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研製裝甲運兵車的想法源自於二戰正酣的1941年,瑞典顯然是受到當時各交戰國軍隊的感染,意識到這種裝備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於是以卡車底盤為基礎研製的KP-bil裝甲車問世,但這畢竟只是一款臨時湊數的裝備,跟正兒八經的裝甲車還是有差距。瑞典在二戰結束後的十來年時間裡依然缺少先進裝甲車,無奈之下只能再次臨時改裝一款裝甲車湊數,這就是Pbv 301裝甲運兵車,全稱Pansarbandvagn 301。
Pbv 301裝甲運兵車
Pbv 301與前輩不同,它在研製時二戰早已結束,局勢壓力相對更輕,設計部門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雖說也是臨時改裝的武器,整體性能就好得多了。
當時瑞典手中有238輛在1942年~1944年期間生產的Stridsvagn m / 41輕型坦克,這種輕型坦克只有二戰前期的水平,與38T輕型坦克差不多,二戰後期已經與世界先進水平脫軌,好在這些坦克沒有參與戰爭,底盤的狀態還不錯,正好可以用來改裝成履帶式裝甲運兵車。
Stridsvagn m / 41輕型坦克
設計師將坦克的上層結構全部清除,對動力系統等進行了重新安裝分配。原本的Scania-Vabis1664或Scania-Vabis L 603發動機被一台更加緊湊的Svenska Flygmotor B44汽油發動機取代,安裝在底盤的左前方,它能輸出160馬力,駕駛員位於發動機後部左側,行走裝置沒有變,依然是4對負重輪加前導引輪。
Pbv 301裝甲運兵車
車長在駕駛員的右側,兩人正面都有鉸鏈式裝甲艙口,車長的頭頂有一個遙控武器站,車長需要以面向車尾的坐姿進行操作,武器站上安裝的是一門從薩博21戰鬥機上拆解下來的20毫米機炮,炮口初速度800米每秒,理論射速300發每分鐘,擁有不錯的破壞力,武器站的下部還有供對外觀察的潛望鏡。
Pbv 301裝甲運兵車
車體後方是乘員艙,該艙與車長、駕駛員陣位之間沒有分隔,摺疊座椅可以乘坐8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士兵們通過尾部的艙門出入,頂部也有艙門,士兵可以站起來探出身子使用輕武器,乘員艙兩側沒有射擊窗口。
Pbv301的防護裝甲也被重新設計,車體正面採用較大的傾斜角,兩側傾斜角較小,這些裝甲板主要採用焊接工藝,裝甲厚度只有8毫米,僅能抵擋輕武器和炮彈破片。
Pbv 301裝甲運兵車
這款裝甲運兵車在1961年投入使用,總產量為185輛,工廠把大部分Stridsvagn m / 41坦克都用來改裝了,不過Pbv301仍然被視為一種過渡性的產物,源自輕型坦克底盤的它內部空間太緊湊,防禦力太差,乘員艙結構不合理等,好處則是將沒用的坦克底盤重新利用了起來,降低了成本。Pbv301隻使用了10年,1971年時被Pbv302裝甲運兵車取代。
Pbv 301裝甲運兵車
Pbv301裝甲運兵車總重11.7噸,車長4.66米,寬2.23米,高2.64米(到武器站的高度),最大行駛速度45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車組2人:駕駛員加車長,可搭乘8名全副武裝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