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兩個」的好東東

2019-07-23     搶分考研


1.科學社會主義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兩大發現的基礎上,闡明了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2.實踐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區分和統一的基礎。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去揭示社會的本質,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從而闡明了社會與自然的區別與聯繫。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要把握以下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另一方面,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一切社會現象的鑰匙。

3.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有著方法論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聯繫、相互補充的。一方面,辯證思維是現代科學思維的方法論前提,辯證思維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則貫穿於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又豐富了辯證思維方法。

4.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是一個隨意的主觀願望,而是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投身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第二,必須經過思考的作用,運用理論思維和科學抽象,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製作,形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

5.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真理的客觀性指真理的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於人和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一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二是指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6.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主客觀統一的確定性和發展的無限性。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標誌著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符合,都包含著不依賴於人和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都同謬誤有原則的界限。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二是人類認識按其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一點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7.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從客觀世界的整體來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對客觀世界的某一階段、某一部分的正確認識,人類已經達到的認識的廣度總是有限度的,因而,認識有待擴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對客觀對象一定方面、一定層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確認識,認識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認識有待深化。

8.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力。

9.理解經濟基礎的內涵要把握兩點:其一,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上往往存在多種生產關係,但決定一個社會性質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係。其二,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繫。經濟體制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實現形式。

10.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得以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是存在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11.隨著貨幣的產生,整個商品世界分化為兩極:一極是各種各樣的具體商品,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使用價值。另一極是貨幣,它們只代表商品的價值。這樣,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發展成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

12.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既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3.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14.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過程,即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就其實質而言,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15.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僱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

16.由於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要素都為資本家所占有,由此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兩個特點:其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其二,勞動的成果或者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17.資本家提高對工人剝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18.在資本積累的發展進程中,一方面,由於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不斷地增長,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資產階級手中。另一方面,伴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資本有機構成具有不斷提高的趨勢,對工人階級的命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工人階級的失業人口增多,生活極不安定,許多人陷於待救濟的境地。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與工人階級貧困的積累內在地、本質地、必然地聯繫在一起。這就是馬克思揭示的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

19.產業資本的運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前提條件:一是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空間上同時並存,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必須按照一定比例同時存在於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式中。二是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時間上繼起,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循環的三種職能形式的轉化必須保持時間上的依次連續性。產業資本的連續循環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

20.影響資本周轉快慢的因素有許多,關鍵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資本周轉的時間;二是生產資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構成。

21.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補償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價值補償,也就是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能夠通過商品的出售加以實現,以貨幣形式收回,用以補償預付資本並獲得剩餘價值。其二為實物補償,也就是如何買到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價值補償是實物補償的前提,實物補償是社會總產品實現的關鍵)

22.經濟危機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但是,這僅僅是危機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第二,單個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23.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觀念上層建築,是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因而是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上層建築服務的。第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這是因為,一方面意識形態來自統治階級的實踐,與統治階級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連,並已經內化為階級成員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成為統治階級進一步進行階級統治的指導思想,為這個社會制度進行理論辯護。

24.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以服務於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利益為根本內容,包括對內對外兩個基本方面,即對內實行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對外進行國際交往和維護國家安全及利益。

25.金融壟斷資本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經濟過度虛擬化,導致金融危機頻繁發生,不僅給資本主義經濟,也給全球經濟帶來災難。

26.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兩次飛躍:19世紀中葉,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到科學;20世紀初,社會主義從理論發展到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

27.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兩個主要原因:第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是由革命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所決定的。第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並不違背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總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率先進入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

28.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或兩個不可避免」)。後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兩個決不會,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29.「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有著內在的聯繫,應該結合起來加以理解。兩個必然兩個決不會」是對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必然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的全面論述。前者講的是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客觀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後者講的是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它告誡我們,「兩個必然」的實現需要相應的客觀條件,而在這個條件具備之前決不會成為現實。

30.馬克思、恩格斯在指導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過程中,闡述了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相互關係的兩個重要原則:一是堅持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二是堅持各國黨的獨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M96LmwB8g2yegNDqG_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