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來需要知識去填充,更需要實踐去豐滿。
太驚艷了!
廣西玉林小男孩羅文源,年僅10歲就會修電動車了!
看這熟練的身手,擰、轉、撥、拍,各式工具用得有模有樣,嫻熟程度堪比修車店的老師傅。
羅文源5歲就跟著爸爸學修電動車,現在周末常到店裡幫忙,應付一般小毛病不成問題,連顧客都誇他修得好。
網友的評論酸出新高度: 10歲時我在幹嗎?
別說10歲了,很多成年人都不懂維修,家裡的電動車、馬桶、門鎖等壞了,除了找師傅幫忙別無他法。
更難能可貴的是,修車並沒有耽誤他的學習,羅文源一般都能考95分左右,在班上排名前五。
叔叔介紹說,羅文源學會修車後性格也變好了,更有耐心了。
因為要幫別人修車,也更有責任心了,對自己要求也更高了。
技術嫻熟,成績優秀,有耐心、責任心、上進心,妥妥一枚「別人家的孩子」,連人民日報都贊他「技多不壓身」。
驚嘆之餘,不由得好奇,這樣的孩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
2015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特意強調了孩子的實踐能力,鼓勵學校開設家政、烹飪、手工、園藝等課程,鼓勵學生參與手工製作、電器維修、班務整理、室內裝飾等實踐活動。
事實上,鼓勵孩子去實踐並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勞動意識,更重要的是增強動手能力,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1)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聰明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動手能力的強弱與腦前額葉的發育密切相關,動手能力越強的孩子腦前額葉發育越好。
而腦前額葉的功能包括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與智力密切相關的重要腦區。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指出: 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我國古人常說:心靈手巧,說得也是這個道理。
讓孩子多動手,就是鍛鍊他的手、腦、眼協作能力,促進大腦發育。
(2)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獨立
曾有一個刷屏視頻《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講了一個中國留學生想讓外國朋友嘗嘗番茄炒蛋,自己不會做,只好打電話求助媽媽。
電話里教不會,媽媽只好凌晨四點起床,用視頻指導他完成。
這個留學生遭到無數人的吐槽,為他的不自立,也為他不懂得體恤父母。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將教育重心放在書本知識上,卻忽略了生活技能的教育,這也是近年來「巨嬰」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國外則與我們相反,很多外國父母熱衷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比如芬蘭,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14歲的孩子就要學習家政、烹飪、木工、金工、剪裁、縫紉等與實踐相關的課程,確保孩子將來能夠照顧自己和家人。
再比如德國,幾乎家家戶戶家裡都有螺絲刀、鉗子、小儀表、量尺等,從木工、瓦工到鉗工、焊工,各式工具應有盡有。
當孩子好奇時,大人就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刷牆、鋪地板等,教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小就得到動手鍛鍊的孩子,顯然更勤快,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獨立生活能力也更強。
(3)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自信
羅文源修電動車的事跡傳到學校後,老師和同學都誇他厲害。
他笑得很自豪,他說: 「我會覺得我要學更多的知識……」
這就是一種正向刺激。
孩子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價值,贏得了認可,巨大的成就感不僅刺激他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的自信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手是思想的鏡子,是智力才能發展的刺激物,是意識的偉大培養者,是指揮的創造者。」
人類有一雙靈巧的雙手,所以有了文明,與動物區別開來。
孩子從小就有一雙靈巧的手,所以也會更聰明、更自信、有更美好的未來。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不自覺就剝奪了孩子的動手機會。
前不久我在網上給兒子買了一個小顆粒的樂高組裝玩具。打開包裝那一刻,我想退貨。
因為搭建一艘「航母」竟需要910個顆粒!且顏色相近,大小一致,密密麻麻,看得人無從下手。
我擔心孩子組裝不好,就一邊看說明書一邊組裝,打算先裝一遍再教孩子。
沒想到兒子在一邊急得大喊大叫:「我來!我來!」還把我組裝好的拆掉,非要自己重頭來過。
「你裝不好,媽媽想幫幫你!」我好心提醒。
他對我的話置之不理,而且拒絕我插手,非要親力親為。
我突然明白,孩子親自動手的快樂是無法代替的。孩子親自實踐和成長的經歷,我們也不能大包大攬。
當孩子想親自搭建一座城堡、想做一盤番茄炒蛋、想拿起掃帚胡亂掃、甚至有模有樣地揉搓自己的襪子而把洗衣粉灑滿地時……
我們不能因為擔心孩子做不好,就代勞了;也不能因為擔心影響學習,就阻止他做與學習無關的實踐。
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個只會課本理論的書呆子,未必能給自己做一頓飯飽腹。
一個只懂得死讀書的孩子,未必能修理好家裡壞掉的馬桶。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書桌,還有更廣闊的世界等著孩子去適應、去闖蕩。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採集了大量家庭數據發現,在3~4歲動手能力就得到鍛鍊的孩子,與15~16歲才開始的孩子相比,長大後普遍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並且擁有更和諧的家庭關係與人際關係。
由此可見,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越早越好。
如何培養呢?
(1)豐富孩子的生活,創造實踐機會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歷來被人稱讚:會彈鋼琴、翻譯英語、演話劇、畫畫等,青春少女樣樣紅。
有人可能會說,明星有錢和資源富養孩子,所以她有更多成才的可能。
事實上,多多還會烤蛋糕、做飯、織帽子。
類似的實踐機會,我們普通家庭完全可以實現。
比如讓孩子學做飯、幹家務、收拾房間、做陶瓷、做創意手工DIY、玩桌面玩具等。 但凡需要動手的事情,都可以讓孩子試試。
這不僅鍛鍊他的動手能力,也賦予孩子更多成長的樂趣。
(2)切忌打擊,要多鼓勵
小時候,有段時間流行織圍巾,我省下零花錢買針和毛線,決定給老媽織一條圍巾。
初學編織的痛苦就不說了,因為不會退線圈,手指都被針戳紅了,夜裡睡醒都覺得疼。
當我把那條耗費無數心血織好的圍巾送給老媽時,本以為她會誇我「長大了,懂得孝順父母了」。
誰知她只是拿起來看了看,說:「顏色太艷了,也太短了,戴出去會被人笑話。」
然後連試都沒試,隨手扔到沙發上。從此我再也不想給她織任何東西。
孩子親自動手做一件事時,一定是很興奮的,哪怕他做得不好,家長也不要打擊,反而要多鼓勵他,引導他用更好的方式完成。
霍思燕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嗯哼第一次做果汁時,將藍莓和櫻桃直接放在水裡,一點都不好喝。可霍思燕還是違心地夸果汁「好喝」,順勢引導他學用榨汁機。
如果說親手DIY是一種樂趣,那麼家長的鼓勵就是孩子堅持下去的最好助力。
(3)陪孩子一起體驗動手的樂趣
不是每次行動都會有收穫,孩子想做的事不一定順利,甚至會因為失敗而氣餒,父母的協助就是他繼續下去的勇氣。
泰國有一個公益短片,小女孩想學種豆芽,媽媽幫她買好種子、花盆和肥料,跟她一起播種。
第一次種豆芽沒成功,孩子一臉不快,媽媽又買了相關書籍,跟孩子一起研讀,然後按照書中的方法再種。
第二次仍然失敗,孩子更氣餒了,媽媽又想辦法,還帶孩子到野外取河水再種。
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媽媽一次次陪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豆芽種成功了,不畏失敗的孩子也成功考取了博士學位,被保送出國進修。
家長陪孩子一起動手,既協助,又陪伴,不時給孩子加油打氣,孩子才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這個協作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孩子應對挫折的過程,有家長陪伴的孩子不畏艱難,才敢挑戰更大的勝利。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諾貝爾慶典晚宴上,特意強調了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他說:「我希望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學生們對動手實踐的興趣,注意到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生活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技能。
未來的社會,僅僅擁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講實幹、重實踐。
一個在書桌前沉迷於九九乘法口訣的孩子,其運算能力未必比得上一個每天跟著媽媽穿梭於菜市場的孩子。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將孩子從書桌前解放出來吧!
孩子的未來需要知識去填充,更需要實踐去豐滿。
來源丨男孩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KvllW8BxtCz63RLvq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