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來信
劉傳雨(化名)口述
關鍵詞:婚姻 婆媳
我想說,拆遷房按照戶口說了算,結婚沒遷出來,現在拆遷了分我一套嫂子不樂意了。但是我在戶口上得一套,不在戶口上就沒有,她自己人頭只能分一套,怎麼就不樂意我拿了。哎,還說要拿也可以,讓我兒子改娘家姓,不改的話就不要拿,或者拿了以後父母輪流照顧,分上半年下半年。
我媽意思是不要理會嫂子,村裡直接分到我那裡,我也是頭大了。老媽說嫂子說那樣的話,寧 願離婚讓她把戶口遷出去不要惦記家裡的財產,少她一套無所謂,大不了重新找一個,拿養老威脅她誰怕誰。
我也是無語了,主要是我媽受氣比較多,感覺就是威脅我們家給了我房子就不要指望她養老,關鍵是現在年輕人有幾個真的給老人養老,不跟父母一塊住,病了送個飯都難抽出時間,不要拿以後的事來說話,現在都不能表明孝心還想她以後孝敬你。
我哥沒說啥,結婚不遷戶口就是為了以後分房子,以前達成共識的,現在嫂子說家裡的房子不是為她自己爭取的,是為了他們的孩子爭取的,而且這是我們家族的財產,憑什麼給外人。
我之前跟老媽說過如果嫂子不開心,那就不要了,房子留給你們自己分,因為我也在市裡工作,房子對我意義也不大,但是村裡有福利拿總比沒有好,所以當初就把戶口留在家裡沒有遷工作的城鎮戶口,兒子跟的老公跟婆婆的戶口。我媽意思是這房子大家都有份,一家人有個房子住一塊有個牽連所以要給我,住不住無所謂,平時過節回來看看聚聚就好了。
我媽也跟我哥嫂子說了,父母18歲後給孩子的是因為愛,不是因為責任,養老不是義務是責任,她也不要求嫂子能做多少,把孫子帶好健康快樂成長就是她對媳婦的要求了,養老我也不麻煩她跟哥哥跟女兒,她有退休金到時候去養老院,病了請個護工照顧就好了,你們有空就過來看看我。
所以我媽非常反感嫂子說出那樣子的話,她說這輩子給兒子買房買車,死後東西也是你們的,分妹妹一套房子就怎麼了?當時我媽都哭了,真的感覺很難過。
小潘工作室回復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其實,人之初,善惡是都具備的。所謂善,比如孩童都很純真,很容易信任他人;所謂惡,比如孩童都很自私,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所以,我贊成人性本是善惡交加的,沒有純粹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我們若想保持善良,就要有意志力和原則,去控制惡的本性。
當明事理的婆婆,遇到不懂事的兒媳。矛盾就此激化。其實從描述中來看,你母親算是三觀很正的老太太,於情於理,她都沒有責任給孩子買車買房帶孩子,而從法律義務角度來講,子女是有義務來給她們養老的。但是婆婆並不指望。令老人寒心的是,兒媳全然不顧親人之間的感情,這的確令人感到無奈。
以往我接受的案例中,一般是婆婆更為頑固傳統,比如「重男輕女」等思想,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顯然,在你們的家庭中,你的嫂子才是最傳統與頑固的那一個,認為你是女生,遲早要嫁人,房子分給你,就相當於分給外人,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顯然與其原生家庭的教育有關係。
這件事情已經發生,顯然婆媳關係會就此發生惡性的變化。嫂子說為後代著想,固然是對的,但是不考慮自己的妹妹,以及其他家人的感受,就是自私的表現;而這個時候,你的大哥是站在媳婦身邊的,他如果不能說一句公道話,會讓婆媳關係更加惡化。你作為小姑子,實際上是不能正面與嫂子衝突的,而是可以與哥哥進行交談。讓他能夠緩和婆媳矛盾。
我們常說,調節婆媳矛盾,男人占據了很重要的角色位置;因為一味的呵護婆婆,會讓妻子感受到冷落;而一味的包庇妻子,也會讓婆婆感到心寒;所以,這個時候,就是考驗男人智商的 重要階段,能否儘量把一碗水端平。
婚姻生活本來就是一家人過日子,深入到柴米油鹽和生活點滴,這就跟學歷高低、收入高低沒有太大的關係了(當然會有一定的關係),物質是一切的基礎,也是婚姻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但是,物質並不能直接決定你們的婚姻家庭能否持續幸福。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婆媳之間的矛盾,得有婆媳來化解,當然,丈夫要充當調和的角色,而你在其中如果去跟嫂子對峙或者跟哥哥爭吵都會加速這件事的矛盾激化,得不償失。
婆媳矛盾一直是東方婚姻里的特色,但是你媽與嫂子之間的矛盾,只能從你的口述中得知,但是生活中的日常點滴,我們並不清楚。客觀而言,你母親在拆遷問題上,做的很公平公正,但是嫂子為何一直牴觸,我們思考一下:一,你長期住在市區,很少回家,對父母的照料是不是很少?二,家裡事無大小,都是哥哥嫂子在操持,而且城鎮結合部,農村事情更為複雜,那麼嫂子是否對此有怨言?
如果一碗水端平,那麼,女兒在孝順這件事情上的確是做少了。如今分房又給你留房子,嫂子覺得不公平。因為她覺得,誰付出的多,誰在家庭中擔負的責任大,誰就應該多拿到更多的東西。雖然你母親在表面上說得公正客觀,但是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是否是哥嫂一家在處理呢?
所以,要想做到真正的公平,分房一碗水端平,那麼贍養父母也要一碗水端平。但是,這件事好像根本就無法端平,所以,我們忽略了,事件本身的核心,就是家長里短的是事情里,根本無法用公平來形容。家人之間,就是儘可能的緩和矛盾,適當的去滿足每個人的心愿,當矛盾出現無法都滿足的時候,就要雙方都學會妥協與退讓。
介於此,你可以與哥哥進行多次溝通,適當了解嫂子的想法,然後在與母親溝通,如果只是一個人單方面的錯誤,那麼可以發動家人去感化她,如果是雙方都有錯誤,那麼就要從中長期調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