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上熱搜第一,網暴她的該閉嘴了

2023-02-27     窈窕媽媽

原標題:被罵上熱搜第一,網暴她的該閉嘴了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一則「送禮」視頻,看得網友們血壓飆升,直呼窒息。

江蘇南通,一男孩看媽媽的手機已經過於老舊,就打算用攢下的壓歲錢,給媽媽換一部新手機。

他預算不太夠,經過一番溝通,店家同意將原價1799元的展示機,以1400元的價格賣給他。

男孩激動萬分,立馬付款拿下。回家前,還特意把手機藏進懷裡,想給媽媽一個驚喜。

誰知,媽媽見兒子送出手機,非但沒有一絲高興和感動,反而對他劈頭蓋臉一頓痛罵,指責他不懂事,浪費錢。

男孩拚命解釋不貴,媽媽卻惡狠狠地瞪著他:「什麼叫不貴,你帶我去退了,我讓你退了!」

用心準備的驚喜,變成了驚嚇。

視頻發出後,這位媽媽瞬間被罵上熱搜。

眼看聲討愈發激烈,男孩趕緊出來「解圍」,說媽媽其實很愛自己,只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才會責怪他亂花錢。

孩子的懂事,太讓人心疼。

網友們也在評論區分享了類似的經歷。

不難發現,無論孩子是否經濟獨立,不少家長總會在收到禮物時,先嗔怪一番。

孩子也常常委屈:怎麼對爸媽好還錯了?

然而,誰不希望被好好對待呢?

事實上,父母並非感受不到好意,而是對消費存在負罪感。他們會下意識覺得,自己不配花錢買開心。

就像視頻中的媽媽那樣,兒子送手機,反而讓她不安。這種擰巴心理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是「不配得感」。

這些因為不配得感,而將孩子推得越來越遠的父母,讓人無奈,也令人心疼。

父母為什麼接不住孩子的愛?

去年過年,我送給媽媽一件羊絨大衣。

她收到禮物,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面露難色:「唉,買這麼好的衣服幹嘛,浪費錢。」

從小到大,類似的場景,一直在重複上演。

曾經,我也很疑惑——父母為啥不能大大方方接受我的好,非得先埋怨我一下?

後來,我漸漸讀懂了他們口中的潛台詞:

所謂「浪費錢」,表面上看是捨不得,實則背後隱藏的是深深的「不配得感」。

與其對應的,是「配得感」。

它是一個人相信自己應該得到什麼,能夠獲得什麼,值得擁有什麼的信念。

配得感的強弱,會在方方面面影響我們的心理感受以及行為方式。

如果一個人配得感太弱,不配得感過強,就會經常產生莫名的失落感,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也不值得別人善待自己。總是會在自己想要的事物面前,畏首畏尾,不敢爭取。

配得感低的父母,往往活得很「擰巴」——

他們一方面期待孩子對自己好,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配」。

但後者的威力,要遠遠勝過前者。

於是,在面對孩子的付出時,潛意識裡的不配得感會驅使他們逃避。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甚至會無意識向孩子釋放攻擊性,比如埋怨、責怪、甚至打罵。

這就是父母無法接住孩子「愛」的根本原因。

不配得感過強的人,在早年成長過程中,往往有過長時間被忽視、被拒絕的原生經歷。

也就是說,他們也未曾被自己的父母認真對待過。

比如,童年時經常被大人批評或懲罰,或是經常被灌輸「我們為了你多不容易」、「我們因為你付出了多少」、「你不懂事就是對不起我們」等觀念。

這些糟糕的經歷會讓他們覺得,「因為我不好,所以我不該得到好的」,那些自我犧牲的言辭也會不斷加重孩子內心的自責與內疚。

當一個人習慣了「我不配」,他就會在潛意識裡一遍遍地驗證「我不配」的信念。

武志紅老師曾說,人總會走上那條自己最熟悉的路,對變化的恐懼會使人甘願待在人生的「默認」模式里。

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被愛無能」的人格特徵。

想起知乎網友提問:「我媽不願意對自己好,也很難坦然接受別人的好怎麼辦?」

她說家裡條件不錯,可媽媽總是捨不得吃好的,用好的。

因為媽媽小時候總被要求把好吃的留給弟弟妹妹,漸漸地,她已經習慣了自己幹活最多,吃得最差。

現在她自己賺錢了,給媽媽買好吃的,媽媽還是會下意識留給她,有時放到過期都不吃。

有時她幫媽媽夾菜,媽媽甚至會氣到臉紅。

一個被愛無能的人,面對別人的付出,反而會感到不安。

當然,父母不配得感的形成,和當時的大環境分不開。

就拿我媽來說,他們那一輩的人的確是苦過來的,這也是他們最熟悉的生活模式。

於是,他們會下意識把自己放在一個受苦受難的位置上。

在自己的人生劇本里,不斷演繹著一個受害者角色。

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吃苦是福」的思維慣性。

而帶來的弊端就是,永遠無法心安理得的享受生活,不敢接受別人的好,甚至會排斥令自己快樂或滿足的事。

悲哀的是,內心貧瘠的父母,往往沒有滋養孩子的能力。

還記得那個「吃魚」的故事嗎?

媽媽一直把魚肚留給兒子,自己只吃魚尾巴,直到臨終前,她才告訴兒子,其實自己也喜歡吃魚肚,只是想把最好的留給他。

她完全忽略自己,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

這種裹挾著「不配得感」的付出,不是在傳遞愛,而是在給孩子的人生製造深深的虧欠感。

不會愛自己的父母,往往無法教出自愛的孩子。

並且,在家庭關係中,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是:

父母不快樂,就容易反對孩子快樂。

父母覺得自己不配幸福,也會下意識覺得自己的孩子不配幸福。

有句話說,在關係中,一個人的開心就是對另一個人的背叛。

尤其對於不配得感和控制欲都相對較強的父母來說。

當他看見孩子開心,就會不自覺產生嫉妒的情緒衝動:我不開心,你也不行。

這就是不少家庭存在的一個共通現象——

孩子之所以被指責,不是因為真的犯了什麼錯,而是因為開心的時候,被父母看見了。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壓抑、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也就更容易產生自卑、抑鬱等心理問題。

甚至被父母「同化」,陷入被愛無能的循環當中。

正如心理諮詢師賴佩霞所說:

「如果你的母親一輩子都活在哀傷痛苦當中,你敢快樂嗎?

我的答案是,很難。

因為這時候的快樂,形同一種背叛,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忍受這樣的罪惡感。所以我們寧願賠儘自己的幸福,也不敢快樂,不敢背叛他們。」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可能有很多人曾經被父母的「不配得感」所影響。

當我們的好心被父母指責,到底該如何面對?

又該又如何擺脫「不配得感」的代際傳遞,讓下一代擁有「配得感」?

這些是我們需要習得的能力。

雖然很難,也要學著再見

心理學有句話:誰痛苦,誰改變。

什麼意思呢?

就拿我和父母的關係來說。

之前,他們的不配得感,常常會給我造成困擾。

因為,無論我說多少遍,不喜歡他們面對好意時的埋怨,但都無濟於事。

在我感覺問題無解的時候,突然想明白了:

其實,我的痛苦,來源於期待。

在關係中,不光父母對孩子有期待,孩子對父母也會有期待。

我期待父母發生改變,我期待他們能夠重拾「配得感」。

可這麼多年,他們早已習慣了舊有的思維模式,這對他們來說,或許就是安全的、自然的。

而我的期待,只是在給我自己徒增煩惱。

因此,擺脫痛苦的第一步,就是明確關係中彼此的界限——

對父母不期待不強求,也要拒絕他們利用「不配得感」進行道德綁架。

一句話,我做我的,她說她的。

某位博主分享,有一次,她說要和朋友出去聚餐,結果媽媽就說和爸爸隨便吃點剩飯。

她一下嗅出了不對的味道,接著反問媽媽:為什麼只有自己在家的時候,他們才能好好吃飯?

媽媽坦言:從她上大學以後,就懶得好好做飯了。

她反駁了媽媽這種看似「道德綁架」的邏輯並直言:讓我來決定你們能不能吃上飯,並不是愛我的表現,會讓我壓力很大。

從那之後,她不時會收到爸媽在外面吃大餐的視頻。

不過,他們會在後面加一句,「看看,我們出來吃獨食了」。

雖然父母的不配得感仍在作祟,但至少,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正視和滿足自己的需求了。

這就是一個好現象,新開始。

那,如果我們繼承了父母的不配得感,應該如何擺脫這種痛苦?

其實,秘訣就在於兩個字,轉念

就像電影《風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莉絲。

她出生於貧民窟,在毒品、愛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童年。

她一度認為,自己不配生活在光鮮明亮的世界。

可母親的離世,讓她突然意識到,生命無常。它的意義,只能由自己定義,原生家庭,更不該成為自己的宿命。

於是,她鼓起勇氣返回高中,努力用兩年時間學完四年課程。

她不再自暴自棄,而是重建起「我值得」的信念。

最後,她如願以償考上了哈佛大學,還積極申請了《紐約時報》助學金,實現了人生大逆襲。

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無法選擇,發給你什麼樣的牌,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要知道,即使沒有別人,我們仍然可以好好愛自己。

錢花了可以再掙,心涼了卻很難再焐熱了。對孩子如此,對我們自己也是如此。

記得時常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值得被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e5f4df76da3e611e0dbffa215ba8c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