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不招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遭遇不平等待遇?

2019-10-11     研控學姐

2019年考研報考人數達290萬,比2018年激增52萬,是十幾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預計今年又是大幅度增長的一年。

昨日微博一條#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 的微博火了,在微博熱搜榜第5位,達到了「沸」,非全還是全日制,貌似一直以來是考研黨討論的熱點話題。

對於考研黨來說,雖說結果無外乎就兩種,錄取或落榜。但若是遇上了分數尷尬,不得不調劑至非全日制研究生時,不少同學可犯了難。


中國教育在線之前發布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指出,近半數考生表示不考慮非全日制,46%的考生擔心畢業後非全日制文憑不被就業單位認可,很多單位在招聘要求中就明確提出只接受全日制研究生。


考上了全日制當然可喜可賀,而考上非全的,心情可能會異常複雜。

非全還是在職?傻傻分不清楚

早前,社會人要讀在職研究生,有三條路徑:一月聯考、五月同等學力考和十月聯考。

一月聯考難度最大,含金量也最高,可以拿到學歷證(畢業證)和學位證「雙證」。先考試後入學,只有法律碩士、MBA工商管理碩士和MPA公共管理碩士三種專業,但在改制之後被併入十二月的普通聯考。


2016年,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研究生招生錄取開始統一划線。


五月同等學力考試形式為免試入學,但未和國際研究生教育主體形式接軌。流程是先修學分後考試,論文答辯通過後即可授予學位,只有學位沒有學歷。因為學校設置自成體系,執行混亂而且標準參差,略水。

同樣水力滔天的十月聯考也是沒有學歷證書的「單證」研究生,先考試再入學,但題目難度、科目設置等比十二月的統考低了不止一個台階。因為學費貴、拿學位相對容易,一直被詬病為「花錢買文憑」,目前已經被取消。


考研之路,一年更比一年擠。圖/中新網


2016年九月,教育部下發將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並軌的政策,統一划線,取消每年一月和十月聯考,併入每年十二月的研究生統招統考。


到了下一年,考研報名人數再次猛增。各大高校為了響應計劃,紛紛擴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計劃。在突然失去一月和十月兩條讀研路徑之後,在職考生瞄準的目標就只能是各大高校的非全。

可他們萬萬沒想到,跟他們同場競技讀非全的,還有因成績不夠,從全日制被調劑下來的應屆考生。

「服從調劑去非全日制,還不是為了上985。」

目前就讀非全研究生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已經工作的在職研究生,一種是分數不夠而被調劑的應屆考生。而後者這些將就派,往往占了大多數。

要念香餑餑985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對本科「門第」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部分招生已經在九月通過推免完成,留給普通考生的機會已經很少。


保研者已經占去大半名額,考研人只得擠破腦袋撿剩。


要爭奪985讀研的入場券,除非特別優秀,否則就只有鑽非全招生計劃的空子,通過從全日制變非全的調劑,入讀理想的學校。

這樣一來,當邊工作邊念書的在職考生和全天候覆習的應屆考生站在統一的起跑線上時,小年輕們自然占據了優勢。由於全日制和非全的分數線統一,為了完成調劑招生計劃,各高校實際的複試分數線其實有所下降。

但在在職考生看來,哪怕是「拖了後腿」的年輕人們,實際上也拉高了進入複試的平均分。對於在職考生而言,考研從以往的水水就能過,難度直接跳升到了hard模式,進入複試的機會瞬間縮水。


錄取這件事情,自然是人數漲了分數就會變高。圖/sohu


但那些上了複試線,又無法達到全日制要求的夾心餅考生也不好過,失去「全日制」三字金牌的保駕護航,新推出的非全研究生含金量如何、就業市場承認度如何,都是未知之數。


是上普通學校的全日制,還是985前途未明的非全,抑或勇敢的二戰,成為沒有先行者可以解答的難題。


普通學校的全日制,還是985的非全?


而習慣被追逐的高校也不好過,教育部批准34所可以自主劃線的院校也陷入了焦頭爛額的狀態。因為上頭硬性規定非全複試要和全日制分數統一,硬撐高准入門檻的學校紛紛面臨非全上線人數個位數的窘境:


改革元年,北大法碩的非全僅上線一人,武大更是無人上線。

非全被歧視,到底冤不冤

就讀非全最大的顧慮,無非是讀完出來學歷不受肯定,遭遇HR的冷眼,學歷和工作經驗兩頭落空。


非全遭受的冷遇,是從一貫被貼上水貨標籤的在職研究生流傳下來的慣性歧視。

在職研究生被鄙視,主要在於其「寬進寬出」的政策,而這正是非全改制最重要的一點。學歷的含金量和其難度是成正比的,和全日制拉平了入學的難度,解決了「進」的問題,接下來就要關注「出」的問題。


圖/中國教育在線調查

非全學習的時長集中在周末,形式有點像夜大速成班,時間短劑量大,學生接收的效果如何很難說。

另外,不同學科受到的限制也不同,比如金融、外語類等偏理論的學科,全日制和非全的學習內容基本一致,兩種學制的教學不會相差甚遠。


但是電子、機械等需要花時間進實驗室研修的工科專業,非全和全日制學生對項目投入的時間、精力就有很大差別了,學習質量難免大打折扣,被HR歧視也並非毫無由頭。

我只想知道,讀什麼文憑比較「值」

其實,在就業市場中被歧視的何止非全研究生。英國、香港等地區的一年制授課型研究生項目近年來因為申請比較容易、時間短、性價高而獲得青睞,也因此陷入了「水貨疑雲」。

同學們到了當地才發現,讀這種快准狠、十幾萬學費搞定的授課型研究生的,身邊同學基本都是內地人。


出國留學別擔心語言問題,大家都一個地方來的。圖/pexel

本地學生多是做研究、拿獎學金的學術型研究生,或是延長學時的在職學生。如果學校不是特別優秀,普通的海外大學授課型研究生學成歸來,就業並沒有比本科生有很大優勢。

而2009年才在政策扶持下發展迅速的專業碩士,也許能給惴惴不安的非全研究生們打一筒雞血。當年推出的時候,因為和「名門正統」的學術型學位學習方向有明確不同,時長也短,也受到了一定的質疑。

圖/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但近年來,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的錄取分數已經基本一致,就業市場的認受度也相差無幾。2017年,全國多地都出現了專碩報考人數反超學碩的現象。非全研究生的未來發展,也許會向專碩的道路靠攏。

非全能不能被正名,最重要的還是看政策。以海外碩士為例,只要在外國呆滿360天並在北京找到工作,而且剛好單位還有落戶指標,那麼只要讀一年碩士也能獲得許多人為之奮鬥一生的北京戶口。這些誘人的政策一天還存在,海外讀碩就不會失去魅力。

畢竟,不管是發出」專碩還是學碩性價比高「,或是」讀985非全日制值不值得「的疑問的人,更在意和焦慮的問題,也許不是哪一種教育更適合自己,而是同樣是一紙文憑,哪一張更高效省時、更受用人單位待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HSWvm0BMH2_cNUggL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