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時期的德國機關炮,都是用來對付飛機的,而且打得很準,一旦飛機經過有這種密集炮火防守的地區,就會有很多倒霉的飛機被擊落。尤其是20mm的炮彈,打在飛機上就是一個大洞,幾發炮彈下來就可能擊落一架戰鬥機。就像《拯救大兵瑞恩》中德軍使用Flak 38 20mm機關炮平射美軍的鏡頭給很多軍迷留下了深厚的印象,Flak 38 20mm機關炮迅猛的火力在短時內將美軍士兵撕成了碎片,可見這種用於防空的兵器在陸地使用,也是一個大殺器。這款武器在短時間內射向人群,簡直就是屠殺。
《拯救大兵瑞恩》中德軍使用的Flak 38 20mm機關炮,坦克上的美軍當場被打碎
20世紀30年代,德國開始秘密重整軍備復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當時的德國被《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當時德國的武器研製都是處於秘密狀態,同時《凡爾賽條約》還嚴格的限制了德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不允許當時的德國軍隊裝備大口徑重機槍,當時德國人利用條約中的漏洞開發出了MG34通用機槍,雖然MG34性能非常優秀,但是還是無法替代大口徑重機槍。無奈之下,德國決定研發一種可以替代大口徑重機槍的武器,同時還要逃避《凡爾賽條約》限制,於是德國決定用小口徑機關炮來代替大口徑重機槍。
德國將研發機關炮的工程交給了萊茵金屬公司,萊茵金屬公司開始在厄利孔20mm機關炮的基礎上設計出了Flak 30機關炮,1934年開始量產,在1935年正式列裝德軍,而且我國也引進過200門左右Flak 30機關炮用於防空。
Flak30機關炮被大量裝備於摩托化步兵師、裝甲師等,在德軍中Flak30機關炮不僅僅是一款防空武器,其身上更多肩負的是步兵火力支援任務,簡單來說就是當作大口徑重機槍來使用,為了使Flak30機關炮的防空性能更好,早期型的Flak30機關炮配備有反射式瞄準具,在戰爭期間由於德國資源不斷匱乏,德國後期生產的Flak30機關炮改成了覘孔機械瞄具。
Flak30機關炮在使用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由於Flak30機關炮設計定型的年代,當時飛機的飛行速度還是比較慢的,當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飛機的速度使越來越快,Flak30機關炮較慢的射速就有些力不從心了,於是在1938年德國毛瑟公司開始對Flak30機關炮進行改進,毛瑟公司將Flak30機關炮的射速提高,做了些微小的改進設計出了Flak38機關炮。
Flak38機關炮在1939年正式列裝德軍,但是Flak38機關炮畢竟使用20mm炮彈的機關炮,在提高射速後,也僅能達到每分鐘220發,而且實際使用過程中考慮到換彈和槍管過熱等,射速還會下降,無法有效的承擔防空任務,於是德國人另闢蹊徑,與其在結構上做調整和改進,不如增加數量,1940年德國開發出了FlaKvierling 38,其實就是四聯裝的Flak38機關炮,每門Flak38機關炮都由20發的彈匣單獨供彈,使實際射速達到了每分鐘800發。
四聯裝的Flak38機關炮比較考驗操作人員的配合能力,畢竟為了供彈故障少,Flak38機關炮採用的是20發的彈匣,德國對當時的裝填手的要求就是在6秒完成四個彈匣的更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每門Flak38機關炮每分鐘發射100發左右來防止過熱。
四聯裝的Flak38機關炮也成了二戰時期盟軍低空舔地的戰鬥機的噩夢,而且四聯裝的Flak38機關炮也不僅僅是用來防空,德國非常喜歡將這款機關炮當作火力支援武器使用。如果四聯裝的火炮,對地面上的輕型坦克和汽車都有一定的殺傷力,步兵就不用說了,簡直是一把鐵掃帚,人肉收割機。
旋風自行防空炮
1945年,處於戰爭末期的德國已經沒有很多可以火力支援的武器了,在第三次庫爾蘭戰役中,德國兩個步兵連被蘇聯團團包圍,在其指揮官多次請求火力支援後,德國派出了8輛旋風自行防空炮,該自行防空炮就搭載的是四聯裝的Flak38機關炮,8輛旋風自行防空炮到達陣地後,對著向陣地衝鋒的蘇軍開火,在十幾分鐘內就將700餘名蘇軍打成碎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MzJQHYBxV5JH8q_WJ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