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也許誰都沒有想到,一份幾年前的土壤污染報告,竟然牽扯出了一樁百億的官司。
在11月4日,A股上市公司陸家嘴披露了一份重大訴訟公告。
這份公告直接創造了建國以來的最大訴訟標的,陸家嘴向蘇州蘇鋼集團索賠100.4億,百億訴訟。
當然,我們關注的並不是官司本身,而是背後所揭示的發生在經濟高速發展期的亂相,以及圍繞著一片毒地的真真假假。
下面我們就有請兩位選手登場。
02
陸家嘴,是上海國資委的明星企業,不用懷疑,上海核心商務圈陸家嘴就是他們開發的。
這個蘇鋼集團是誰呢?
它本身是蘇州的國企,顧名思義,是一家鋼鐵(冶煉)企業。
但是,蘇鋼集團在2003年被當時尋求多元化的著名校企,北大方正收購了,成為了校辦企業。
在2022年,北大方正資不抵債,又被中國平安負責重組,現在的蘇鋼集團實際上是中國平安的控股子公司。
如果不是特殊的原因,這樣兩家企業一般是不會撕破臉皮,對薄公堂的,但萬事總在變化。
故事的起因是2016年10月17日,陸家嘴集團經過222輪報價,以85.25億的價格,從眾多競爭者手裡拿下了蘇鋼集團旗下17宗地塊。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兩個數字,第一個是2016年,第二個是222輪報價。
這個時候正是房地產新一輪的熱潮,全國都在加速城鎮化改造,蘇州也不例外。
同時,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改革,開始吹到各個領域,中國經濟的問題不再是因為需求不足,而是供給的質量不高,比如說產能非常旺盛的鋼鐵領域就出現了「供需錯位」。
過剩產能,被認為是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
所以,那個時候的蘇鋼集團經營狀況非常不好,連續3年虧損,2016年的資產負債率達到了98.71%。
急需轉型的蘇鋼集團,就準備出售旗下的17塊地,換來轉型資金。
陸家嘴就瞄上了這些地,經過了222輪報價堅決拿下。
當然,鋼鐵企業的工業用地,要轉為正常用地,必然要經過環保調查。
蘇鋼也不知道通過何種手段,順利經過層層監管和環保部門的審批,17塊地白紙黑字的批下來了,還都規劃了各自的用途。
陸家嘴拿到了地,蘇鋼拿到了急需的現金流,大家皆大歡喜,完美的就像個童話故事。
陸家嘴也開開心心的動工,花了20多億大搞開發建設,包括住宅、商場、寫字樓和學校等等,甚至動遷保障房已經住滿人了,一部分住宅小區都已經賣了出去。
但偏偏就是這個時候,一個很詭異的事出現了。
2021年6月,被引進的外資學校,蘇州雷丁校方在辦理辦學許可證的過程中,根據蘇州高新區環保局的要求,對學校所在地2號地塊的土壤污染狀況進行調查。
隨後,校方竟然發現嚴重污染,層層上報,最終直接捅到中央下來的環保督導組。
於是,這個雷就炸了。
經過反覆檢測後,之前所有的檢測和許可被推翻,17塊地有14塊地存在嚴重污染,完全不能住人,必須要治理污染。
這也就意味著,陸家嘴所有的建築不僅白建了,還得重新拆了,再花錢治理污染。
於是,就有了陸家嘴奮而狀告蘇鋼集團的一紙龐大的訴狀。
03
但是,各位,聽完這個故事,你們覺得驚奇之餘,有沒有覺得詭異?覺得漏了點什麼?
陸家嘴說蘇鋼是聯合第三方開了假證明矇混過關。
這話也許並沒有說錯。
但是,陸家嘴就真的是白紙一張嗎?他們真不知道這塊地有問題嗎?
哪家企業會傻白甜到對自己花了80多億的東西不了解任何底細?不去追問任何細節?
從2016年到現在七年時間,陸家嘴就傻傻的投進去20多億開工動土,就沒有遇到任何污染問題,沒有進行任何的環境檢測?
我想大概三歲小孩恐怕都不會相信吧。
只有大家從一開始就心照不宣,各取所需,買賣雙方一起使勁,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關。
陸家嘴在房地產高飛猛進的巔峰期,尋求業務的擴張,給企業乃至地方都創造了業績;蘇鋼集團拿到至關重要的救命錢,可以順利轉型,給企業和地方同樣帶來了政績。
兩邊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負責人立下汗馬功勞,拍拍屁股高升,剩下的又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那就成了企業自己的事,國家的事,到頭來就變成「相信後來人的智慧」。
所以,我們捋完會發現一個很奇妙的事。
真正把這件事捅到天上的,是被引進的外資學校,在去辦理辦學許可證的過程中,被蘇州高新區環保局要求,你們再回去進行環境檢測。
然後,之前一切合規的檢測被推翻,舉報材料恰逢其會遞交到了中央環保督導組。
真是難為了後來人的智慧。
這中間經手的單位很明確知道這塊地有問題,當時敢簽字,或者迫於某種壓力簽字,但現在就不得不要利用外資的身份去曲線救國。
為什麼這個時候就突然「良心發現」了呢?
兩個原因,第一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總原則,環保的站位被提高,甚至要被考核,沒有人可以兜得住。
第二就是房地產市場失去熱度,很難通過高周轉的速度掩蓋問題。
於是,陸家嘴也急了,前前後後投了100個億啊,100個億是什麼概念呢?
等於陸家嘴這家上市公司市值的四分之一。
陸家嘴拆了還要治理污染,又要重建,自己總不能當冤大頭,再出這筆錢吧?
但此一時彼一時,當時跟你簽合同的,是北大方正的蘇鋼,現在成了中國平安的蘇鋼,中國平安肯定不願掏這個錢補窟窿,當時經手的單位也不敢背鍋。
於是,才有了現在的亂相。
04
我們經常說,要用發展的眼光,去解決當前發展中的問題。
但如果發展本身就存在了問題呢?難道就真的要「相信後來人的智慧」嗎?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那些年,伴隨著房地產的起飛,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被掩蓋在了發展當中。
但是,當經濟無法高速增長的時候,矛盾所指向的管理問題、社會問題都會一一爆發出來。
真正要解決問題,不是去相信下一代的事,而是我們當代人的事。
中國經濟今天正在進入一個中低增長的時代,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空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供給側機制。
只有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去激活,發揮市場經濟主體的活力,才有可能增強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要去建設「中國統一大市場」,要去發揮市場主體的活力,要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去發展的原因。
高質量的發展,遠比過去高舉高打,先求快,再治理的發展,更為重要。
當然,對任何企業,特別是對企業的管理者、經營者來說,只有把管理,建立在實事求是和事實真相的基礎之上,才會有真正的發展。
一心求快,心存僥倖,往往不會有任何好的結果。
古詩有云:悁此瘴毒地,妖氛日撩繞。
希望未來不會再有毒地和妖孽的誕生。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