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 顧天成
佩戴頭盔的數十位騎行愛好者三五成組勻速飛馳,到達終點後稍作停留再沿原路返回……這是記者近日在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沿河騎行專用綠道上見到的一幕。近年來,騎行出遊在全國各地受到公眾喜愛。
隨著「騎行熱」不斷升溫,如何掌握科學騎行方法?怎樣合理規劃騎行計劃?騎行運動是否會影響生育力?新華社記者連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學專家,解答「騎友」們的疑問。
一問:如何掌握科學騎行方法,採取何種姿勢?
「掌握正確科學的騎行方法才能更好促進身心健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玉雷表示,有些騎行愛好者沒有經過規範訓練就突然高速騎行、長途騎行,這樣反而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積液、炎症,甚至軟骨和半月板損傷。
劉玉雷介紹,科學騎行有以下三大要點: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自行車座駕,尤其要注意調整座椅的高度和舒適度。選購自行車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高、體重、身材比例來選擇適合的自行車,否則騎行時身體會不舒服,動作不協調,容易摔倒。
其次,初學騎行者要先找到適合自己的頻率,再增強運動量。普通人每分鐘的蹬踏頻率在60至80次。每次騎行前要有20分鐘低速度的熱身,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再者,騎行姿勢非常關鍵。騎車者身體過度前傾時,為了觀察前方路況,必然要抬頭、仰頸。這是一種強迫性姿勢,可造成頸部肌肉緊張。而騎行時腰部過屈的姿勢,會增加腰椎間盤的負擔,久而久之會增加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風險。因此,騎行者要注意保持正確的騎車姿勢,上半身放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曲,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防止由於車子顛簸產生的衝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車座。
二問:怎樣合理規劃騎行計劃,確保安全?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體檢中心副主任、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趙威表示,科學、適度的騎行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肺通氣量,預防大腦老化,增強肢體協調性,幫助減輕心理壓力。但是鍛鍊要循序漸進,不片面追求力量和速度,在全面的運動測試後再進行騎行鍛鍊,將獲得更好的鍛鍊效果,也更加安全。有些特殊人群,如嚴重的高血壓、心臟病或下肢關節疾病患者等,不適宜進行騎行運動。
另外,騎行可能有遭遇外傷和交通意外的風險,因此騎行前要規劃好路線,避免選擇坎坷不平的道路,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戴好頭盔以避免腦外傷和骨折。
秋季氣溫逐漸下降,但不少人在騎行時會因為運動出汗而低估了寒冷的程度。因此,騎行時及時增添衣物、保持身體溫暖十分重要。騎行中應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合理安排休息和飲食,確保騎行的安全和舒適。
三問:騎行運動是否會影響生育力?
部分網友擔心,騎車時間過久是否會對泌尿生殖系統帶來負擔。對此,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生殖醫學科副主任洪鍇表示,騎行是一項有益處的有氧運動項目,但過長時間或過長距離的騎行,比如連續騎行幾個小時後,窄小和質地偏硬的自行車車座會對男性的會陰部形成壓迫,造成臨近部位如前列腺、尿道的擠壓充血,之後可能會出現會陰部酸麻、排尿稍費力的情況。但一般均為短暫不適,無需特殊處理,可以自行恢復。
專家介紹,並沒有明確證據表明長時間騎行會引起男性或女性不育,把騎車作為通勤或者運動的朋友們不必過分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