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周總理第四次訪問印度,在記者會上,一西方記者不懷好意地問道:西藏為何是中國的?周總理回答讓對方語塞......
1960年4月19日,一架中國飛機在呼嘯聲中,緩緩落在印度新德里的停機坪上。
幾分鐘後,乘務員打開了機艙門,一位容貌慈祥面帶微笑的老人右臂平放在胸口,邁著堅定的步伐走了舷梯,這是周總理第四次來印度訪問。
和前三次訪問不同,新德里機場沒有了盛況空前的歡迎場面,迎接人員僅僅只有百餘人。
不過還是有不少記者,他們來到機場,目的就是搶先一步,探探周總理總理的口風。
英國《泰晤士報》女記者韋爾娜擠出人群,拿著話筒對著周總理,問道:「周總理,您的和平使命能完成嗎?」
周總理還是保持著外交官員的風度,兩手一張,堅毅的眼神望著韋爾娜,回答道:「盡力而為吧,辦這樣的事情,一個誠意是不夠的,需要兩個。」
顯而易見,明眼人都能看出,周總理的意思再清楚不過了。
中方已經拿出了所有的誠意,印度也應該傾聽中國的訴求,不然和平只能漸行漸遠。
機場的歡迎儀式只有短短的25分鐘,便草草收場。
隨後,周總理沒有再回答任何問題,快步坐進了轎車。
在此後的會談中,雖然中方為爭取公平合理的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付出了真誠的努力,可遲遲得不到印度方面的積極回應,雙方也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後來有人回憶,周總理曾私下對一位同事說:「我一點也無法使尼赫魯鬆動,我想,他已經下定決心了,誰也改變不了他。」
4月25日晚,周總理在酒店召開了記者會,指出了中國政府不希望中印兩國,鬧出不愉快的態度。
回答記者的過程中,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西方記者上來就問:「周先生,你能闡述一下為何稱西藏是中國的領土嗎?我們知道,中印兩國在西藏問題上有不小的分歧,想必您此行也是為了解決這一領土爭端。」
周總理內心非常明白,這是西方記者故意設下的陷阱,自己需小心對待。
略微思考了幾秒鐘:「我們絕不會侵略任何國家的一寸土地,當然我們也不容忍人家侵略我們。中印兩國人民沒有根本利益的衝突,一時的烏雲是會消除的,兩國邊界的一時糾紛是能夠解決的。我和我的同事們願意在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方面繼續工作。如果需要的話,為了偉大的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我,或者其他人,還會再來新德里。」
只用幾秒鐘的時間,就脫口而出,洋洋洒洒一兩百字。
態度是不卑不亢,表明了自己愛好和平的立場。
同時也不排除自己會再來新德里,繼續為兩國邊界爭端而商談。
可惜的是,印度並未理會中國的善意,而是執意發動了戰爭。
令尼赫魯未想到的是,他高估了自己國家軍隊的實力,也低估了解放軍的戰力。
只用了短短几十天,就趕走了印度軍隊,維護了領土主權,還留下了「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反擊」的網絡名梗。
其實在1960年前,周總理就多次到達印度,商討和平問題。
比如1954年6月的日內瓦會議期間,周總理一到機場,就發表了演講:「我願中印兩國友誼一天比一天發展,願世界和平一天比一天鞏固。」
那一天,從機場到市區的道路上,十餘萬群眾手捧鮮花,夾道歡迎周總理。
有的群眾還為周總理,戴上了金盞花和金香木編制而成的花環。
可惜的是,西藏問題一直橫亘在中印兩國之間。
1957年元旦,周總理又和尼赫魯進行了會談,明確指出印度違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可尼赫魯已經被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分子所裹挾,無法脫身。
夢想著能繼承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霸權,占有藏南地區。
對此,中國當然不會同意。
事情一拖再拖,直到1960年,雙方的矛盾無法調解。
周總理也付出了所有的努力,那就只好在戰場上見真章了。
參考資料
《周恩來四訪印度》 世紀風采 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