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記日記#1821 去北京廚房吃粵菜

2022-02-02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開始記日記#1821 去北京廚房吃粵菜

#開始記日記#1821 去北京廚房吃粵菜

2022/01/23 星期天 北京

珠珠去一家東北菜館吃飯,發現酸菜燉大骨頭很好吃,打包了一份帶回家給我嘗嘗。

我喜歡吃酸菜,尤其是北方用大白菜漬的那種。小時候家裡過冬天,都會漬一缸酸菜,放在屋檐下,吃的時候撈出一棵,做湯、做餡、炒著吃都很喜歡。

東北酸菜(圖片來自網絡)

酸菜吃油,吃酸菜就要油水大才好吃。年少時肚子裡缺乏油水,吃酸菜意味著有油水,自然喜歡了。那時候肉也緊張,憑票供應,家裡也沒有太多的錢買肉。豬骨頭不要票也便宜,肉不多的棒骨更便宜,買回家斬成小塊煮一鍋湯用來熬酸菜,就是兒時的美味,還可以加點粉條,父母老家親戚寄過來的紅薯粉,寬寬厚厚的,肉頭耐嚼,骨頭湯煮透,別提多好吃了。後來有條件了,肉沫炒酸菜,豬肉燉酸菜等大肉大葷的菜式可以隨便吃隨時吃了,可還是覺得大骨頭湯煮酸菜粉條最好吃,酸酸脆脆,滑滑嫩嫩,油潤不寡,不經意就能吃兩碗米飯。現在吃不了那麼多主食了,依然喜歡骨頭湯煮酸菜的味道。

熱了酸菜湯,炒了油麥菜,家常餅也是珠珠打包回來的,還有甬府的肉醬(早餐的百搭),美美的吃了早餐。這樣的早餐吃的舒服,更有一份女兒對老爸的孝心。

中午去了SKP六層的北京廚房。和古志輝師傅約了很久,今天終於成行。軍勤是廣東人,喜歡粵菜是骨子裡帶來的,來北京廚房吃飯,她很開心。這些年粵菜風頭沒有以往那麼盛了,不在廣東吃粵菜的機會就少了很多,軍勤又很少和我一起出來吃飯,這次難得在北京多待幾天,就安排了北京廚房的飯局。

沒有點菜,古師傅問過我們有沒有忌口之後安排了幾個菜,都是我們喜歡的。燒肉拼了脆皮叉燒,香而不膩,滿口肉香。粵菜涼菜不多,燒臘就成了主角,這些年菜系間交流廣泛,粵菜慢慢也有了些涼菜,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燒臘菜式,實在是太愛吃肉了。

拌海蜇

脆皮蝦

大蒜焗蟹腿

炒班球

炒裙邊

臘肉炒菜苔

葛仙米燕窩

有花膠的燉盅忘了拍了。最近吃飯很少拍菜,拍照水平很差,很難拍出誘人的效果,基本都是用別人拍的。拍菜還是要打光,不然很難拍出層次,如果只是簡單記錄隨便拍拍就是了,想要那種讓人看了饞涎欲滴的感覺,還是要認真一些,找角度,打光。我這個人懶,嘴饞嘴急,吃到嘴裡是自己的,拍照發出來是別人的,有些菜品有溫度要求,錯過就沒有那麼好吃了,想想還是趕緊吃吧。

看了一眼大眾點評,粵菜餐廳有4880多家,翻了幾頁,發現把潮州菜和一些非粵菜餐廳也收錄進去了。我喜歡、熟悉的不太多,利苑、北京廚房、唐宮去的多一些,以前還去順峰,大概有十年沒有去過了。在北京如果不是實在想吃,基本上不會去,這些年出差機會多,去粵港澳的次數也多,想吃粵菜還是到大灣區的好。不僅食材新鮮,就連空氣中也是粵菜的味道。有一個詞「在地風味」,強調風味原產地,對於美食來說,這個很重要。陳曉卿老師說重慶小面有兩種,一種是本地(開在重慶)的重慶小面,一種是開在外地的重慶小面。好的食物有根,完整帶走很難。我的理解是:「環境不同了,氣候不同了,空氣的味道不一樣了,水土發生了變化,風味不可避免的要發生變化。人換一個環境,到一個不是自己長大的地方生活,會有水土不服的現象,菜品風味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這種認識,就是我願意到大灣區吃粵菜的理由了。

如果身在北京不能常去大灣區,卻又想體會粵菜美味,古師傅的北京廚房就是北京可以選擇的極少數的粵菜餐廳之一了,因為他做的確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