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冀魯交界處,總面積833平方公里,總人口46萬。寧津縣是中國五金機械產業城、中國實木家具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華蟋蟀第一縣。
一、歷史沿革
1、唐虞時期為兗州域。夏、商時期為鬲國地。周為兗州域齊無棣邑地。春秋時期屬齊地。戰國時期為趙地臨樂邑。
2、秦屬巨鹿郡,因地處古胡蘇河畔,置胡蘇亭(今縣城西保店鎮)。漢時縣境屬東光、重平、臨樂三縣。三國時期屬魏地冀州樂陵郡新樂縣。
3、北魏屬滄州安德郡重平縣。東魏天平元年(534年),由胡蘇亭改置胡蘇縣,屬冀州渤海郡。北齊天保四年(553年),廢胡蘇縣,併入重平縣。
4、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胡蘇縣,屬兗州平原郡。唐武德六年(623年)胡蘇縣屬滄州;天寶元年(742年)胡蘇縣改名臨津縣,先後屬景州、滄州。
5、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年)割瀛州與契丹,臨津縣屬瀛州。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收復瀛州地,臨津縣屬河北道瀛州。
6、宋熙寧六年(1073年)廢臨津縣,併入南皮縣,縣城更名保安鎮。金天會五年(1127年)復置臨津縣,屬河北東路景州;天會六年(1128年)秋,臨津縣城毀於大水,東遷12公里,即今縣城,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元、明、清均屬河間。
7、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直隸改稱河北,寧津屬河北省1940年,為紀念中共津南地委書記馬振華烈士,改名為振華縣。
8、1949年初復名寧津縣,屬渤海行政區滄南專區。1952年劃歸河北省滄州專區,1965年劃入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1994年屬德州市。
二、地名來歷
1、胡蘇:《尚書· 禹貢 》 疏: 「胡蘇,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蘇,流也。」 《漢書· 溝洫志》: 「許商以為古說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界中。」
2、寧津:原名臨津縣,因臨鬲津河得名。金天會六年(1128年)秋,縣城毀於大水,東遷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三、風景名勝
1、蟋蟀文博館。該館總面積580平方米,以「弘揚蟋蟀文化、展現民俗底蘊」為主題,綜合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採取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突出收藏、研究、展示三大功能,主要包括互動多媒體、浮雕、圓雕、蟋蟀文化故事、蟋蟀標本、書畫、蟋蟀用具等,為蟋蟀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交流場所。
2、碧霞祠。寧津碧霞祠又叫李滿碧霞祠,位於寧津縣城北13公里、大柳鎮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處。由於歷史的原因碧霞祠遭到破壞,1992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得以重建。
3、康寧湖雜技主題文化公園。位於文昌路西側,黃河大街南側,是一座集雜技文化、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水景主題綜合公園。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