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12億美元買下亘喜生物,中國創新藥企「賣身潮」要來了?|焦點分析

2023-12-28     36氪

原標題:阿斯利康12億美元買下亘喜生物,中國創新藥企「賣身潮」要來了?|焦點分析

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臨近年末,一家跨國藥企買走中國創新藥公司的故事,成為2023年中國醫藥行業的最大新聞。

北京時間12月26日下午,阿斯利康宣布擬以首付款10億美元、總價12億美元收購細胞與基因治療企業亘喜生物(GRCL.US),價值較亘喜生物12月22日收盤價溢價86%,比公告發出前60天成交量加權平均溢價近200%,基本處在今年全球創新藥企併購案的中上游水平。

由此,中國也出現了第一家被跨國藥企完整收購的生物科技公司。

「一場很好的交易,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有醫療投資人評價認為:「過去幾年的中國醫藥市場雖然有泡沫,但不乏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跑出來。有了第1例收購之後,我相信很快就會有第2家、第3家,但會不會因此規模化還不好說。」

按照雙方披露信息,本次收購案將於2024年一季度完成,屆時亘喜生物將從納斯達克退市,作為阿斯利康全資子公司在中、美兩地運營。

首單是CAR-T,並不算意外

一個合理的收購標的,一家「最懂中國」的MNC和一個值得投資的領域,這項收購不算太讓人意外,甚至有CGT領域從業者對36氪表示,在看到這則消息時的第一反應是:

12億美元,是不是少了點?

被收購的亘喜生物成立於2017年,專注於細胞療法開發。目前,公司共有5款產品在研,均處在早期研發階段,包括雙方本次重點提及的CAR-T療法GC012F。這是一款基於公司FasTCAR技術平台打造的BCMA/CD19雙靶點CAR-T。亘喜生物在今年ASCO會議上披露的數據顯示,這款產品的總體應答率達到93.1%。目前,GC012F在美國開發的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適應症正在進行1b/2期臨床試驗;此外,近期這款產品在美、中國均拿到用於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適應症的臨床試驗批件。

如果從全球競爭市場上去看,相較於諾華、百時美施貴寶等已經推出成熟細胞治療產品的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在CGT領域的布局稍顯遜色。今年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上,阿斯利康才公布了其靶向GPS3 CAR-T的首個臨床試驗結果。

對於已經有了實體瘤CAR-T和TCR-T管線的阿斯利康來說,正在向CAR-T療法下一個開發「高地」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拓展的亘喜生物,無疑能成為自己在細胞療法領域布局的有效補充。

這方面,阿斯利康其實早就開始加碼了。今年6月,阿斯利康就曾宣布與一家專注工程Treg細胞療法開發的生物科技公司Quell Therapeutics達成合作,開發CAR-Treg細胞療法,或探索在糖尿病、炎症性腸病方面的應用。本次,阿斯利康方面也稱,FasTCAR技術平台能夠顯著縮短生產時間、強化T細胞健康狀態,有望提高自體CAR-T療法的有效性。未來,該技術也有望應用到罕見病治療上。

前述CGT領域從業者認為,從技術原理上講,相較於過去的化藥、抗體藥物而言,細胞療法其實相當於是在「從根本上解決疾病問題」,未來的醫藥研發一定是從「科學原理」角度尋找自己的切入點。這也是為何今年投資市場整體較冷的情況下,針對CGT企業的投資表現仍然「相對可以」的原因,而抗體藥則是「最好不要碰,內卷得太嚴重了」。

至於接下來,更多的收購案是否還會集中出現在CGT領域內,前述投資人認為,沒有固定的說法,只要估值合理,應該「不會有很大限制」。

體面「賣身」MNC,新的退出路徑出現

這項併購案發生在亘喜身上,也不完全毫無預兆。

早在公司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上市申請之前,亘喜生物創始人曹衛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市定位在納斯達克,也是考慮到在國際資本市場「有利於之後與美國研究所和企業合作、license in或併購」。

回到本次的收購案上,能夠被阿斯利康「相中」,足以見證亘喜生物在技術和臨床數據上的優勢,但隱憂仍在。在資本市場上,亘喜生物累計融資金額約為5.5億美元,截止今年9月30日,公司帳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仍有2.3億美元左右,算不上缺錢。儘管如此,大量處在臨床1期及更早階段的管線也註定公司還要在「純燒錢」的路上走更久。

今年3季度,亘喜生物的研發支出同比已下降33%,成為近5年來公司首次下調研發投入。

這一背景下,「賣身」的故事講得順利成章。更何況,阿斯利康給出的價碼也足夠「體面」。按照醫藥魔方數據,阿斯利康給出的溢價86%收購的方案,在今年全球整體的創新藥企併購案中,都算得上中上游水平。畢竟,在市場寒冬中,更多大藥廠在收購時,仍然是抱著「撿漏」的心態去的。

12月初,國內另一家同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創新藥企業聯拓生物剛剛拒絕了一份收購提案,公司CEO、CFO為此在同一天內接連宣布離職,理由正是對方「低估了公司的價值」。

在美國,Biotech最終走向被併購是一條相對成熟的發展路徑。但在國內,一家Biotech的終極目標總是成為BioPharma,這也使得在過去近10年中國生物醫藥的爆發發展階段中,行業見證了太多原本可以「小而美」地生存著的創新藥企業為了謀求上市、做大做強,一步步開啟重資產之旅,不斷自建廠房、研發平台、銷售隊伍,朝著平庸艱難前進。

近兩年市場、政策兩頭的雙重洗牌之下,能夠看出創新藥企追求「做大」的思路在逐漸轉變。按照Pitchbook數據,2023年生物科技公司可籌集資金達到了近4年來的最低點,約為240億美元,同比下降35%左右;另據Citeline調查報告,今年約48%的生物技術企業選擇與大藥企合作的方式來融資。

亘喜生物的案例,至少向中國醫藥行業展現了以併購作為退出方式的可行性:據豐碩創投測算,按照阿斯利康給出的最高每份ADS11.5美元的收購價格,亘喜生物「背後的一級市場投資機構及二級市場定增機構將全部獲利退出」。這也為接下來國內創新藥企業的發展提供新的路徑思考。

不過,這之後中國創新藥企業是否會迎來收購潮,相關從業者認為目前仍不好判斷。對此,36氪將持續保持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be1f9b6cf533c989c27782f699bc0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