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新畫筆轉手就送給同學,為什麼孩子要通過討好才能交到朋友

2020-11-23     父母堂

原標題:孩子的新畫筆轉手就送給同學,為什麼孩子要通過討好才能交到朋友

孩子愛討好別人,是真的「缺朋友」嗎?

關於孩子是否被集體「接納」的這個問題,我也曾一度焦慮過。

這幾天,我家儀寶就遭遇了一回「社交困境」:我給儀寶新買的一套畫筆,第二天被她帶去幼兒園,回來時卻只剩一半了,她說送給同學了。

那套畫筆是儀寶「求」了我好一陣才給她買的,比較炫酷的立體盒子+豐富的配合+帶閃粉的外觀,確實很炫酷,其中有幾支顏色特別好看,儀寶拿到之後自己也是愛不釋手。

然而她自己都這麼喜愛的新畫筆,怎麼就會送給同學了呢?

我就問她那些畫筆去哪了,她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告訴我:送給XX了。我特地仔細翻了一下,發現顏色比較酷炫的,和較為常用的幾個顏色都沒有了。

我倒也不是心疼那盒畫筆,只是我對孩子「討好」的舉動比較擔憂。

儀寶說,XX很喜歡那幾隻畫筆,讓儀寶送給她,儀寶捨不得,XX就說儀寶小氣,儀寶怕XX不跟自己玩了,就把一部分畫筆送給她了。

聽到女兒為了留住一個朋友,要用自己特別喜歡的畫筆去「討好」,我非常難過。

1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應該也會遇到這樣一類孩子。他們總是怯生生的,總是習慣一個人默默的躲在無人注意的角落。

在團體里,他們不敢表達,即使有能力對答如流,他們也不敢舉手,時常跟在同學後面,也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別人幹什麼自己就幹什麼,生怕和別人不一樣,起衝突。

如果有人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比如拿走了他的東西,或者不小心把東西弄壞了,也不敢據理力爭,要求對方賠償,只會說:沒關係、沒事的。

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什麼都行」、「我都同意」、「你喜歡什麼我就喜歡什麼」......類似的話語。

有的老師和家長特別喜歡這樣的孩子,給他們冠以「懂事」的標籤,甚至成為自家孩子的「榜樣」。

但是,對於這類孩子,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心疼,因為他們長大之後極有可能成為「討好型人格」。

(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一味地去討好他人,反而忽視自己內心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雖然每個孩子的行為表現程度不同,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基本會表現出5個共性特徵:

膽小、自卑、敏感,行事小心翼翼;

過分乖巧聽話,總優先考慮他人感受;

善察言觀色,總被別人的情緒所控制;

愛道歉,不爭搶,不敢拒絕他人要求;

無主見,做事為了博得對方的關注賞識。

這類孩子對安全感、對他人的關注和愛,認知有偏差。

他們通常會自我暗示——

「只要我把玩具、零食等東西「貢獻」出來,朋友們就會和我一起玩耍」

「只要我跟著朋友,他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他們就會喜歡我」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害怕與別人起衝突,不自信,做事怕被否定,刻意迎合別人的情況,慢慢養成「討好型人格」。

也正因如此,「討好型」人格成為孩子身上一道沉重的枷鎖。他們時時刻刻將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他們時時刻刻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活,這樣性格的孩子,不僅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還會時常感到疲憊不堪,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深陷痛苦之中。

被譽為天才作家的蔣方舟,曾在節目中講述了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故事。

9歲成名、23歲成為《新周刊》副主編,一路榮譽加身,蔣方舟卻坦白:「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

因為從小害怕與別人起衝突,她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一次次妥協求全,一次次打破原則和底線,讓蔣方舟長期處於痛苦和壓抑的邊緣,也逐漸「丟失了自己」。

2

那個討好別人的孩子

真的是因為「缺朋友」嗎?

孩子討好別人,其實是一種「果」,但不僅僅是「缺朋友」這一種「果」。

如果我們想幫助孩子,就必須要找到它的「因」。

不同的孩子,原因也會不一樣。

1.孩子害怕融不進幾天,害怕被同齡人孤立

孩子一旦進入社會,就步入了社交層面,也是有「團體」在的。孩子為了能夠得到這個「團體」里朋友的認可,就會去討好其他人。

記得小時候,家裡會炸肉丸子,我每天都會帶一些去學校分給同學,和同學打好關係。

媽媽也覺得我愛交朋友是好事,每次還讓我多帶點。

但是只有我知道,那些肉丸子分給同學,只是為了能讓他們帶著我一塊玩。

現在回想起來,這是一種害怕被孤立的感覺。

這種感覺,可能是很多孩子討好同伴的原因,就像小時候的我一樣。

孩子或許還沒有自己在遭受著隱形的校園霸凌,心裡只知道,如果不去討好那些人,就沒人跟自己玩了。

所以孩子會選擇去壓抑自己的感覺,來迎合對方。

作為父母,我們要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先不去評價孩子的對錯,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更有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委屈求全維持的表面的「友誼」,是不牢靠的;心裡認為的朋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

交朋友是用心來交的,彼此之間應該尊重、平等、友善,而不是通過討好的方式。

2.沒有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有時候,孩子做出討好別人的行為,是因為沒有充分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孩子心裡會覺得只有自己做到什麼事情,或者保持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才能得到父母或者別人的愛。

相信很多家長都見到過這樣的孩子:小小的年紀卻非常懂事,擁有一個「玲瓏剔透」的心,想方設法來討得大人們和同齡人的「歡心」。

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同樣需要「討好」,需要自己去付出、去努力,才能被父母愛著。父母給予的愛,也都是「有條件」的:

你好好學習,媽媽好愛你哦~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哦!

孩子在和父母相處過程中,本身就處於「弱勢」地位,要想得到父母這一「強勢」方的認可,就需要「伏低做小」來「討好父母」。

「無論你考多少分,媽媽都是愛你的,並不會因為你學習不好,媽媽就不愛你。」——這種「無條件的愛」,才會讓孩子有這個自信和勇氣去做自己。

來自家人的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盔甲。

3.孩子可能真的很想要一個好朋友

孩子去討好別人,可能真的是想要一個好朋友。

孩子慢慢長大,會有自己的小秘密,他們需要有人來傾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小秘密,而這些小秘密他們往往不願意和父母交談。

因為在孩子看來,父母生活在與自己不同的世界裡。

另外,孩子開始和同齡人接觸後,自然就希望能夠融入這個群體里,這是他們的社交需求。

為了融進同齡人這個集體,孩子們會有自己的方式。

而通過「討好」別人進入同齡人的圈層,這也是孩子的一種交友策略,就像我們成年人,有時也會請客吃飯,送禮物一樣。

我們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需要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友誼觀」。友誼很珍貴,獲得友誼的方式更應該是「服務」而不是「討好」。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群小朋友會圍著一個人轉,以這個人為中心,大家聚集在一起玩。

但是這個作為群體中心的孩子,往往是具有「組織力」「領導力」和「服務意識」的,大家有事他會幫忙,玩遊戲的時候也會幫忙想點子,大家喜歡聽他的「指揮」,所以,他身邊就會聚集很多的朋友。

因此,我們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服務」才是能獲得很多朋友和牢固友誼的途徑,討好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迷失自我。

3

孩子「內外兼有」

才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

所以我跟儀寶說,如果畫筆自己喜歡,不能送給別人,友誼不是用畫筆討好來的。

當然,對於這件事,我也深刻地反省了,是否自己平時對於孩子「無條件接納」做得還不夠到位。總的來說,孩子「交朋友」的技能,我們做家長的要從以下這兩個方面來做正確的努力和引導。

對內,孩子要感受到父母、家人無條件的愛,建立足夠的自信去做自己;
對外,孩子在集體中要有「服務意識」,要懂得「付出」,用「服務」來換取「人際價值」。

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出生的那天,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被嚇壞了。

由於染色體缺陷,他一生下來,就有嚴重的齶裂和面部凹陷,他的臉上遍布疤痕,眼角向下耷拉著,耳朵也發育不全,與其他普普通通的小男孩相比,奧吉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四歲之前,他已經動過了20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經歷了其他孩子難以想像的疼痛和苦難,但也無法成為大家眼中的「正常人」。

生活中也一直承受著他人的指指點點。

但是,奧吉卻是一個善良、開朗的男孩,他並沒有因為別人嘲笑自己的外貌而變得低落。

這是因為有父母、有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信任和愛。

從小到大,爸爸媽媽都全心全意地愛著奧吉,尊重他的意見,支持他的決定;姐姐會因為別人嘲笑他而大打出手,邀請自己的朋友和奧吉玩,舞台劇演出也會邀請奧吉去觀看,告訴全世界,這是她和家人最愛的弟弟。

正是家人無條件的信任、肯定和愛,讓奧吉即使和別人不同,也能自信開朗地生活,並且交到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傑克。

奧吉的家人讓他感受到了無條件的信任肯定和愛,帶著足夠的自信去學習、生活、交友。

家人給的安全感,讓孩子的內心豐富、勇敢,並且足夠自信。

而「服務意識」,能夠讓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

電影的最後,奧吉獲得了所有人的歡迎,成為了不可思議的「奇蹟男孩」,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他的「服務意識」功不可沒。

創意比賽的時候,用創意的「相機」為小組贏得了榮譽;郊遊的時候盡全力幫助同伴贏得各項比賽......為朋友毫不吝嗇自己的付出,這些都是奧吉得到真正好朋友的「小訣竅」。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做後盾,勇敢前行;也都能有服務意識,去付出而不是討好,從而擁有自信的人生,真正的友誼。

你的孩子遇到過「討好」小朋友的問題嗎?你是如何幫助孩子的呢?留言區跟我一起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1U_9XUBjdFTv4tA4j0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