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肯定跟我有一樣的感受,就是瓜太多,一個比一個魔幻,都有點不知道吃哪個了。
比如華晨宇和張碧晨竟然有個孩子,張碧晨懷孕就跑了,華晨宇說他也是剛知道……沒想到言情小說里的套路成了現實。
華晨宇自己發文承認了,還發了一篇溫情滿滿的小作文:
眾所周知,華晨宇和張碧晨都是歌手出身,倆人在音樂上都頗有一番造詣,所以華晨宇說自己女兒喜歡邊跳邊唱,看來是遺傳到了父母的音樂基因吶。
明星的事兒咱們八不明白,作為一個嚴肅的育兒公號,咱們今天就來聊聊孩子音樂啟蒙的那些事。
雖說音樂天賦是要靠遺傳的,但是對音樂的熱愛和節奏的感知,卻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天性!
很多孩子聽到音樂就會跟著節奏嗨起來了。雖然動作簡單,來回來去就那麼幾個,但是他們跳得都特投入特帶勁兒。半歲的寶寶,就能隨著音樂揮動胳膊。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寶寶對音樂的熱愛呢?推薦從下面幾點入手!
01
塑造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
很多人都想知道,寶寶多大開始就可以聽音樂呢?
你可能想不到,其實懷孕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聽音樂了!
懷孕4個月後,胎兒對聲音已相當敏感,其聲音來自母體內大血管的搏動,其節律與心臟跳動相同,還有規律的腸蠕動聲音。胎兒在宮內就有聽力,能分辨和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並能進行「學習」,形成「記憶」,可影響到生後的發音和行為。
因此,我們應該利用胎兒聽覺的重要作用。給與良好的聲音剌激,促進宮內聽力的發展。
為了對胎兒聽覺的訓練和提高,在孩子3個月以前,每天可定時給他放一些旋律優美的古典樂曲,每次15分鐘。
02
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當寶寶出生之後,日常生活中也要讓寶寶多多感知音樂呀!
不要疑惑孩子這麼小,能不能聽懂,音樂是世界語言溝通的橋樑,即使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也喜歡聽。並且音樂不僅可以促進大腦聽覺皮層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還能促進大腦不同部位的交流和溝通,使大腦技能得到充分發揮,提高孩子整體的智力活動水平。
在家的時候可以多給他們播放音樂來聆聽,說說有節奏感的兒歌,如果有機會還可以帶寶寶去聽聽兒童音樂會等。
另外,很多公共場所都會播放好聽的音樂,比如商場,超市,餐廳,在這種環境下媽媽要引導寶寶去聆聽與感受,教育效果也不錯呀!
03
從生活中尋找音樂節奏
寶寶生活在聲音的世界裡,節奏也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節奏感在孩子音樂活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音樂節奏感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在節奏中感受音樂的美妙以及理解、領悟音樂節奏元素並且提高對音樂欣賞的能力。
我們的心跳、呼吸,走路、跑步,都具有一定的節奏。除了這些固定的節奏,還要讓孩子接受一些變化的節奏,比如用拍手、跺腳,敲擊物體等。用嘴念也可以,「鏹-鏹-起鏹起,起鏹起鏹-起。」
你可以試著讓寶寶用耳朵去聽,去感知,比如,鐘錶的滴答聲,風吹動樹葉時的沙沙聲,下雨時的嘩嘩聲,水滴的嘀嗒聲,汽車喇叭的滴滴聲……
讓寶寶在尋找中感受節奏,對音樂產生真愛。節奏是寶寶對音樂最先感知到的要素。
04
多跟孩子做有節奏感的遊戲
敲敲打打能最直觀的讓寶寶感受到節奏的快樂。
準備點打擊樂器,比如,沙錘、小鼓,響棒,三角鐵等。用撥浪鼓、鈴鼓打出有節奏的聲音讓寶寶聽,然後,讓寶寶自己拿著敲打。
小鼓能發出咚咚的響亮的鼓聲,對培養寶寶的節奏感有很好的作用。通過觀察擊打鼓後,鼓聲就會響起來,能讓寶寶明白擊打和出聲之間一一對應的邏輯關係。
家裡的杯盤碟碗也可以給寶寶敲起來。在敲打的過程中,寶寶能感知到聲音的輕,重,急,緩,長,短。
還可以用兩塊竹板(可用積木代替),敲打出快慢、長短不同的聲音,以表示不同的動作。讓寶寶聽一聽,哪個聲音像馬兒在奔跑?哪個聲音像大熊走來了?
寶寶自己動手敲鼓,還可以鍛鍊手部肌肉,鍛鍊手眼的協調能力。
當寶寶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媽媽就嘗試引導寶寶用身體和動作來表現。
比如,模仿大象走路,小鳥飛翔,通過拍手,拍腿,拍屁股等身體部位,來表現颳風啊,下雨啊,打雷啊等等,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用動作表現出來。
05
給寶寶報興趣班要慎重
過早的正規音樂訓練,對年幼的寶寶並不合適。不過,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父母倒是可以讓他廣泛地接觸和音樂有關的事和物,比如:在遊戲中,孩子可以了解聲音的大小、快慢、長短。甚至是音色和音質的變化。
想培養孩子音樂的熱愛初衷是好的,但是,對小孩子來說,感受生活,發現生活中的信息刺激源比其他都更重要。
而且樂器不是學習音樂的唯一方式,雖然讓孩子學習和掌握一種樂器的演奏技巧是一件很讓人驕傲的事,但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說,的確沒有太大的必要。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讓他聽聽音樂或是唱唱兒歌,玩玩音樂遊戲就可以了。
如果你想給孩子報個班,認認真真地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你首先就得端正自己的目的。
中國很多父母對待孩子學習都特別認真,要麼不學,要學就必須以音樂家為己任,不斷努力不斷學習,直到功成名就。你得搞清楚,我們讓孩子學習,只是為了培養他的興趣和愛好,在學習的過程中帶給他更多快樂。
如果從主動喜愛變成被動強迫,那這事就沒有快樂可言了。時間久了,興趣也該拜拜了。
不同的樂器對孩子的年齡有不同的要求,一般都要到孩子四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樂器。而我們說的上面所有的準備,都會為孩子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不管是睡前為孩子哼唱幾首搖籃曲,還是靜靜相擁著聽一首優美的旋律,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而當孩子情緒不佳時,一段旋律或悠揚或歡快的曲子可以起到舒緩情緒、放鬆心情的作用,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我們教孩子音樂,不是一定要培養他們成為音樂家,而是希望他們在獲得很好音樂感知能力的同時,其他領域的潛能也獲得更好的發展。
孩子不必成為音樂家,但是可以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為了不錯過我們的推送,
請將我們設置為 「星標」或者點擊 「在看」。
喵姐早教說感謝多年陪伴的你,
一起進步,一起做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