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數據支撐
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
摘要:編制《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圈定了黃淮海平原主要土壤富硒區,黃淮海平原共有9個富硒土壤集中分布區,面積約4426.37km2,其餘零星富硒土壤區面積約1178km2,全平原富硒土壤總面積約5604.37km2。該圖件的編制旨在為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提供參考。
1.項目概況
《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是《中國地質環境圖系》圖件之一。成果歸屬於「重要地區地質環境圖件編制」工作項目(2014年)、「典型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調查評價」項目(2015年)和「全國地質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與監測預警」項目(2016—2018年),隸屬於「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基礎支撐」工程。該成果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完成。工作周期為2014—2018年。目標任務為通過搜集黃淮海平原最新的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監測成果數據,系統編制《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反映區域表層土壤中的有益元素硒(Se)元素的分布,圈定富硒土地區,實現合理規劃和利用富硒土地,發展特色和效益農業,優化農業種植布局的目的。
2.成果簡介
(1)系統收集整理了黃淮海平原土壤地球化學調查成果,並針對編圖空白區開展了補充調查(圖1)。系統收集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5省2市開展的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獲取的表層土壤硒元素含量數據,針對安徽淮北、亳州、宿州、阜陽4地區約27392km2調查空白區進行了補充調查,共獲取土壤硒數據98697個,支撐了富硒區的精準圈定。
圖1 黃淮海平原表層土壤硒含量區間對比
(2)圈定了黃淮海平原主要富硒區(表1,圖2)。據數據結果顯示,黃淮海平原88.22%的表層土壤硒含量在0.10~0.25mg/kg之間,總體表現為缺硒水平。黃淮海平原富硒土壤總面積(不含建設用地)約5604.37km2,僅占黃淮海平原全區面積的1.95%左右,全平原共有9個富硒土壤集中分布區(集中分布面積超過100km2),面積(不含建設用地)約4426.37km2,其餘零星富硒土壤區面積約1178km2。黃淮海平原富硒土壤區總體分布在西部山前平原一線,中部一些城市及其周邊也有零星分布。富硒區主要分布在:天津西青-濱海新區;河北唐山丰南-古冶、保定-安新、石家莊-欒城-寧晉-柏鄉、邢台-邯鄲-磁縣;河南安陽-湯陰、新鄉-輝縣、焦作-沁陽、開封、許昌;山東德州、博興-恆台、濟寧;安徽宿州、靈璧、泗縣、淮南等地。
表1 黃淮海平原土壤主要富硒(硒含量>0.4mg/kg)分布區
圖2 黃淮海平原富硒區(土壤硒含量>0.4mg/kg)分布
(3)編制完成《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1∶1150000)及說明書(中英文對照)。根據《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技術要求》,在統一地理底圖、技術要求和建庫標準的前提下,開展資料集成分析和綜合研究工作,編制完成《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和說明書。本圖採用主圖和鑲圖相結合的表現形式,運用MapGIS軟體進行編制,並分圖層來表達,比例尺採用1∶1150000。圖面上反映的主要內容有:表層(0~20cm)土壤中硒元素的分布狀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分布狀況、克山病及大骨節病等與缺硒相關的地方病種分布狀況等。
(4)建設了《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空間資料庫及元數據。按照《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空間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完善《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各圖層要素的屬性數據,建立了空間資料庫;並根據《地質信息元數據標準(DD2006-05)》的要求建立了圖件的元數據。
3.成果意義
我國是一個缺硒大國,約有2/3的地區屬缺硒(土壤硒含量低於0.1mg/kg)地區,從我國西南-陝西-河北北部、內蒙-東北構成了一個缺硒分布條帶,這些缺硒地區往往伴隨大骨節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發育。黃淮海平原也是我國相對貧硒的地區之一,且黃淮海平原的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全國1/5,是我國重要農業主產區,因此,編制黃淮海平原土壤硒環境圖,圈定該區域土壤富硒區,對促進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優化產業布局可提供參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王軼 王禕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