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6年,齊閔王派遣大軍消滅了宋國,這成為五國伐齊的直接導火索。兩年後,也即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冊封樂毅為上將軍,率領燕國、秦國、韓國、趙國、魏國這五國的大軍,從而攻入齊國都城臨淄,並奪取了齊國70多座城池。在此基礎上,齊國只剩下莒城和即墨沒有被攻占。當然,樂毅耗費了5年的時間,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
《史記》中記載: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閒於燕,宣言曰:「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後,燕惠王繼位,田單使用反間計,促使燕惠王派人取代了樂毅。對此,樂毅擔心會遭到燕惠王的受害,於是直接投奔到趙國。而就田單來說,則抓住了樂毅被調離的機會,得以擊敗燕軍,收復齊國失去的城池。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田單復國後,齊國又堅持了58年,結果卻毫無作為!而這,自然是讓人感到疑惑的地方。
一
首先,在五國伐齊前,齊國在戰國七雄中不僅實力強大,而且存在感非常強。比如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齊國兩次擊敗魏國,奪取了中原霸主的寶座。對於魏惠王來說,正是因為連續敗給了齊國,從而發起了徐州相王,也即魏惠王帶著韓國等諸侯國去朝見齊國。
在垂沙之戰中,齊國聯合韓國、魏國擊敗了楚國。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泌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而這,促使強大的楚國逐漸走向了衰落。在此基礎上,齊閔王又一度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這促使齊國和秦國平起平坐了。不過,在五國伐齊和田單復國後,齊國卻一下子沒有了聲音,在戰國後期,齊國還沒有燕國、韓國等諸侯國有存在感。
對此,在筆者看來,自公元前279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滅亡結束,齊國之所以沒有作為,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就第一點來說,則是燕國占據齊國長達5年時間,並奪取了齊國積攢多年的珍寶財物。
二
五國伐齊之戰中,燕國大軍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認為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時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對於樂毅來說,幾乎掏空了齊國的積蓄,這讓燕國收穫頗豐,於是,燕昭王非常高興,將他冊封為昌國君。但是,這對於齊國來說,自然是釜底抽薪了。所以,田單復國之後,齊國失去了回到巔峰的本錢。
就第二點原因來說,則是齊襄王能力有限,導致齊國在戰國後期毫無作為。
司馬遷在《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中記載:襄王在莒五年,田單以即墨攻破燕軍,迎襄王於莒,入臨淄。齊故地盡復屬齊。齊封田單為安平君。
公元前279年,田單復國後,到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齊國都城臨淄。齊國之前失去的疆域全部收復。齊襄王於是冊封田單為安平君。不過,在此之後,齊襄王在位時的齊國,卻屢遭戰國七雄的進攻。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趙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將,攻昌城、高唐,取之。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中記載: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
比如公元前274年,趙國將領燕周率軍攻打齊國,奪取齊國多座城池。公元前271年,趙國大臣藺相如率軍攻打齊國。公元前270年,秦國更是越過三晉,派兵攻打了齊國,至於戰國後期的魏國,同樣從齊國手上奪取了城池。面對趙國、秦國、魏國等諸侯國的進攻,齊襄王始終沒有組織有力地還擊,這無疑是他能力有限甚至平庸的重要體現。
三
進一步來說,齊襄王還猜忌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田單,導致田單離開齊國,投奔到了趙國。據《戰國策》所述,田單後為趙將,受封都平君。趙國用三個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鎮共五十七個送給齊國換來田單,田單為趙國攻下燕國三座小城。
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田單來到趙國後,沒有立下多少戰功。但是,如果田單一直在齊國的話,無疑能夠幫助齊國抵擋其他諸侯國的進攻,但是,在田單離開後,齊國幾乎沒有什麼人才了。因此,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等戰役爆發時,齊國自然只能作壁上觀了,也即齊國沒有抓住這些機遇,以此壯大自身的實力。
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十九年),齊襄王去世,其子田建繼位,史稱齊王建。和齊襄王一樣,齊王建也是一位沒有作為的君主。
四
最後,就第三點原因來說,則是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成功拉攏了齊國。戰國時期,范雎覲見秦昭襄王闡述秦國一統天下的戰略。范雎認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領地,主張「遠交近攻」策略。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積極推行,並任范睢為相。按照介紹,「遠交近攻」策略先把鬥爭重點放在離秦國較近的韓趙二國,因為韓趙兩國最近,國力最弱。穩住楚國與魏國兩個巨無霸,暫時對較遠的燕齊置之不顧。
齊王建在位期間,和秦國結交,也即秦國不攻打齊國,而後者則坐視秦國攻打魏國、韓國、趙國等諸侯國。誠然,齊王建此舉,讓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唇亡齒寒,在趙國、韓國、魏國、楚國相繼滅亡後,齊國又怎能獨善其身呢?所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其他五國之後,並沒有放過隔岸觀火的齊國,這導致齊王建成為了齊國的亡國之君。
總的來說,在田單復國後的58年時間中,齊國長期明哲保身,也即始終沒有主動出擊,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了。當然,這也是因為五國伐齊所帶來的重創,導致齊國耿耿於懷,從而儘量不再參與戰國七雄的交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