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夫妻同房叫「周公之禮」,周公做了啥?大家都理解錯了

2022-06-22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為何古代夫妻同房叫「周公之禮」,周公做了啥?大家都理解錯了

在中國古代社會,「禮」常常作為一種行為規則、道德規範和各種禮節的總稱,在歷朝歷代的政治文化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當中都占據有重要的地位。禮制起源於周朝,之後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歷經發展。一些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還專門設立禮分掌各項事宜。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講究禮節的民族,特別是在中國古代時期,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合乎於禮」,禮制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我國古代夫妻同房被叫作行「周公之禮」。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周公到底做了啥?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周公名為姬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文王時期,姬昌受到紂王的信任,賦予其征伐之權。姬昌即位之後,由姬發即位。周公旦不僅是姬發的同胞弟弟,更是他最為得力的助手,兩人經常在一起商討國事。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姬發決定討賊,但卻沒有周全的辦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姬發叫來周公,共商伐紂大計。周公告訴姬發,要「順德謀事」。實際上就是要修明道德,取得諸侯和民眾的支持。

周武王九年,姬髮帶領部下,以奉文王之命為由,開始討伐商紂,在孟津大會天下諸侯,開啟了進攻的總號角。之後,紂王發兵阻擋,然而商王朝早已失去人心,商軍甚至掉轉槍頭,開始了內戰。

最終,紂王於鹿台自焚而亡,商朝滅亡。在此之後,姬發建立了周朝,而周公的地位則僅次於武王。周朝建立兩年之後,武王去世,其幼子成王即位。此時的周公因而代替成王處理政務。

西周初年,在經歷過商末長期的混亂局面之後,世風日下,民風也混亂不堪,社會風氣急需治理。特別是在當時的社會上,男女濫情,交接混亂,這樣的情況對於社會治安的穩定無疑是一種威脅。

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周公開始將從遠古到殷商時期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使其形成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而在婚禮嫁娶方面,周公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在周朝的禮樂制度當中,周公將男女婚配分為了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不僅如此,對於各個環節,都規定了更為細緻詳盡的步驟。按照這七步禮儀完成下來,婚娶才算合乎禮制。

例如「納采」,指的就是男方讓媒婆到女方家中提親,送禮求婚。如果得到女方的應允,則還需正式向其納「採擇之禮」。一般在古代,禮物多為鴻雁。納采之後,再由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是為「問名」。這一環節的目的主要是看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符合。

「納吉」則類似於如今的訂婚,男女雙方交換「鳶書」,「納徵」則是男方為女方送去彩禮。之後便是確定婚期、迎娶成婚。七禮的最後一個環節,稱為敦倫,實際上就是完婚之後,夫妻同房。等到七步完成之後,才算完成了周公之禮。因此,行周公之禮事實上是一種規範婚前行為的禮儀制度,要求男女在婚前不能夠隨便發生關係,一定要在結婚當天。這就是周公之禮說法的來歷,至今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婚禮已經大為簡化,同時增添了許多新的內涵。但在我國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著傳統婚配風俗。這一傳統文化的保存和發展,對研究我國婚俗歷史以及禮樂制度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f3ae5d7bd75d056af36b2e8c386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