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著名的十大「飛地」看看有你老家沒?

2019-07-02     網絡醉江南

去過豫北范縣的都知道,該縣縣政府駐地「城關鎮」像個帶把兒的勺子,僅一條路通向濮陽,周圍都被山東省的地界包圍著,成了「全國一大怪,縣城設在省界外」的獨特景觀;這種現象,地理學上稱為「飛地」,是指某個行政區域在另一行政區域內擁有的小塊領地,與本土不相毗連。在河南,像這樣的「飛地」,還有很多,以這十個為最典型,快看看有你老家沒?

根據我國的行政分級,會出現不同級別的飛地,例如村的飛地(隸屬同一鄉鎮,鄉鎮層次上不存在飛地),鄉鎮的飛地(隸屬同一縣,縣層次上不存在飛地),縣的飛地(隸屬同一地級市,地級市層次上不存在飛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飛地(都在中國,不存在境外區域),國家的飛地(涉及境外領土)。飛地不僅中國有,國外也有,不僅古代有,現代也有。其實翻開中國地圖,各個省市的飛地也是屢見不鮮,我們大河南也不例外。小編今天就帶大家細數一下河南的十大飛地。

南陽市淅川縣荊紫關鎮石槽溝村

石槽溝村面積僅1平方公里,這個村地方不大,人口也只有278人,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白浪鎮的心腹地帶,隸屬河南省南陽市浙川縣荊紫關鎮。

相傳,早年石槽溝村原本無人居住,只是一條荒溝。後來山西洪洞縣賈、王兩家在明初移民潮中搬遷到河南的內鄉縣,但因當地生活條件太差,一王姓和賈姓的年輕人帶著妻子偷偷遷移到荊紫關鎮程窪村定居。因為山上有石槽,村內又有一條溝,就起名石槽溝村。

因為祖輩都是河南人,石槽溝村人無論是從風俗習慣還是心理感情上,都對河南更有認同感。雖然長期處在湖北村莊的包圍之中,而且村裡80%以上的媳婦都是湖北人,但他們的生活習慣還跟湖北人不一樣,他們喜歡吃麵條,聽豫劇,依舊保留著河南的風土人情。

濮陽市范縣老縣城

在河南省濮陽市的范縣,流傳著一句民諺:「全國一大怪,縣城設在省界外」。這句話是指,范縣的縣城在山東省莘縣櫻桃園鎮的轄區之內,與該鎮的鎮政府同址坐落。而當地民諺又云:「山東省里有個河南縣(范縣),河南省里有個山東鄉(櫻桃園鎮),山東鄉里有個河南村(金村和張扶村),河南村裡住著山東人。」住在櫻桃園鎮的居民,可能每天都會在兩省間往來「奔波」。

「范縣飛城」的形成,與范縣的歷史和黃河泄洪有關。建國前,莘縣及范縣、台前縣同歸山東,由於黃河泄洪的需要,1964年,國務院把金堤河以南的范縣、台前縣區域劃歸河南省作為泄洪區。與此同時,金堤河以北原屬范縣的5個鄉鎮劃歸莘縣,其中就包括現在的櫻桃園鎮。由於櫻桃園鎮內的范縣縣城仍屬於河南,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范縣飛城」的奇特現象。

周口市沈丘縣留福鎮小武溝

留福鎮的這塊「飛地」位於安徽省臨泉縣張營鄉武溝行政村,因為居住在這裡的12戶留福人是1975年從姜營行政村武溝自然村遷移過來的,所以我們又稱這裡為「小武溝」。

姜營行政村位於河南省沈丘縣留福鎮的東部,下轄高莊、郭莊、李莊及武溝4個自然村,東南部與張營鄉武溝行政村毗鄰,中間隔了一條汾泉河,以汾泉河上的東武溝防洪閘為界,河西屬於河南省,河東屬於安徽省。

地雖是河南的,但卻不和河南毗連,因為四周都是安徽的土地和安徽的人家。居住在這裡的12戶60多口人平日裡用的也是安徽的水、安徽的電和安徽的手機號,但他們的戶口本上卻清清楚楚顯示著他們是河南省留福鎮姜營行政村人。

商丘永城市城廂鄉的四個村

城廂鄉(現為演集辦事處)地處永城市西城區,居永城市郊區,鄉政府駐張橋閘西北復墾搬遷綜合開發區。與永城老城隔沱河相望。永城市城廂鄉共下轄十九個村,其中十五個行政村和鄉政府駐地均在城關鎮(現為沱濱辦事處)以北,其中有四個村位於城關鎮以南成為飛地。

鄭州市上街區

上街區,鄭州市轄區,在市境中北部滎陽市境內,因附近隴海鐵路上街站而名。總面積64.7平方千米(2004年)。總人口14萬人(2002年)。原屬滎陽縣,1958年始置辦事處,1962年擴建為區。為中國鋁生產和輕金屬科研重要基地之一,有中國目前生產規模最大的長城鋁業公司。

上街區雖不於鄭州市城區接壤,但仍為鄭州市區,為鄭州市的一塊飛地,為鄭州市的衛星城區。另一處是上街區在鞏義的飛地。位於鞏義市小關鎮(既小關鋁礦)。是鄭州市上街區礦山街道辦事處工人村飛地。礦山辦工人村是上街區的一塊「飛地」。是個典型的依企成建的老社區。

鄭州市滎陽高山鎮楊橋村

楊橋村位於滎陽市高山鎮西南,西和鞏義市接壤。因古時這裡有座橋而得名。楊橋村屬於丘陵地區。全村1300多口人,轄13個自然村,而衫南、衫北、衫東、衫中四個自然村像個小島被鞏義地盤包圍。

鄭州市新密礦區街道

新密市礦區街道是由飛地組成的街道。市礦區街道的前身是鄭州礦區(又叫新密區,為鄭州的飛地。存在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存在三年即被撤銷,撤消後為管理方便設立了鄭州礦區)。

鄭州礦區是鄭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管理機構為鄭州礦區管委會,先後設立有礦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分局等機構,主要是為鄭煤集團服務,資金也有鄭煤集團支付,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企業不再辦社會,予以撤銷。

洛陽市吉利區

吉利區,洛陽市轄區,在市境北部黃河北岸孟縣境內,與洛陽市隔河相望。古稱河陽,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素以"天下這腰脊,南北之咽喉"著稱。1978年1月將孟縣的吉利公社和濟源縣坡頭公社的馬洞等七個大隊劃歸吉利工程指揮部領導,實行政企合一,屬洛陽市管轄。1982年因建設洛陽煉油廠(今洛陽石化總廠)而設立吉利區,為洛陽市飛區。


平頂山石龍區

平頂山石龍區又叫平頂山西區,下轄南顧莊鄉和梁窪、高莊2個街道,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路。石龍區被寶豐縣、魯山縣隔離。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5.6萬。由於石龍區富含煤礦,1961年析寶豐縣+魯山縣各一部,由市直轄,成為平頂山飛地。1997年平頂山西區獲得國家批覆正式更名為平頂山石龍區。

平頂山舞鋼市

舞鋼市地處伏牛山東部余脈與黃淮平原交接地帶。總面積645.67平方公里,人口31.9萬,隸屬於平頂山市。舞鋼市鐵礦石儲量達8億噸,1970年,國家在馬鞍山北麓、石漫灘水庫北岸興建舞陽特厚鋼板廠,按冶金工業部原直屬的下放項目歸口建設,由河南省成立平舞工程會戰指揮部,負責其全面領導。1973年析舞陽縣一部,設立舞陽工區辦事處(省轄)。1977年撤消舞陽工區辦事處,設立舞鋼區,為飛區。1990年9月撤區設市。

概而言之,河南的這十大飛地,像石溝槽村這樣的省級飛地由於風俗習慣等歷史遺留原因被劃歸河南,而范縣老縣城、沈丘小武溝這樣的地方,則是由於建國後興修水利方便而設。改革開放以前新增的縣級飛地,絕大多數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設置的工礦區。

建國初期,我國對煤、鐵工業重視,這類工業受礦區的限制,往往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為解決大型礦區眾多職工生產、生活需要,有必要就地設置縣級飛地行政區。除此而外,像洛陽市吉利區這樣的工業區,因其行業特殊性,從選址之初就規劃在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的地方,因為有中國單系列年加工量最大的煉油廠,考慮到集約生產、交通運輸、環境污染、廠區面積等問題,行政管理不能由當地政府承擔,只能作為中心城市的飛地行政區而存在。(文轉自騰訊大豫網,侵權立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QTHWmwBUcHTFCnfaCy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