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養狗養貓有什麼區別呢?

2023-03-31     校長傳媒

原標題:李鎮西: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養狗養貓有什麼區別呢?

【李鎮西專欄】

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養狗養貓有什麼區別呢?

原創作者|李鎮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本文為李鎮西校長原創,首發李鎮西校長個人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ID:zhenxichaguan」,校長傳媒獲得授權發布

經常讀到或聽到一些對教育本質的表述:

「教育的本質就是愛。」

「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

「教育的本質就是傾聽。」

「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教育的本質就是守望。」

……

還有一些更為生動形象的表述:

「教育的本質就是與生命對話。」

「教育的本質就是牧童放牛。」

「教育的本質就是靜待花開。」

「教育的本質就是牽著蝸牛去散步。」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順便說說,這句寫在許多學校牆上的「雅思貝爾斯名言」,與雅思貝爾斯沒有絲毫關係,純屬以訛傳訛。)

……

這些表述,往往都是強調長期以來我們教育所缺失的要素,所以這些話都是正確的,有的還很精闢。

比如「愛」,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我們往往把學生當工具,忽略了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既然教育是與人打交道,就必須要有情感。

又比如「喚醒」「傾聽」等等,針對的是我們過去的教育,往往是單方面的「灌輸」,居高臨下的「訓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醒自己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比如「靜待花開」,強調的是尊重不同孩子的不同「花期」,不要揠苗助長,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心等待,找到適合於這個孩子的最佳教育時機。

但是, 上述種種說法只是在某一方面強調了教育必不可少的內涵,而並非是教育本質的完整表述。

什麼叫本質?如果我引用辭書字典的解釋,會很抽象也很枯燥。我更願意這樣樸素地說, 我們通常所說的「本質」,就是某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最根本的特徵。我這個理解也許不嚴謹,但大體還是靠譜的。

如果同意我這個說法,那麼,教育的本質就是教育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最根本的特質。

然而,上述種種關於「教育本質」的說法,說出了教育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最根本的特質嗎?

比如「教育的本質是愛」。是的,教育當然離不開愛,可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愛只是教育的前提條件之一,並非教育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愛並非教育所獨有。醫生難道不需要具備愛嗎?有人說,真正的醫生首先是一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離開了充滿人性的愛,同樣談不上「醫學」二字。

其他關於教育的類似表述,我們都可以用這個邏輯去審視。

當然, 任何比喻的說法都是情境性的,也是臨時性的。比如「放牧」「守望」「牽著蝸牛散步」等等說法,都是在特定背景下說的,什麼背景呢?就是我們教育者過於強勢,總是急於去「規範」孩子,總是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按我們「規劃」的路徑成長,而且是希望所有孩子「齊步走」。於是,我們提出教育要多一些舒緩,多一些從容,多一些「牧童放牛」,多一些「靜待花開」。這些說法的「情境性」,是我們的教育忽視孩子生長規律的現狀;而「臨時性」,則意味著這些說法並非是對教育全部本質的概括,僅僅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但問題是, 不少人很多時候,卻把這些話當成教育的全部要素和特徵,當作一成不變的終極真理,於是這些本來飽含哲理的話,便顯而易見地暴露出了謬誤之處。

我們的思維往往容易走極端, 走極端的結果,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陷自己於自相矛盾的邏輯困境。

幾年前,拙著《教育的100種可能》出版時,編輯在書的封面上印了一行字:「教育的本質是陪伴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我當時就急了,給出版社打電話:「教育的本質怎麼會是陪伴呢?那不就和養狗養貓沒什麼兩樣了嗎?」我堅決要求把這行字取下來。後來再版時,封面上沒有這句話了。

教育當然應該有「陪伴」,但「陪伴」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本質」。

我明顯地感覺到,現在不少教育者越來越熱衷於只談「陪伴」「牽蝸牛」「靜待花開」,甚至有學者還說:「教育是無用的!只要不傷害孩子,不妨礙孩子,和他好好相處,孩子自然而然會成長的。」

於是,在少數教育者那裡,「影響」「引導」「轉化」「改變」等詞,都成了教育的「忌言」。仿佛一說這些詞,就是「教育專制」,就是「不尊重學生」,就是「高高在上」,就是「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可是,我卻迷惑了:如果教育離開了「影響」「引導」「轉化」「改變」……還有教育嗎?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或者說,教育區別於其他行業的根本不同點在哪裡?(哈哈,我終於開始說教育的本質了!)

其實很簡單, 教育就是影響人。

本來,我也可以用「培養」這個詞——教育就是有計劃地培養人的事業。但說到培養,往往更多的是指學校有計劃有課程地造就人才,而我說的「影響」,包括培養,又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培養,還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感染和薰陶。

嚴格地說,教育還包括自我教育,因為一個人的成長確實離不開自我教育。但在今天的這個語境中,我著重談來自外在環境和他人的教育。

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即由一個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這個過程絕對不是自發的,不可能僅僅靠孤立的自我就能完成。一個嬰兒,要成長為人格健全、知識豐富、能力全面、個性突出、富有創造力的社會人,顯然不是靠他自己的冥思苦想,閉門修煉。他必須藉助於外力——來自家庭成員、學校老師、朋友同伴以及承載人類文明成果的書籍等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實現我們所說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走彎路,會跌跤子,這就需要他人的幫助。

而這一切,不都需要「引導」「轉化」「改變」嗎?

是的, 教育需要「陪伴」,需要「等待」,但這裡的「陪伴」和「等待」都是富有教育內涵的。也就是說,對於教育者來說,他陪伴孩子的過程本身也有教育性,只是這種教育性比較隱蔽而已。而「靜待花開」「等待」也是有階段性的,並非一直等呀等——一旦發現了孩子開花的最佳時機,教育者就要運用全部智慧幫助孩子「結果」。

既然教育是影響人、培養人、造就人,那就需要教育者調動並發揮全部智慧,運用一切有效方法,包括針對不同個性孩子不同時期的不同方法,而不能僅僅是「陪伴」。

突然想到「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這句話。我第一次聽孫雲曉老師說這句話時,怦然心動,我太贊同了。這句話強調的是師生關係的平等、互助,但不能片面地理解為「有了好關係就有了好教育」。 關係是教育的條件,有時候關係也有教育功能,但僅僅是「關係」還不能說是完整的教育,不能認為有了「好的關係,什麼都有了」。

前段時間,朋友詹大年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設定了「引導」,就沒有了教育》。我的理解是, 詹大年反對的不是引導,而是刻意的「引導」,即他所說的「沒有問題創造問題也要去引導」的為「引導」而「引導」。如果學生的確出現了需要我們引導的問題,甚至他們主動求助於我們,而我們如果不進行有針對性且科學的引導,就沒有了教育。

更重要的是,詹大年說這話有著特定的語境和針對性,那就是他學校的孩子,受過太多強制性「引導」,而且引導者都是高高在上,毫無平等可言,還自以為是,一點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所以,詹大年說:「教育的關係,首先是平等。這種平等,是雙方的勢均力敵與彼此需求。『引導』,一開始就把孩子放在了被動的、弱勢的位置。這是人性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很多孩子就用『逆反』的態度來維護內心的平衡。其結果是,越『引導』,越不聽。」

詹大年並不反對教育的引導,只反對他特意加了引號的「引導」。他引用我的話來說明他期待的教育:「教育在老師的不聲不響和學生的不知不覺中發生。」

而在我看來, 這種「不聲不響」和「不知不覺」,正是引導( 影響、感染)的最佳境界。

總之, 我們的教育思考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為了強調什麼就將其捧到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忽略教育的其他因素。

注意,我擔心一些馬大哈讀者又犯粗心的毛病,因此不得不強調:我一點都沒反對教育的「陪伴」,相反,我認為教育需要陪伴,但不能僅僅是「陪伴」,也不能一直「陪伴」而無所作為——如果那樣,和養狗養貓有什麼區別?

2023年2月2日

(校對:張佳佳、劉敏、袁婷。真誠感謝!)

留言精選:

@詹大年:刻意的「陪伴」刻意的「引導」,都是「刻意」的教育。李老師說:「教育,在教師的不聲不響與學生的不知不覺中發生。」

@雷子:繞口令:教育是一群不懂教育的人指導懂點教育的人去教育人。

@天涯路: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任何領域成功的人都可以談教育,問題是,很多人還迷信。

@從容:教育是一種美好的相遇,教育應該擯棄自私的基因,讓孩子們能夠相信美好,遇見美好。教育學是關係學,是人與人之間的良性關係。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好的引領就是好的教育,好的示範就是好的教育。教育不只是陪伴,教育更在乎的是養育。教育並不僅限於成績,更關乎的是對人性的洞察。教育傳遞的其實就是良知和希望,教育傳遞的更是關懷與人文。當我們的教育不能把人性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的話,自私自利就成為了一種可能。為了成績我們無所不能,為了成績我們加班加點,更有甚者連學生的假期都已經安排的滿滿當當,學生還能幹什麼?被動地接受永遠培養不出主動地學習者!這就是教育者的無知,這就是教育的悲哀!

@yst:教育應該是發現之後的培育。忽視培育之前的發現直接進入教育,有些生硬乃至粗暴。常說的愛與責任、陪伴等,並沒有完全準確揭示清楚其作用及目的。無論愛與陪伴,其實是發現的過程。沒有準確、耐心、漫長的發現過程。培育可能是無的放矢,是低效的。以此來看,教育不如說是發現培育的過程。在發現方面,家長的作用可能會更大些。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就是很好的註解。家校有機融合,準確發現孩子的特質和潛能,對孩子才能有的放矢,科學精準施教。

@在別處:問題是現在大多數時候連陪伴都缺失了,公立學校效仿私立學校,尤其是初高中,封閉式管理的學校越來越多,許多本來能回家且願意回家的孩子都回不了家。

@靨:一直以為「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這句話出自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

@鎮西茶館(作者):五年前,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說明這個問題,題目叫《許多「名人名言」往往是以訛傳訛——有感於「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並非雅思貝爾斯所說》。

@婷婷:教育就是有計劃,有目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樣說可以嗎?

@鎮西茶館(作者):是的。

@孫源佑:教育就是影響人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使人進步,也可能會禁錮人的思想。所以我認為老師應該接受更多的思想,有更多的思考,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平等對待孩子又能堅持真理。

@火焰:哈哈,最愛看李老師說大實話。

@麻雀:我們辦的不是教育,而是培訓,而且還是低質量的培訓。絕大部分人連培訓的本質都沒弄明白,更別說教育的本質。

@無可無不可:如果家長多些閉嘴,老師少些無用的嘮叨,信任孩子按照自己的天然和節奏發展、成長,以孩子為生命的主體主人——如果只是這樣的陪伴,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將不知會提高多少,更別說像李老師所說的那種「影響」「轉化」和「引導」了。

延伸閱讀:

李鎮西:什麼樣的師生關係,才是「好的教育」?

李鎮西:如何解決代課教師編制?請恕我直言!

李鎮西:副區長,您的「衝鋒號」是要讓教育成為人間地獄呀!

問題教材,嚴查!李鎮西:「毒教材」必須警惕,但標籤不可濫貼

李鎮西|我的調查:魯迅文章究竟從中學教材中刪除沒有?

李鎮西:從寧曉燕到胡鑫宇,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讓教育充滿人性?

胡鑫宇錄音筆內容公布,案件更多細節披露

胡鑫宇事件,等待真相!

劉學州留遺書自殺的背後,是生而不養的父母!

16歲兒子抑鬱自殺後,父親泣血日記曝光:當孩子向你發出求救信號時,千萬別忽略了

李鎮西:所謂「痕跡管理」有時成了弄虛作假,五年過去了,在學校消失了嗎?

李鎮西:教育,可千萬別往孩子大腦里塞垃圾啊!

李鎮西:家長,你是不是管得太寬了?

李鎮西:誰榨乾了教師的激情?誰摧毀了教師的理想?

李鎮西:為什麼我也不贊成「教師專業發展」這個說法?

李鎮西:請聽聽來自一線的意見和建議——關於中小學教材建設的調查報告

李鎮西:教育不應剝奪孩子的天性

李鎮西:把教師比作「園丁」「蠟燭」「春蠶」錯了嗎?

李鎮西:那時候教育很簡單 ,而現在的教育……

李鎮西:破除這些不讀書的「理由」

李鎮西:我的教育經歷錯誤不斷,傷痕累累

李鎮西: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雞」成谷愛凌!

李鎮西:自由是教育的靈魂,為什麼有的老師恐懼自由?

李鎮西|寒假尤須重視: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學校無法取代的

李鎮西:請不要隨意給教育貼標籤

李鎮西:既欺騙教育部,又毒害下一代——這個學校為什麼要率領全體學生及其家長統一作弊?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8d72d62f15d6a1f1cfd7e5e527195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