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極端了?
霸凌、強姦、殺人……新聞報道中,有關青少年犯罪的事件越來越多,甚至有的孩子犯罪時還不滿10歲!
是誰把他們推向了深淵?
網絡上有一則紀錄短片,講述了6名少年犯的故事。
在這段充滿血淚和悔恨的視頻中,一些答案也昭然若揭。
是什麼毀掉了孩子?
馬俊(化名),沉迷賭博,因輸錢後持槍殺人入獄。
唐亮(化名),因與人發生爭執後,用斧頭砍人入獄。
劉家凱(化名),初中輟學打工,因與車間主任發生爭執,致其癱瘓入獄。
陳永浩(化名),沉迷網絡遊戲,因在學校用仿真槍殺死同學入獄。
曹夕(化名),輟學在理髮店打工,因被老闆責罵,用水果刀捅死老闆入獄。
張強(化名),因早戀問題打瞎其他男同學左眼入獄。
馬俊(化名),沉迷賭博,因輸錢後持槍殺人入獄。
唐亮(化名),因與人發生爭執後,用斧頭砍人入獄。
劉家凱(化名),初中輟學打工,因與車間主任發生爭執,致其癱瘓入獄。
陳永浩(化名),沉迷網絡遊戲,因在學校用仿真槍殺死同學入獄。
曹夕(化名),輟學在理髮店打工,因被老闆責罵,用水果刀捅死老闆入獄。
張強(化名),因早戀問題打瞎其他男同學左眼入獄。
他們因為不同原因,不同犯罪行為,親手斬斷了大好前途,將自己從「少年」變成了「少年犯」。
有人為之嘆息,有人為之不恥。
可當挖掘了他們背後真實的成長故事後,竟發現一些經歷是如此相似——他們都出自同樣的家庭:缺少關愛,父母惡語相待。
劉家凱的手上布滿了干農活留下的老繭,他出生在貧苦的農村家庭,媽媽患有腦梗塞,治病欠下了一大筆債。
家庭的重擔落在劉家凱肩上,他是咬著牙扛下的。
擺弄著手上的繭子,他說,「我一晚上能割三畝地的麥子。」
從這些看來,他不應該是個「壞孩子」。
可劉家凱接著又說,「我爸喜歡喝酒,喝完酒就撒酒瘋,說我沒用,說我是個廢物。」
在日復一日的吼罵中,劉家凱的心中積壓了無數的委屈和憤恨,後來他選擇逃離家庭,輟學去工廠打工。
本以為賺點錢可以貼補些家用,也能讓自己過得好一些,沒想到在工廠里再次遭到了責罵。
「車間主任也罵我是廢物、說我沒用,然後我就忍不了了。」
衝動是魔鬼,可惜他沒能扼住那頭魔鬼……
上中學的陳永浩被很多同學羨慕,他爸爸是這所中學的校長,兩個哥哥都是學霸。
可只有陳永浩自己知道,這些都是他所痛恨的。
爸爸是校長,對他的管教格外嚴格,陳永浩在爸爸的批評和與兩個哥哥的比較中長大,叛逆成了他生活的常態。
「我老漢(爸爸)最常說的話就是,只要是人,都比你強。每次學校升旗儀式,他還要當著所有同學的面罵我。」比較和責罵,成了陳永浩心中拔不掉的刺。
爸爸教子心切的話語,在陳永浩的心上戳了一個又一個血洞。
最終,在和同學的爭執中,在同學說出「我們就是比你強」的嘲諷後,那些血洞變成血盆大口,將他吞噬其中。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語言暴力的傷害》,一個個人性本善的孩子,在長期遭受語言暴力中漸漸迷失自己,這如何讓人不心痛呢?
更讓人心痛的是,這樣的「暴力」廣泛存在且愈演愈烈。
語言是一把鋒利的刀
美國社會學家莫里·史特勞斯的一項研究表明:親子相處有問題的家庭中,90%的父母都吼罵過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不少家庭,溝通基本都是吼罵。
而長期遭受吼罵的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結局:自我封閉或自我傷害。
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長期遭受吼罵的環境中,孩子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被不斷刺激。
杏仁核,主要是負責處理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的。
如果杏仁核反覆被刺激,孩子就隨時生活在恐懼或憤怒中,而長期被這種情緒左右,孩子遇事往往容易走向極端。
電視劇《老爸當家》中的杜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青春期的杜杜在家裡換鞋時,不小心碰到了懷孕的後媽,爸爸看到後二話不說把她一頓罵。
委屈的杜杜,跟爸爸大吵一架後離家出走。
出門後,她遇到一個男生,被對方三言兩語一頓忽悠就跟著人家去了酒吧。
喝得醉醺醺時,想到爸爸為了懷孕的後媽罵她,便自暴自棄地說,「不就是生孩子嗎?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不了我也給他懷一個!」
16歲的女孩,竟然以賭氣懷孕的方式來抗議爸爸的吼罵。
這種傷害父母,又傷及自己的方式,實在讓人後怕!
杜杜是自我傷害,《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拉加則是自我封閉。
一次,校長問學生拉加:「你如此用功,學習成績卻一直都很差,原因到底是什麼?」
拉加答:「恐懼」。
拉加從小就是個好學生,父母殷切地期望著他出人頭地結束家裡的貧窮。
和所肩負期望的孩子一樣,壓力和吼罵時常伴隨拉加,這也使他逐漸將自己封閉在恐懼中,成績越來越差。
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
吼孩子不是很正常嗎?
做錯事不吼他怎麼長記性?
全天下哪個孩子沒被父母吼過?
吼孩子不是很正常嗎?
做錯事不吼他怎麼長記性?
全天下哪個孩子沒被父母吼過?
殊不知,父母的吼叫其實就是在向孩子的內心施壓,當孩子內心的焦慮找不到出口時,他們就只能不斷向內自我攻擊,最後壓抑成傷!
愛孩子才能讓孩子變好
「你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句話?
其實,這是將「聽話」和「愛」本末倒置了。
很多父母不惜破壞親子關係,去反覆盯住孩子的那些「問題」、「毛病」,試圖一遍遍用吼叫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誤以為:只有孩子聽話了、有進步了、變得優秀了,才能好好尊重他、愛他、接納他。
全錯了!
有研究數據表明:
親子關係增長10%,小學生的學校歸屬感相應提高8.42%,良性的品德行為提高7.14%,學習成績提高4.01%,認知能力提高3.36%。
親子關係增長10%,小學生的學校歸屬感相應提高8.42%,良性的品德行為提高7.14%,學習成績提高4.01%,認知能力提高3.36%。
尹建莉老師說過,「我們把純潔的善意投注給孩子,最後孩子回報你的就是簡單、樸素、善意。」
所以,不要等孩子聽話才愛他,因為你越愛他,他才會越聽話!
之前學堂的一次直播中,一位媽媽和兒子的故事撼動了很多人的心靈。她是這樣說的——
從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我們母子之間開始頻繁地發生衝突。一個是叛逆的孩子,一個是不讓步的老母親,讓瑣碎的日常也處處危機四伏。
第一次激烈的衝突,發生在他初三那年。
因為一點小事,他和我頂了嘴,隨後奪門而出。我當時滿心憤怒地追出去,一把把他摜到了地上。
「我不活了!」他當時聲嘶力竭地站在窗邊哭喊。
怒火攻心的我也絲毫沒有示弱,反懟他:「別拿死威脅我,你敢跳嗎?」
當時他立刻往窗台上爬,我心裡是害怕的,也慌了,好在最後他爸一把抱住了他,才沒有釀成悲劇。
我暗暗發誓以後不能再發生這樣的事,但沒想到這只是我們關係惡化的開始。
在那之後的不久,又是一場硬仗開始了。
打翻的茶几,倒地的花架……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客廳里一片狼藉的樣子,那是兒子對我最猛烈的抗爭。
他吼叫著,一邊拽著我的衣領一邊喊:「你他媽就是一坨屎。」
那一刻,我崩潰了!
在那天的日記里,我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失敗,我失敗了,我想從樓上縱身躍下。」
「我恨他,恨他給我的挫敗感,恨他讓我痛不欲生。」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我們之間會變成這樣?
後來,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學堂,在學堂老師的幫助下,我才明白原來自己錯得離譜!
當時老師提出的建議,我到現在都還牢牢記在心裡。
從那之後,我參加了學堂的戒吼活動,下定決心改掉吼罵孩子的問題。
6月,他去學畫畫,堅持三天便放棄;
9月,他確診中度抑鬱傾向,辦理了休學;
12月,他提出去健身,本以為依然會半途而廢,沒想到卻成果斐然;
次年4月,他主動要求補課。
直到第二年9月,那個暴躁、叛逆的孩子不見了,我的寶貝回來了!
在重新回到學校那天,我收到了這輩子最珍貴的禮物——
兒子對我說,媽媽,因為有你,我相信了世界!
一場母子的和解,一個媽媽的自我救贖,戒吼成功後,我重新收穫了兒子的愛!
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所以,作為父母請記得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也要時常反思自己做得是否妥當。
承認自己也會有做得不當的時候,改變自己,才是正向的發展和成長。
為了幫助更多的父母從知道到做到,尹建莉父母學堂策劃了【28天戒吼活動】。
尹老師開設28天戒吼活動的初衷
它高效、輕鬆地改變了我們,讓我們深深地意識到了問題。
成為母親本應是一種幸福,不能讓失控的情緒影響了我們的親子關係,一味隱忍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要學會疏解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28天不對孩子吼叫,並完成簽到(不需要轉發朋友圈),即可獲得獎學金,金額=實際報名費,活動相當於免費!
28天裡,要改變三四十年形成的脾性,肯定不容易。所以學堂研發了助力戒吼的相關實操課程,還會有經驗豐富的輔導員在線答疑和互動,用深入淺出的話語,手把手教給大家正確的戒吼方法。
截至目前,尹建莉父母學堂「戒吼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196期,目前已有100000+父母驗證為戒吼利器,活動結束後,收集的用戶反饋活動有效率高達97.5%。
活動中有高級輔導員為家長們答疑解惑,通過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家長們在育兒中的困惑與難題。
活動要求
28天不對孩子吼叫,並完成簽到
即可獲得獎學金
金額=實際報名費
活動相當於免費
(開營3天內,可無理由退款)
8節音頻課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戒吼方法講給你聽;
輔導員在線答疑,追根溯源解答個性化問題;
28天時間從理論到實踐,幫您成長自己、成就孩子。
在戒吼營
心態變得更加積極
也收穫更愉悅的家庭氛圍
在戒吼
她們都獲得了獎學金
報名費原路返回
愛的產生和表達,自帶情緒
管理情緒,做它的主人!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