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師讓他「改姓」,遇馬雲改變命運,如今他指出了電商的軟肋

2019-11-02   CEO最前線

「馬雲當年說過一句話,競爭很有樂趣,但一個公司的存在不是為了競爭。」衛哲說這句話對他自己啟發和影響很大。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宵 編輯 | 徐曇

「名片上的『衛』為什麼是繁體字呢?」

初次見面,這似乎是一個過於直接的問題,不過衛哲的回答更直接。

「九二年的時候,很多香港人看著名片上的『衛』字讀不出來,就改成了衛,後來碰到一位風水大師,說『衛哲』稜角太分明——兩個原因合在一起,後來大多數情況我都採用繁體的姓。」

少年得志的衛哲,鋒芒曾「寫滿了」整個履歷表:23歲成為「中國證券之父」管金生的秘書,33歲升任百安居中國區「一把手」,成為最年輕的世界500強中國區總裁;2006年應馬雲之邀擔任阿里巴巴B2B業務總裁和集團執行副總裁。

一件「意外」終結了衛哲「最牛職業經理人」的生涯,2011年阿里「詐騙門」事件引發了阿里內部人事的大震動,衛哲最後引咎辭職。「沒有這樣的震動,不足以重新喚醒我們的使命感和價值觀。」衛哲在當年的辭職信中寫道。

那一年,他剛剛步入40歲的人生,在這個「不惑」的年紀重新接受了價值觀的再洗禮或許也算一件幸事。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記者採訪的時候,衛哲說「人生第一個老闆和最後一個老闆都挺重要的。」而馬雲給他的啟示正是「把使命、願景、價值觀這類聽上去很虛的東西能夠做實——這個比企業戰略還高一級。」

這一點,也被應用在他之後創立的企業中,甚至價值觀都照搬了阿里的「開放、透明、分享、責任」——如今,衛哲是嘉御基金的創始人,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對投資的價值判斷則很「樸素」:「投資企業的產品,會不會讓我兒子去用?投資的這個公司,願不願意讓他們過去實習工作?」

新零售賦能——從增量到存量

「要讓馬雲承認一件事挺難的——他是鴨子熟了嘴也不爛。因此他提新零售更說明了電商真的不是萬能的,真的是不完美的。」12月9日,在由《中國企業家》雜誌主辦,一汽-大眾奧迪作為首席戰略合作夥伴的2017(第十六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的「新零售新玩法」論壇上,衛哲表示。

實際上,嘉御基金的投資版圖裡並沒有涉足外界所謂的「新零售」,恰恰相反,衛哲「特別反對無人便利店」等概念化的模式,因為在他看來,這恰恰走入了電商化的陷阱——喪失了客戶體驗。

衛哲認為這是電商最致命的「軟肋」,再加上獲客成本、物流成本的日益水漲船高,傳統的電商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傳統零售商則難以突破「坪效」和「人效」這兩大瓶頸——如果要做好新零售,就要同時解決這五大問題。

以江南布衣為例。首先要抓住用戶的試衣體驗——杜絕缺色缺碼,保證試衣間的寬敞度,減少排隊試衣的不適感——即使店內存貨已經售完,也會保證24小時之內寄到客戶家裡;同時,因為江南布衣每年會推出過千款的新衣,而門店只能展示200來款,那麼店員可以通過虛擬的電子貨架把這些產品目錄推送給電子會員——目前,不到1000家門店的江南布衣已經擁有了百萬級的電子會員,貢獻了超過60%的營業額,也推動了同店同比10%的增長。

衛哲將此概括成四點——用戶體驗拉起來,電子會員做起來,虛擬店搭起來,供應鏈電商化通起來。「這四點,優先順序也不要錯,傳統零售商以此來做,一定能夠成為新零售最早做起來的企業。」

不過,很多情況下,傳統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最難的並不是技術,或者策略,而是決心的缺失。

嘉御基金當年投資500萬彩票網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後者的移動端購票率一直難以突破10%,而同行都做到了20~30%的占比,這家企業的老闆也很困惑,他認為自己已經很重視移動購票業務,甚至成立了電商事業部,配置了40幾名員工。後來衛哲他們調研的時候才發現,移動事業部最大的敵人其實是內部的PC事業部,後者對資源嚴防死守,兩個部門各有KPI,自然會陷入左右手互博。因此,衛哲早年對江南布衣、蘇寧等傳統企業做電商的建議就是首先取消電商事業部,「想擁抱電商嗎?全公司擁抱,不是電商事業部擁抱。」

下一步,則要講究推進策略。

衛哲跟阿里零售通的前同事有過交流,後者最早在向很多超市輸出業務的時候,整天跟別人遊說,類似的「你的方便麵不要去採購了,我幫你進貨便宜5分錢」等,但這種「完全取代」的思路並不湊效;後來,他們慢慢改變了策略,先從增量做起,比如幫超市增加幾排貨架,專供「天貓熱賣」,藉此才能更快地打開局面。

「說到新零售賦能傳統零售我們也吃過很多虧,經驗教訓是別動別人的存量,因為改變之後收入是不確定的;而增量則會有明顯的收入增加。」目前,嘉御基金正在幫一家連鎖便利集團做增量改造,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但還沒有涉及到存量調整。「別急,存量很難談,做增量時服務對象才可以大規模增加,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轉向存量,哪怕轉換率低一點也會很可觀。」

比風口「慢一拍」——避免四大「陷阱」

40歲之前一直「趕跑」的衛哲,如今有了更多的耐心去等待,也有了更大的寬容度去妥協。

他說這樣的轉變其實更早可以追溯到升任百安居中國區CEO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儘管只有30多歲,但這個角色卻要求他收斂鋒芒,顧全大局。「做VP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團隊和業績,會有更多的拼搶,對內對外都是如此;但做CEO很多是平衡和妥協。」

不過這種收斂,更多是對內,而對外,衛哲和他執掌時期的百安居中國,依然一路衝刺,有媒體評論說,當時百安居在中國「擴張的步伐與節奏近乎癲狂」;這種風格也延續到了阿里,《福布斯》當年評價衛哲的角色有點像Google的CEO埃瑞克(Eric Schmidt),將把一個處於火熱發展中的企業帶入更加快速的成長中。事實也正是如此,2007年上市前,阿里巴巴季度營收規模約5億元,季度凈利約1.5億元;到了2010年三季度,阿里巴巴營收14.5億元,凈利3.66億元——三年間,阿里巴巴營收增加2倍,利潤增加1.44倍。

或者也可以說,那個時候的衛哲,即便心裡想慢下來,但是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必然要滿足老闆的「期待」,也必須拿出業績說話。如今,再提到他當時的老闆馬雲,衛哲有著這樣的評價:馬雲其實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完美結合的一個人,一旦他拿起時比誰都現實,盯得比誰都細;一旦放下的時候又比誰都放得下來。

現在當了「老闆」的衛哲,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2011年嘉御基金成立的時候,電商正處在資本熱潮之中,但嘉御基金卻「避開」了這一風口,到電商慢慢退潮之際,才開始「低調」布局,投資了一家沒有太大知名度的主營運動保健品的「陽光海岸」——與當初高調做事、甚至有些激進的衛哲判若兩人。

「一個行業當湧入太多錢時,很難判斷出哪個團隊更優秀,能夠跑到最後。與其賭它是否適應變化還不如等它兩三年,看看它自己能不能挺過來。」衛哲說,「大浪淘沙」剩下的項目才有投資價值,而不是趁著資本狂熱隨便押注。

衛哲說這也得益於普華永道的那段經歷——先把帳算清楚,而不是一味去燒錢。

「共享經濟」目前就是一個燒錢的生意,所以嘉御基金在這個領域沒有投資任何一個項目。「按照一塊錢一次的收費,車的成本是很難收回來的,但現在又不能漲價,一漲這個顏色就沒人騎了,所以滴滴、快的整合完以後,第一個做的是漲價。」衛哲認為未來共享單車企業合併也是必然的,接踵而至的就是漲價。「漲到消費者覺得有點貴了,就會重新達到一個供求平衡。」

這是嘉御基金「四不投」項目的其中之一。其他的還有偽技術——在衛哲看來,現在號稱人工智慧的企業裡面99%的都屬於此類,就是以前的機器學習穿上了一個流行的「馬甲」,沒有本質的改變;第二叫破偽需求,比如類似上門按摩、上門理髮等大量的O2O服務;共享單車與前兩者不同,它有技術,有需求,但卻落入了「低效率」的陷阱,同時,還觸犯了嘉御基金的第四個「不投」禁忌——「大玩家」,BAT爭搶的項目也是嘉御繞道而行的。

A、T之爭——不是要成為「殺手」

衛哲不希望與BAT成為競爭者,而是合作者。

2011年嘉御基金成立之初,馬雲是第一個投資人;此後,嘉御投資了百度分拆出來的項目91桌面;2016年,人民幣基金還參投了京東金融。「我跟馬雲說希望以後做中立國,跟各家都保持關係。」

衛哲和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很相熟,他多次跟對方交流過對阿里和騰訊兩家企業的比較,在他看來,騰訊適合「天上跑的」項目——2C以及純虛擬產品,「地上跑的」 ——2B或2C的落地服務儘量都別碰,因為後者是阿里的基因,相反,阿里對「天上跑」的則不擅長——以後行業改造對這兩個方面都需要,因此,每一家都要守住自己的陣地,在別人那裡布個棋子就行了。

不過,競爭有時候就像興奮劑一樣,會刺激鬥志,也會模糊判斷,如今,兩家的交集越來越多,競爭也日益白熱化。就連馬化騰前幾天接受《財富》雜誌採訪的時候也坦陳有時候會很「困擾」,「(與阿里)競爭的地方太多了,我數了一下可能十幾個地方都有競爭,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激烈。」

「馬雲當年說過一句話,競爭很有樂趣,但一個公司的存在不是為了競爭。」衛哲說這句話對他自己啟發和影響很大,或許如今激戰正酣的阿里和騰訊也需要這樣的提醒,「可以競爭,但不能變成『殺手』。」

【優客工場】別人眼裡的一個二房東,如何藉助資本2年多的時間從年收入2個億增長了6.5倍達到了13億,成功獲得10億元的融資。想了解前海梧桐併購謝文栗老師如何幫助優客工場豐富盈利模式,如何引流,如何提供B端、C端服務嗎?如何協助優客工場完成一系列華麗併購,做大做強,成為獨角獸嗎?

【喜馬拉雅】通過融資上市路徑設計3年時間估值從1億飆升到25億,通過資本賦能從2015年當時收入1個億,至2019年已實現25個億的收入,並且多次獲得騰訊、小米科技,高盛,華山資本等多家參與投資,完成了58億融資,估值達240億!想了解喜馬拉雅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整個資本策劃嗎?

那就走進我們《資本賦能 領袖峰會》吧,為幫助中國中小企業家解決企業經營與融資問題,我們聯合東方賽富劉俊宏、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謝聞栗、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負責人龍瓊、華洋資本於浩天、香港時空資本、銀河資本...等9位投資大咖、資本專家和25家風投機構賦能產業升級項目對接。

9位導師之一: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董事長謝聞栗(投資過優客工場、脈脈、喜馬拉雅等獨角獸項目)

【峰會價值】:商業計劃書專業輔導、股權頂層架構設計、資本運作 、商業模式 、產業併購、營銷策劃、融資路徑設計、企業轉型升級...

【股權融資】:現場15家投資機構一對一精準對接!

請點擊左下角的「了解更多」 打開會議連結,查看會議流程與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