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起於微末,為什麼劉邦可以得天下而劉備沒有?

2019-09-22     倬見

文┃倬琰

生於微末、一度落草,不好讀書、才學不夠,劉邦的"流氓皇帝"身份被烙下了太深的印記。但儘管如此,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劉邦依然是當時最頂尖的。作為自稱的、不可考的劉氏後裔,劉備長久以來被認為仁義、忠厚,從個人形象評價上遠比那個"祖先"強得多,但為何同樣起家時資本匱乏,劉邦最後打造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大帝國。劉備失敗在哪,劉邦是否沒有一直以來說的那麼不堪。


┃先來看看家底

劉邦和劉備,無論歷史真實怎麼樣,畢竟作為祖宗和後人的關係,長久以來一直都是這麼說。今天也不是要論證到底劉備是不是劉邦後裔,而是作為"看起來"的後代,為何沒有像先祖一樣在亂世得到天下。

【劉邦】

要論這個事情,先來看看兩人的家底。劉邦的家底,在起兵的時候實在是有些可憐。無論是小三歲的說法,還是小12歲的說法,劉邦都是秦始皇的同輩人。所以在秦始皇暴死、秦朝開始騷亂起來之前,劉邦是一個無事業、無家庭、無資本的三無中年。

即使因為"天生異象"被呂公看中娶了呂雉,也沒有實質上給他帶來富貴。作為亭長押解犯人的劉邦,遇到了之後和陳勝吳廣差不多的情況,按時間來說,先做出帶著落跑的囚犯搞事的人,其實是劉邦。而他因為索性放走了所有人而留下來的追隨者,是他最早的隊伍。這支隊伍,連烏合之"眾"都不好算,畢竟人數實在太少。

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乃東遊欲以厭勝之。劉邦自認始皇東遊是針對他,於芒碭山山澤落草為寇。隊伍還沒多大,就先當了土匪,劉邦實在開局艱難。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有了得到地盤的機會。從沛縣出發,沛公劉邦有了幾千人的隊伍。

投奔項家叔侄後,劉邦也是經歷過很長時間寄人籬下的生活的,甚至很難說那時候的劉邦是否會想到將來要和並肩作戰過的小老弟項羽,一較高下。在名為楚懷王但實際項家叔侄說了算的楚國麾下,劉邦才開始有一些地位,有更多的軍隊。

入關滅秦的時候,應該是劉邦獨立自主之前實力最強的情況,雖然在張良等人的勸阻下沒有入住秦王宮,但還是昏了頭想要把項羽攔在函谷關之外。這一著不慎,隊伍大減,關中王也做不了了,甚至差點在鴻門宴死了,當然項羽為什麼沒有在鴻門宴殺劉邦,這是可以以後單開一篇來聊的。

【鴻門宴】

項羽為了困住劉邦,違背懷王所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假稱巴蜀亦屬關中,改立劉邦為漢王。從地圖上也知道,由川蜀地區殺將出來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後世的劉備很大一部分也是受困於這個原因,這個後面講。

由於項羽"作死"誅殺"楚義帝",劉邦得以有機會出川,但直到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隊伍都和劉邦聯合之後,他的隊伍才真的比項羽龐大,這時候其實已經離勝利不遠了。所以自始至終,劉邦最重要的依仗都是蕭、韓、張三傑,家底並不算太厚。

那再來說說劉備,劉備的家底倒也不是比老祖宗劉邦強多少,織草鞋起家、到他這這個所謂"宗親"更多是後來慢慢聲名鵲起後的加成作用,起兵時著實也是很艱難。

黃巾之亂爆發後,劉備不斷做官、又離開,平亂、自己又心生不滿,直到陶謙死後把徐州交給他,劉備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地盤。但因為善待著名的"反骨仔"呂布,反而丟失了徐州,劉備的隊伍從來也是打打停停,多多少少。

衣帶詔事件讓好不容易脫離了曹操的劉備再次迎來了打擊,唯一還有的小沛也丟了,妻子兒女以及好弟弟關羽都不得不入了曹營。這時的劉備進入了荊州這個和他有著不解之緣的地方,在這期間,得到了諸葛亮,又和東吳一起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這是劉備開始走向眾所周知的最後的道路的最重要的開始。

【三國形勢】

赤壁的勝利讓劉備有了更大的名聲和影響力,和先祖一樣劉備也是從川蜀開始向天下進發。但唯一不同的是,劉邦是不得不去,劉備是自己的選擇,當然那時候確實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從入主益州,到稱王稱帝、再到最後遺憾而死,劉備的家底就一直在蜀地沒有太大的擴張。

從爭天下的家底來說,劉邦和劉備都不算有多好,但為何劉邦能逃出川蜀的牢籠,劉備卻終生未能得償所願,直至後代也都沒有完成,不得不說還是有很多其他的原因的。


┃成功畢竟有優點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的劉邦,無賴、潑皮、不學無術,有事情就只會問張良"為之奈何"。但事實上,如果不是有足夠的刷子,劉邦何以做得到最後的那番成就。

【劉邦】

會用人是一個都快被說爛了的優點,但這點卻是依然值得去說的。同樣是會用人,劉備也是有這樣的優點的,不然也不會被人說有"高祖遺風"。但相對來說,劉備比劉邦還是沒有那麼果敢與堅定,論敢做事,劉邦在歷史上都算是排的上號的,更不用說和同時代的人比。項羽很大程度上就是死在了優柔寡斷,感情用事總是不好,至少對於古代想要爭天下的人來說。

劉邦當年曾經殺過自己的救命恩人,目的是為了警示屬下,其實也算是一種收買人心。這跟劉邦確實沒有什麼心理包袱也是有很大關係,他可不是只會盲從謀士們的建議。自己動起手來,劉邦也是從來都不手軟。

這個被劉邦斬了的人,叫做丁公。此人曾經是項羽的部將,卻在當年劉邦坐板車落荒而逃時,他帶兵追上劉邦後,又徇私放了劉邦。後來丁公就離開項羽,歸降了劉邦,他以為依靠當年拯救過劉邦性命的大功,怎麼著也會封官榮華。

【楚漢戰爭】

沒想到,劉邦立刻下令把丁公帶到軍營,巡迴示眾,然後,宣布他的罪狀:"丁公當項羽的部下卻不忠於項羽。"然後殺掉了丁公。劉邦說:"使後世做人家部下的,再不要效法丁公。"雖然這個救命恩人是個叛徒,但殺死他還是會有一些名聲的影響的。但劉邦並不在意,而且殺掉丁公的事情反而以儆效尤,讓部下們更加忠於自己,有一些流言又能如何呢。

項羽除了亡在優柔寡斷,一直以來都說項羽也亡在他的兇殘。坑秦降卒、坑齊降卒,殺秦王子嬰及秦國宗室,燒阿房、毀秦宮。哪一項都是被認為失民心的事情,但這其中,我認為殺降並不只是項羽自己干過,有些時候殺降也是被逼無奈,很難說完全都是因為殘暴。

劉邦也是殺過降的,整個楚漢戰爭期間,為漢軍俘獲的一方勢力人物為數相當不少。如魏王豹、趙王歇、代王陳余、代相國夏說、雍王章邯、齊王田廣、塞王司馬欣、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均屬被俘。當然,除了這些有頭有臉的人物,大量的秦軍和其他勢力的軍隊,也都在楚漢戰爭的過程中陸續被俘虜。

這些人里,有頭面的人是被殺的主要範圍,上面說到的那些,大半都被殺掉了,後來劉邦也大殺異姓王和功臣,暫且不討論道德層面,有權力、有影響的這些人,確確實實對於劉邦掌控全局有很大的影響,殺掉後他確實安全了許多。而那些降卒們,在古代戰爭的情況下,降卒不是補充,反而是不安定因素和軍糧的消耗途徑,不得不說這是殺降的悲哀,也是古代戰爭的悲哀。

【垓下之戰】

除了會用人,果斷、善於聽意見但又很有自己的想法,在自己認為需要和應該做的事情上,不手軟、下狠心。當然殺降的事情沒法用現在的標準來判斷他的對錯,也暫且不論對錯,但確實是劉邦成功的原因之一。


┃成敗的交相輝映

劉備的優點是大家都知道的,如同他的"祖先"劉邦一樣,善於用人,樂於聽從意見,這是他雖然沒有達成最後的宏願,但也稱霸一方的重要原因。

【劉備】

但為什麼,同樣重要且在當時沒有很多主君能做到的優點,沒有讓劉備如劉邦那樣得到天下,是因為劉備有一些更加影響巨大的缺點,掩蓋了他的優點,最終沒有得償所願。

劉備的其中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自己對於事情的判斷經常出現偏差,事情的輕重緩急會有搞混的情況。

比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當孫權數次討荊州時,諸葛亮的對策是一拖再拖、軟磨硬泡但不對抗,直到最後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卻派了根本不執行"以聯吳為根本、爭奪荊州要有理有節"策略的關羽去駐守荊州,把注意力放在了和東吳搶荊州的事情上,損傷了孫劉聯盟的和氣和與信任。

【關羽】

當關羽敗走麥城,終被殺死的時候,劉備又感情用事地去征討東吳,這方面其實也是劉備的另一個缺點,下面具體聊。當然為兄弟報仇可以理解,但卻正式和東吳撕破了臉皮,這其中東吳方面的錯誤暫且不論,劉備確實有些因小失大。

就連趙雲都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諸葛亮也上表諫止說:"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實在是唏噓。

劉備的另一個缺點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感情用事,這也是他沒有做到劉邦的地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火燒連營】

最重要的事情當然還是為了找東吳討說法而悍然發兵進攻,即使諸葛亮死諫也沒有用處。不僅火燒連營讓自己的珍貴隊伍損失慘重,還最終導致了劉備身心俱疲,死在了白帝城,連成都都沒有再回去過。

除了這些,從拿益州的方式,和對整個川蜀的統治,劉備在這些方面同樣值得商榷,雖然在曹、孫的包圍下能取得川蜀的地盤,而且這個國家最後在他兒子手裡還存在了很長時間,已經算是很不錯了。但對於一個起家時說要匡扶漢室收復天下的漢室宗親,不得不說終究有些失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PT5Wm0BJleJMoPMYV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