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幼童教育最重要的老師是父母?

2020-07-08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為什麼說幼童教育最重要的老師是父母?

01

教育慎於始

最近我們通過語音課堂家長的提問和留言,了解到令家長苦惱、憂慮、上火著急的事兒都是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

有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不能自拔,有的孩子早戀已嚴重影響了學習,有的孩子在社會上拉幫結夥,欺辱同學......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這些事情,如何從根本上避免這些行為的發生?

教育慎於始。我們依據先祖的教誨和多年的辦學經驗,認識到正確的幼童教育就會避免孩子未來的忤逆不孝、沉迷遊戲、早戀等不良行為的發生。

正確的幼童教育是什麼呢?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讓孩子聽父母的話,而不是父母聽孩子的話。

聽話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弟子規》開篇《入則孝》就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第一句就告訴我們,父母呼喚孩子,孩子絕不能緩慢。如果他緩了,後面所講的他都做不到。

從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父母呼,應勿緩」呢?

現在很多孩子很小甚至嬰兒時候就有脾氣了。

實際孩子在娘胎里就開始接受來自媽媽的情緒、喜好、生活習慣的影響。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情緒不加控制,愛發脾氣,這個孩子會受母親心念波動的影響,形成不好的性格。

因為母子連心。孩子出生後他的眼睛開始記錄父母的一言一行。

幾個月之後,他會爬了,你觀察或回憶他會有不聽話的表現,比方說他喜歡讓媽媽抱著,如果你不抱他就會哭。

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忍讓他哭就抱起來,一次兩次他就記住了以這種哭的方式,就可以讓媽媽抱著。

從孩子這個時候開始,懂教育有智慧的媽媽就會小心處理抱孩子的這種現象,不會隨便滿足孩子的要求。

他哭你不抱,他再哭你還不抱,他就會知道我哭不哭都一樣,得讓孩子去觀察大人的臉色,而不是大人看孩子的臉色。

說到這裡就知道很多孩子不聽話,始於大人的心疼溺愛。看到孩子又小又可愛若一哭,大人就更受不了了,卻不知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他的性格卻在父母的心疼溺愛中漸漸在形成,脾氣天天在增長。

02

孩子到了兩三歲,我們也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

我們去到親屬家見到陌生的小孩很可愛,就會問:「這是誰家小孩啊?」

家長在一旁的就會回答:「我的孩子,你快給大娘問好」?

結果孩子好像沒聽到似的不打招呼轉身就跑了。家長順口說一句:「我家孩子害怕生人兒。」這就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

古人說:「三歲看八十」。這個時候家長沒有意識到不把孩子調教過來,孩子不良的習氣紮下根來會影響他一生。

所以真正想把孩子教育好引導好,父母一定要重視學習明白道理,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要學會理智的看孩子出現的問題,防微杜漸,把孩子不良的行為扼制在萌芽中。

03

孩子因為從小不聽父母話,長大了就容易出現沉迷手機遊戲、早戀、甚至吸毒等做出非法的行為。

同時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通過學習統一思想認識,重新樹立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脾氣,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改變,心生敬畏。

榜樣的力量

最好的榜樣就是夫妻和睦,互敬互愛,營造一個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

孩子看到父母孝敬老人,看到一家人和和氣氣,孩子的內心是溫暖的是健康的,這就保持住了孩子善良的心性。

從善的心性生髮出來的一切行為都是善的,他會聽父母的話,他會以父母的行為做為標準,以父母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發現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不會配合的。

這裡順便說一下,夫妻之間要能夠互相配合,在孩子面前要擅於說對方的辛苦,提到爸爸就說爸爸有多愛他,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多少辛苦。

讓孩子能夠用心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平時也能夠主動去幫助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

如果夫妻間教育孩子的觀念不能達成共識,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孩子當然不會聽話。

因為父母在教孩子不聽話,這樣會破壞孩子善良的心性,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所以說正確的幼童教育會避免孩子將來忤逆不孝。

忤逆就是不聽父母話,不順從父母的意思,不敬父母,父母在他心裡沒有形象,非常低矮。

忤逆不孝的孩子,他會很任性,為所欲為,沒有自控能力。

04

這是誰給養成的呢?

通過前面的講解,我們知道這是父母不懂教育從小嬌慣溺愛養成的。

如果一個孩子有孝心,他內心會尊敬父母,會非常在意父母的話,不會去做一些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事情。

他長大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他會愛崗敬業,忠於領導,關心同事。

不管走到哪裡,他都會讓父母非常省心。

所以說我們做父母的責任重大,把孩子教育好了,做父母的臉上有光,給祖宗爭光,利益社會。

相反孩子教育不好,令父母傷心,給祖宗蒙羞,會危害社會。

正確的幼童教育,就是在給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