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二十幾年,居然第一次去滕王閣

2019-06-14     圈圈網

「切滕王閣捏下波?」

「搭壞了頭,嫩個扎fuan寶!」

我最近想拉上朋友,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結果遭到同事的「不屑」。

人人都會背誦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知道門票50元,本地市民半價。

作為中國南方唯一的皇家建築,坐穩南昌地標打卡C位的滕王閣,為什麼會遭到無數人的吐槽?

我,今天就要為滕王閣「正名」。

/ 它 經歷二十九次重建 /

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美譽,但你應該不知道「你心中的巍峨形象,經歷無數次無聲的哭泣。」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期間經歷二十八次摧毀和修復,直到1989年10月8日,才按梁思成先生的草圖重新設計,完成第二十九次重建。

「先人的竭力保存,後人才能得以賞心悅目」。

王勃的《滕王閣序》為它的名垂千古加冕,不僅如此,白居易、杜牧、蘇軾、王安石、辛棄疾、李清照等文化大家們都曾謳歌讚頌過它。

現在,站在它的對岸遠眺,似乎還能略微感受到當年詩人揮毫潑墨那般豪邁和洒脫。

/ 它 一直保持靜默的姿態 /

南昌人總能在不同的城市角落,不經意看見滕王閣。

最經典的視角莫過於開車上八一大橋,滕王閣逐漸逼近視野。或憑欄遠眺,兩邊贛江風徐徐吹來。

哦對,黃昏時刻,觀賞最佳。

「不對,在瑞頤住的時候,那個夜景才叫美炸了!」來自同事的突然讚美。

對啊,實在不行就趁著夜色,在空中酒廊或露天餐廳小酌一杯,俯瞰眼前星輝,感受城市燈光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橫看成嶺側成峰」,所以,南昌人不去滕王閣或許是因為早就免費看夠了。

/ 你可能對它存在很多誤解 /

很多人問:滕王閣到底是做什麼的。滕王閣初建時,是出於娛樂目的,是封建土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

那滕王閣為什麼叫閣不叫樓呢?

在古代建築中平地而起的叫樓,閣是蓋在建築物之上的建築叫閣,滕王閣是蓋在南昌的城牆上的城牆的城門,城門上有一個閣叫滕王閣。

對於熱衷網紅打卡的人來說,走馬觀花成了滕王閣最後的歸宿。

其實,它的一磚一瓦都很考究。

走到滕王閣正中的太極廣場,中間的「S」形陰陽魚就像兩個首尾相連的「9」,外圍則是八個卦位,89正是滕王閣竣工的年份數。

在廣場兩邊有「雙廊四亭」,設計精巧而古雅。四亭分別名為:「騰蛟」「起鳳」「紫電」「青霜」,取自《滕王閣序》。這其中皆有「乾坤」,可以聽講解員細細介紹。

至於主閣,我居然一直天真的認為它只有三層。

其實滕王閣共有九層,其中下部是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底座,底座以上部分為七層,採用「明三暗七」的格式。通俗來說,一到六樓為觀賞層,七樓設備層,負一是歷代滕王閣模型,負二是街市。

樓道里的雕樑畫棟,洋溢著人文氣息,西廳里的歌舞昇平,仿佛穿越到了唐朝。漫步迴廊,江西母親河寧靜致遠。

內斂的南方姑娘,此時居然有點想大喊「我愛南昌」。

/ 它存在的歷史意義 /

「滕王閣不就一座樓嗎?有什麼好玩的?」

雖然沒了新鮮感,但大家都明白,滕王閣歷經滄桑仍盛譽不衰自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

人傑廳

「序廳」的大型漢白玉浮雕,二樓的大型丙烯壁畫《人傑圖》,負二層有全國最大最長的磚雕,堪稱「南昌版的清明上河圖」。

還有館內陳列的珍貴書畫,古代器皿等等,都是我們後代人必須守護的珍寶。

地靈圖

值得驕傲的是,去年11月,滕王閣正式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今年「五一」又登上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向世界展示江南這座唯一的皇家園林建築。

所以,南昌成為今年抖音熱門打卡點也不足為奇。

/ 對它的愛 根本不用刻意 /

市民南迦先生說:「九十年代門票才1.5元,經常去,周邊沒什麼建築,視野相當開闊特別美。」

也許30年前,媽媽帶你來南昌就為看一眼滕王閣,而如今的我們似乎少有這份必須打卡的熱情。

登上閣樓,看到高層建築在這座城市拔地而起、近處雙子塔高聳入雲,心中難免感慨。

對啊,南昌的美不是玲瓏聚集在某處。

不在八一大橋的白貓黑貓,也不在秋水廣場全亞洲最高的音樂噴泉,而是你每天走過的街道,夜跑時候的兩岸燈光,加班後兩鬢吹過的贛江晚風。

@南昌圈圈網

不管你承不承認,樂不樂意再去,滕王閣早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城市街景和時代符號。

要不,就這周末吧!帶上朋友再去看一看它?

今日話題

#你有多久沒去滕王閣了?#

我在評論區等你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vyVK2wBmyVoG_1ZGJ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