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攻擊機的火神炮並非無堅不摧,打擊坦克最薄弱處才能奏效。

2019-08-31     皇家橡樹1972

很遺憾沒找到A–10攻擊機使用「火神航炮」攻擊坦克的清晰畫面,只能用F–15E戰鬥轟炸機的畫面替代,F–15E使用的M61型6管20毫米航炮...它使用穿甲彈都能擊穿坦克,那麼A–10的GAU–8型7管30炮發射「貧鈾彈」就更能擊穿坦克了。

M48坦克被M61航炮徹底的擊毀了,從兩張動圖來看,空襲飛機需要從側面去攻擊坦克,這樣才能擊穿裝甲,如果從正面攻擊要想擊穿坦克就不容易了。坦克雖然全身披掛裝甲,但是厚度是不一樣的,除了車體正面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很厚之外(現代坦克這兩處裝甲,物理厚度都在600毫米以上)其它位置的裝甲要相對的薄一些。

蘇制T–72坦克正面線形圖,可以看到炮塔兩側的裝甲很厚,而炮塔頂部和艙蓋的裝甲卻較薄一些。

這是T–72坦克尾部線形圖,更加直觀的看到炮塔頂部與兩側裝甲厚度的薄厚對比。

那麼,坦克的裝甲厚度為何不一樣呢?原因就是要減重,也就是說:該厚的地方要厚,不該厚的地方厚度要適中。如果坦克全身的裝甲都是一個厚度,坦克重量至少要在100噸左右,要是這樣以現有的1500馬力發動機的功率,坦克最大公路行駛速度只有30公里!這種「蝸速」不但會嚴重的貽誤戰機,更嚴重的是不論鐵路運輸還是公路運輸都不方便,在使用過程中非常耗油、對行走系統、懸掛磨損非常嚴重...這就像一個300多斤的胖子走路都困難,還要求他奔跑,這對:心臟、血壓、腿腳...都是考驗。

T–64坦克的炮塔裝甲線形圖,也能看到炮塔頂部的裝甲厚度對比於炮塔正面的裝甲確實要薄一些。所以,坦克在設計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具體到坦克炮塔頂部裝甲厚度通常都在35~40毫米,不能再厚了,過厚就會影響到坦克的重心穩定,乘組上下車開啟艙門也不方便。

也正是由於坦克炮塔頂部、側面(懸掛部分厚度在60毫米左右)裝甲要相對的薄一些,這就給了A–10攻擊機有趁之機!它的GAU–8航炮使用「貧鈾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的穿甲能力為70毫米的厚度,完全可以擊穿坦克的炮塔頂甲、發動機室裝甲和打穿側面懸掛防護的「葉子板」並且打壞坦克的行走系統。

A–10攻擊機的GAU–8航炮的炮彈和F–15戰鬥機M–61航炮彈的大小對比,右側30毫米炮彈的體積已經超過了330ml的啤酒瓶!再使用「貧鈾穿甲彈」也就成了非常毒辣的武器。

通常來說,飛機攻擊地面部隊的裝甲縱隊或者單個目標,都採用背後或者側面超低空突防的方式去攻擊,正面襲擊不但要面對敵方的火力主動攔截,對方裝備的被動防護能力也很強,為了儘量在一次攻擊就能消滅掉對方就必須要攻其弱點,而不是硬碰硬。

還有就是A–10攻擊機在攻擊地面部隊的時候,儘量使用空地飛彈、航彈、火箭彈...等航空彈藥,這些彈藥要比30毫米炮彈威力大很多!而且發射/投擲距離也較遠,飛機的飛行高度在5000米就能發動攻擊,這對於A–10本身的安全性是有較高保障的,而GBU–8航炮要想擊毀目標就要低空飛行,在500米以下低空發動攻擊才能有效的擊穿坦克裝甲車輛的裝甲,但是500米以下發動攻擊實在是太危險了!這個高度敵方的小口徑速射高炮,比如:蘇制ZSU–23–4,它當年在研製的時候就是應對北約戰鬥轟炸機低空突防的...還有各種型號的肩抗式防空飛彈,這都是A–10要面對的低空威脅!搞不好自己反被擊落了!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A–10都不使用航炮去實施攻擊,而是用其它航空武器,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LjVdW4BMH2_cNUgwb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