 歸根結底在於人。據農業農村部統計, 2017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670萬台, 比2012年增長38.1%, 年均增長6.7%;聯合收穫機199萬台, 比2012年增長55.3%, 年均增長9.2%[3]。雖然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減輕了農民的生產負擔, 改變了過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現狀, 但是沒有真正改變農村生產經營的方式, 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的情況下, 形成「半耕半工」的「老人農業」[4], 在老人農業之下, 受不正確的生產經營理念的影響, 通過持續加大化肥投入量、過度使用耕地等傳統、粗放、不可持續的增長方式來提高糧食產量, 加上單一種植低勞力的簡單作物, 使得糧食出現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複雜局面, 一般性、大路貨產品供大於求, 而優質、高端、品牌農產品短缺, 有的農產品比如玉米庫存高企, 有的農產品比如大豆、奶粉供應不足則需要大量進口[5]。因而單純的「老人農業」雖然能夠維持生產, 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革新, 不可能真正地促進農業農村發展, 必須有一批農村實用人才, 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 能夠更好地接受新鮮事物, 有精力和魄力, 改變舊的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打破固化的供需失衡的種植結構, 才能真正實現對農業的改造, 推進我國農業轉型升級。

(二) 農村實用人才帶動推進適度規模化發展

生產關係只有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才能對進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雖然我國曾建立人民公社, 實行集體勞動、統一經營, 但是由於與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符, 嚴重限制了農民的積極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 包產到戶、分散經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取代了集體勞動、統一經營, 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 對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的迅速提高, 分散經營的效益已經發揮至最大, 必須變革生產關係, 才能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的發展, 適度規模經營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 我國55歲以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33.6%[6], 去除其中兼業的青年農業生產經營者, 55歲以上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將占更大比重。他們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見證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同時也在這樣的經營方式中被限制, 不敢做出調整, 順應土地流轉。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 2016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13億公頃, 其中流轉面積0.26億公頃, 占實際耕地面積的23.4%。由此可見, 76.6%的耕地仍然是由承包者自家在經營[7]。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是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效益的必然選擇, 因此, 推進農業新發展, 打造農村發展新業態, 急需農村實用人才通過探索新的適度規模經營形式, 帶動農村土地有序流轉, 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打造農村發展新業態, 為實現產業興旺奠定基礎。

(三) 農村實用人才在實踐中改造農民觀念

相對於生產觀念, 生產工具一旦被生產出來將是生產要素中最容易得到推廣的要素, 對於農業而言, 農業機械化的普及關鍵在於研發, 農民只需掌握其使用的方法, 對於農民是較為簡單的技術。但是農業經營管理和產品深加工等較為複雜, 其推廣和普及是改變農民的生產經營理念和提高其知識性技能, 抽象的觀念改造遠遠難於實際的技能學習, 因而, 農業經營理念和知識性技能的提高仍然較為緩慢。農村實用人才尤其是外出歸來務工人員以及新鄉賢企業家, 他們懂得工業的發展形式, 對產業的經營管理和布局有較好的了解, 在推進農村發展中, 運用政策優勢, 自主創業, 以創業帶動村民就業, 在實踐的參與中, 使得廣大農民在生產經營中逐漸改變其經營觀念, 在產品深加工中提高農民對延長農業產業鏈的認識, 在農村實用人才的帶動下, 改變過去農業科技信息宣傳推廣的方式, 在生產實踐中改變農民的觀念和提高其對農業科技的掌握程度。

(四) 新鄉賢架起企業橋樑促進城鄉融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其關鍵在於產業往來和要素供需互通, 使得城鄉發展得以相互取長補短, 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 構建新型城鄉關係。但是在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 產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 城市的產業不會自發進入農村, 而且產業和要素的互通都離不開的重要載體是企業, 農村實用人才中農村企業家新鄉賢不忘鄉愁, 對農村的發展關心備至, 一大批的龍頭企業, 通過打造優質生產基地, 帶動農產品深加工,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並以產業融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城鄉要素市場的互通, 架起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樑。

二、農村實用人才促進鄉村振興的困境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才支撐。進入21世紀以來, 我國高度重視對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等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 取得了階段性成績。在肯定成績的同時, 應清醒地認識到,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 農村實用人才仍然存在一定問題。

(一) 實用人才流失嚴重, 鄉村振興人才缺乏

一方面, 現代推拉理論認為, 人口遷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 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條件、為自己與孩子獲得更好的受教育機會以及更好的社會環境。在長期二元體制下, 城市的發展遠優越於農村, 因而發展拉力大於農村, 使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 各類專業人才不斷流失。另一方面, 農村內生性的人才本身較少, 且培養和管理機制尚處於起步階段, 農村實用人才的各項培訓和配套的政策銜接不順暢。農村實用人才在家鄉創業的過程中, 雖然有各種政策的扶持, 但是對於農業科技水平不高、信息相對閉塞等方面的短板, 培訓的精準度不夠, 以及農村各類保險制度不健全, 使得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失敗時, 選擇外出務工從事體力勞動職業, 彌補在創業失敗時的資金短缺。從而使得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線工作中農村實用人才缺乏, 阻礙了鄉村振興。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 2017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652萬人, 比上年增加481萬人, 增長1.7%, 增速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8]。其中農村實用人才只有579.1萬, 僅占全國農業人口總數的0.6%[9], 遠遠不能滿足鄉村振興對農村實用人才的需求。

(二) 實用人才「各自為政」, 鄉村振興帶動力不足

當前我國農村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戶各自分散經營, 由於農村實用人才的成長和統籌機制仍然不健全, 實用人才在個體經營管理中表現優異, 但是「各自為政」, 集聚不足, 不僅自身價值得不到最大程度實現, 而且其集聚效應也發揮不充分, 對全村的帶動示範作用不足, 對解決「三農」問題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此外, 部分農村實用人才自主創業的項目, 多為庭院式生產形式, 規模較小, 農村人才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較少, 不僅不能形成集聚效應, 延長產業鏈, 帶動全村發展, 反而逐漸趨於同質化, 造成惡性競爭, 相互傾軋。要實現鄉村振興, 必須推進實用人才形成規模, 帶動所有農民一起參與, 從而推動鄉村整體發展和升級, 分散的一家一戶不可能真正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 實現鄉村振興。

(三) 實用人才供需結構失調, 鄉村振興參差不齊

我國雖然有眾多的農業工作者, 農村人力資源豐富, 卻尚未轉化為人力資本[10], 農民的數量雖多, 由於各地對農民培訓的內容和方法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農村實際的現象, 不能轉化為農民生產的能力, 對於只接受了一定的基礎文化教育, 而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村青年容易陷入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之境, 使得傳統的農民雖多, 合格的職業農民嚴重匱乏, 農村實用人才呈現部分地區的缺失或良莠不齊的現狀。

統籌機制不健全, 各類人才分布不均。農村實用人才大多集中在種養業方面, 而加工、經營、技術、金融、農村經紀人等其他類型人才嚴重不足, 人才行業分布極不平衡。此外, 在人員構成方面, 存在老齡化嚴重的問題, 農業部長韓長賦在農業部學習貫徹《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 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老齡化加快, 目前50歲以上的農民已經占主體, 青年農民數量不足、從業素質不高。此外, 大學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等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實用人才的文化水平, 但是目前總體仍然是以土生土長內生式人才為主體, 對農業科技和管理的專項人才缺乏, 農業管理以經驗為主, 作物的耕種以傳承為主, 農業缺乏創新,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不足。對於打造特色產業, 以特色產業為主要動力,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實現農村產業現代化, 人力資源供給失調, 鄉村振興參差不齊。

(四) 主動性調動不足, 鄉村振興活力不夠

劉易斯在1954發表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勞動生產》指出, 隨著經濟發展, 傳統經濟部門 (農村農業) 勞動力向現代經濟部門 (城市非農業) 的流動是不可避免的。在城鄉以及農業和非農業之間顯著的收入差距推動下, 農民離開土地的願望非常強烈[11], 從外出和留守的結構來看, 相對於留守農村的農民而言, 轉移出去的農民無疑是鄉村精英, 不僅年富力強, 而且文化知識水平相對更高[12]。選擇留在農村種地的人員, 大多年老體弱, 或受家庭影響無法外出務工的青壯勞動力。受就業觀念的制約, 在家務農只是最後的「無奈之舉」, 自己無力或無條件在更發達的地方打拚, 只能被迫在農村務農創業。因此, 他們對未來的期望不高, 在發展生產和經營發麵的積極性不足。此外, 農村實用人才的管理和評價體制亟待制度化, 隨著農村實用人才的流失, 部分留守人員對農村的管理和農業經驗的推廣有著一腔熱血, 但是由於管理、評價和激勵的機制不健全, 農村實用人才迫於經濟的壓力, 多從事經濟類工作和生產, 對農村的管理、農業技術和經驗的推廣積極性不高。

部分農村實用人才的「動機不純」, 他們把農村作為城市激烈競爭的緩衝地帶, 選擇做大學生村官或者回家創業, 只是以此為跳板, 積累基層「工作經驗」, 只要達到一定年限, 再次選擇離開農村。因此, 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動力不足, 不能積極從自身發展出發, 在政策的支持下, 尋找當地發展的有效途徑, 釋放發展活力, 雖然完成基本任務考核, 但是不利於鄉村振興的長期開展。

綜上, 鄉村振興中農村實用人才流失嚴重, 相互之間「各自為政」, 不僅沒有形成規模, 帶動鄉村振興的發展, 而且同質化日益嚴重, 相互傾軋, 惡性競爭, 使得實用人才結構日益失衡。發展環境得不到改善, 農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較低, 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短缺, 會嚴重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因此, 要發揮鄉村振興中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作用, 必須多方面解決農村實用人才面臨的困境。

三、農村實用人才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探析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體是農民, 受益的主體也是農民。因此,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就是要加快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農村實用人才, 充分發揮好農村實用人才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帶動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一部分農民工選擇回鄉就業創業, 而這些農民工正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 能夠承擔起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任, 是農民群體中最優秀的一部分, 應承擔起促進農村和農業的發展, 實現鄉村振興的重任。此外, 農村建設成就明顯, 在政策的指引下, 農村有一番事業成為可能。因此, 必須抓住暫時人口返鄉務工的契機, 促進城鎮化和逆城鎮化相得益彰, 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 強化人才強農在鄉村振興戰略全局中的定位

鄉村振興, 人才是關鍵, 實現人才振興, 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基礎。目前, 有些地方對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 人力資源統籌力度較低。因此, 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 發揮黨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 健全黨管人才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 創新黨管人才方式方法, 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完善黨委統一領導, 組織部門牽頭總抓, 有關部門密切配合, 社會力量發揮重要作用, 把培養人才和發揮人才作用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全局中通盤考慮, 把農村實用人才的工作作為經濟的重點工作部署, 堅持人才資源優先開發, 人才結構優先調整, 人才投資優先保證, 人才制度優先創新, 把人才強農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推進, 促進人才隊伍建設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相互促進、良性發展。各級黨組織要按照對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的相關指示, 做好人才管理工作, 層層嚴控, 重抓基層落實, 切實把人才強農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位置,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二) 完善實用人才供給, 補齊鄉村振興的人才短板

應清醒地認識到,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農業農村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急需人才。隨著傳統比較優勢逐漸減弱, 資源環境約束、生產結構失衡、市場競爭力不足等瓶頸越來越緊, 必須大力轉變發展方式,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推動農業發展由要素驅動轉到創新驅動上來, 而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因此, 有效的人才供應機制, 是加快農業轉型的必由之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缺乏人才管理制度, 城鄉之間的推拉力量相差較大, 造成了農村實用人才的流失。為適應新形勢, 保障農村實用人才的供應, 必須以市場為基礎, 政策為導向, 把黨管人才與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有機結合起來, 建立農村實用人才的生態管理機制, 堅持嵌入和內生兩種方向搭建農村實用人才體系, 建立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新管理機制, 加強政策引導, 改變農村實用人才從鄉村到城鎮的單向流動, 使適應農業發展需要的城鎮人才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手續到農村發展, 只要是符合標準的人才, 都可以進行轉移。

促進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 提高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保障水平, 使他們在政治上受重視、社會上受尊重、經濟上得實惠[13]。加強政策引導, 做好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農村基層選調等項目, 做好人才的儲備和更新流動工作, 人才的不斷更新是農村不斷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保證, 「有了梧桐樹, 才有鳳凰棲」, 在給予政策優惠的同時, 必須營造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配套改革的突進, 同當地的人才市場和農業類高校建立聯繫, 積極開創產教融合、校村對口合作的農村人才培養試點, 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和問題諮詢, 學習農村社區的管理, 通過實習和交流, 給農村帶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同時給高校帶來研究和實習的基地。

積極發掘和培養農村內部人才, 加強農民內部的經驗推廣。加強村中一些經驗豐富的種養能手, 以及外出務工的農民精英培養, 組織農村中表現優異者考察其他鄉村建設的成果, 學習其他村的先進經驗。加強對各類人才的分類培養, 注重理論教育和生產經驗的總結, 提高經驗型內生人才的理論水平, 加強理論和實踐的創新, 發揮在農業生產中的模範帶頭作用。通過政府和市場兩個主體, 內生和嵌入兩種方式, 補齊鄉村振興的人才短板。

(三) 完善實用人才培育機制, 為鄉村振興提供永續動力

農業發展必然是向著規模化、合作化方向, 產業之間逐步融合, 逐漸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村新業態, 進行農業經營的也必定是新型職業農民。但是, 當前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至少存在著兩個方面的阻礙, 一是政府對職業農民的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 沒有採取有力措施和辦法來推進職業農民的培養。二是農民對自身職業能力培養意識的欠缺, 自身認知有待轉換[14]。因此, 要推進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 完善配套政策體系, 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不斷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法制化建設, 制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專門法律法規, 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納入規範化和制度化的軌道, 使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開展。加強有關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法律法規的宣傳, 加大執法和督察力度, 切實保障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落到實處。在法律保障的基礎上, 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投入, 堅持政府、鄉村和社會多渠道籌促資金,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鄉愁為紐帶, 充分發揮新鄉賢和外出務工的成功者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中的作用, 在生產和經營實踐中, 逐漸完善農民的生產經營觀念, 實踐產生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和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激發農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農村的環境搭建起來之後, 最重要的就是激發農民的積極性, 促進其觀念的轉換, 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通過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為鄉村振興提供永續動力。

(四) 優化農村人才結構和布局, 形成鄉村振興牽引力

服務發展大局,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 科學謀劃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 促進人才規模、質量和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 實現人才發展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13]。在總體布局的導向下, 圍繞創新驅動, 加快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更好地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形勢。新時代, 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 因此, 必須按照補短板的思路, 通過調整人才隊伍結構, 來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 以加快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引進和培養復合式人才, 組建「立體式的人才小組」, 農村實用人才從自己的專業出發, 加強人才之間的交流, 合作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難題,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村村人才之間的聯合, 形成規模, 將發展的產業鏈向城市延伸, 從而促進城鄉發展的融合。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範培訓力度, 逐步培養一支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帶頭人隊伍, 發揮新鄉賢的紐帶作用, 整合內生人才和嵌入人才, 統籌各類人才布局, 減少同質競爭, 形成規模互補型人才結構, 形成集聚效應, 合力推進鄉村振興。

(五) 打造利於人才發展的環境, 激活鄉村振興人力資源

搭建各類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發展平台, 建立更加體現人才價值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充分整合、利用現有各類農村人才激勵政策, 動員廣大村民積極營造尊重、關懷、寬容、支持實用人才的鄉村文化環境,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鄉村工作環境, 幫助他們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中快速成長。華西村原書記吳仁寶曾說「引才要大膽, 育才要捨得, 用才要放開。對於有本事、求上進的人才, 華西村獎勵房子、車子、票子、位子和面子, 發展人才經濟」[15]。完善農村實用人才配套支持政策, 在國家幫扶政策的基礎之上, 農村根據自身環境, 給予農村實用人才應有的支持, 給予其無後顧之憂的生活環境, 加強人才工作建設, 形成有利於農村實用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氛圍。

創新人才評價機制, 以激勵留住人才。人才評價機制是「指揮棒」, 進一步完善農村實用人才評價機制, 破除論資排輩和本土人才中心本位等陳舊的觀念。把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際貢獻作為衡量人才的基本標準, 讓農村實用人才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對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人才實行分類分級評價, 充分保障和落實用人才的自主權。完善有利於農業科技創新的管理及人員聘用、晉升、獎懲、工資待遇等配套措施, 增強人才發展活力。將農村實用人才帶動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果直接和其收入掛鉤, 按照一定的比例, 作為農村實用人才的工資, 完善激勵機制, 促進農村實用人才更好發揮作用。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 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的作用, 完善農村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機制, 搭建立體式人才體系, 改革農村實用人才的管理體制, 營造利於農村人才施展身手的良好環境, 完善評價和激勵機制, 充分激活農村人力資源, 促進農村實用人才發揮自己的作用, 推進農村農業持久發展。

四、結語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解決農村地區的發展問題, 實現鄉村振興, 從而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 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強化農村實用人才的戰略地位, 完善人才供給與培養, 優化人才的結構與布局, 改革人才的管理與評價機制, 才能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人才流失、分散, 低端同質化的問題, 形成合理的人才供需結構, 提高建設的積極性, 助推鄉村振興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

作者簡介: 段端磊 (1992-) , 男, 安徽亳州人,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王穎 (1996-) , 女, 安徽蚌埠人,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來源:新疆農墾經濟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