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爬過N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次我們又來了。
劈山,原先我們稱作「大寨」,故名思義,這座山上有座山寨,當然,還不止一座,從目前的遺蹟來看應為兩座。一座位於獨山寨上,寨中有一個水窖;一座位於獨山寨以北,劈山的主山峰上,山寨的北門現遺留一扇石門。劈山有大小五、六座山峰組成,呈一字排列,因其懸崖陡峭,像刀劈一般,故名劈山,劈山位於湧泉村的東北方向,是湧泉村的一座天然屏障,又因山勢雄奇,風光奇佳,山上有齊長城遺址,每年都有大批遊客前來光臨探奇,成為遠近聞名的一處旅遊觀光地。
劈山的出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裡面的好多鏡頭是在劈山上拍攝的,特別是電視劇的結尾部分,馬向陽和寒冰在劈山上搖手機尋找最近的人的那一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隨著一首舒緩動聽的歌曲,鏡頭裡展現的是劈山及附近群山的壯闊景象,群山逶迤,藍天白雲,一派好河山。
記憶中的劈山上有很多杏樹,每年一開春,這裡的杏花總是比其它地方先開數日,原因是這裡背風向陽,日照時間又長,花蕾萌動得早,就搶了個先。花開時節,遠遠望去,一片粉紅,像極了姑娘臉上搽的胭脂,又像少女害羞時的臉,嬌艷無比。杏花是我們這裡報春的使者,引領著一個百花爭艷春天的到來。
站在山巔,向下俯視,圍繞著劈山的是一層層的梯田,隨著山勢蜿蜒曲折,從谷底一直圍繞到山峰的下方。這是一代一代的先民們經過幾百年的辛勤勞作,用一雙雙勤勞的雙手開墾出來的。山裡面山多地少,只有谷底不多的幾塊梯田土壤稍微肥沃些,但打的糧食根本不夠一年吃的,只好再向山上開墾出新的梯田,於是,日積月累,就把梯田修到了山頂,形成了今天的模樣。現在,這倒成了一道景觀,也顯現出了農民「愚公移山」的精神。
劈山上最為可看的地方當屬獨山寨,一座突兀的山峰四周都是懸崖峭壁,在冷兵器時代,據守在上面,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記得我小時候,曾經和幾個要好的夥伴懷著一顆好奇心攀爬到寨頂上去一探究竟。寨底是以前壘的石牆,有陡峭的石階,但到了峰腰,有幾處需要手腳並用才能攀爬上去,十分危險,現在想來還有些後怕。如今修上了雲梯和護欄,還是有人懼怕,不敢涉足,可見其陡峭程度。
獨山寨的北面,有一個兩峰夾持的裂縫,高有三四十米,寬不過數米,這就是「一線天」的所在,當地人叫做「風門」。熾熱炎炎的夏季,當你滿頭大汗來到這裡,頓覺一股涼氣撲面而來,徐徐微風吹過,不一會兒就渾身涼爽,真是一個大自然賜予納涼的好地方,比有空調的房間還涼爽愜意。
獨山寨的南面是一座奇特的山峰,上面怪石林立,或臥或躺,奇形怪狀,有點像張家界天子山的味道,其中中間有一直立的巨石,村裡人說像一個石和尚,我怎麼也看不出來,倒像是一個騎在大人肩上的頑童,可能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的緣故吧。由於這座山峰十分陡峭,極少有人上去過。
劈山北的山寨上,有一扇石門,斜臥在山寨朝北的一個出口的石牆上,遊人每到此處,都會被這扇石門所吸引。只見厚重的石門門軸磨損的痕跡還清晰可見,石門上面斑駁陸離,刻下了歲月的痕跡,留給後人許多的遐想,它見證了遠年的狼煙烽火,經歷了戰爭的洗禮,現在靜靜地斜臥在這高山之巔,任憑風霜雪雨的摧殘,依然在昭示著曾經輝煌的過去。在此後漫長的歲月里還要堅守下去,直到永遠。
劈山上的遺蹟隨處可見,每一處遺蹟都有一段故事,可惜的是這些故事不為後人所知,零零星星的傳說不足以說明過去的那段久遠的歷史,給後人留下了一團團迷霧。我想,這樣也好,後人會懷著一顆好奇之心不斷地去探索,去追問,去發現。這個謎終究要解開的。
轉自蒲翁故里,特此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zTrmW0BMH2_cNUgcc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