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最大的武器。」
《樂隊的夏天》第三季落下帷幕,二手玫瑰的勝出沒有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但一路的過程又相當具有說服力;二手之外,Nova Heart、瓦依那、安達、柏林護士等樂隊同樣在決賽舞台上發揮亮眼,躋身最終的「Hot 5」。
開頭的這句話,來自亞軍Nova Heart的主唱馮海寧。此前在「樂隊圈」內,Nova Heart頗具地位,但大眾認知有限,經此一季樂夏,必然會有更多的觀眾認識他們、喜愛他們。節目最後的VCR里,馮海寧說,整季節目,自己能看到很多美好的開始,也期待著「這些美好的開始,能變成變成美好的未來。」
對當下的任何行業來說,「希望」本身,都比想像中更加具體。它需要一直存在,也需要有一個推手,將本身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具象化——過去5年,樂夏正在扮演這樣的角色。
五年搖滾,三年樂夏。
從第一季第一期「第一個音符」開始,5年的時間已過,站在此刻回望,早已無人否認,單個的綜藝節目,能對整個音樂行業、尤其是搖滾音樂帶來諸多的變化與思考;同樣地,也沒有人會忽視,在音綜的創新略顯停滯的今天,它對綜藝行業的意義。
更進一步,三季下來,我們看到的樂夏相對穩定的結構和相對穩定的人文氣質,它不僅成為了「音綜天花板」,也早已塑造了自己的IP,一個穿透音樂、綜藝以及社會層面的IP。
「提供舞台」
一部綜藝究竟可以給這些樂隊帶來多少收益,抑或給整個演出市場帶來幾多激勵,很難有準確的數據去錨定,但不論是觀眾,還是音樂行業的直接參與者,「樂夏」給他們帶來的變化,都相當清晰可辨。
當第一季「樂夏」要辦的時候,不論是在音樂圈還是綜藝圈都有過一系列的討論:愛奇藝與米未的組合固然令人放心,但「搖滾樂」在中國,長期處在一個相對小眾的地位,打造一部面向大眾的綜藝,會是一步「險棋」。
知名樂隊的「來」或「不來」,疑慮一季一季打消。比如,以梁龍的性格,他或許不會後悔第一季時的錯過,但他也必然不會後悔這一季的最終赴約。對他們來說,來或不來的理由都相當簡單,其實就是究竟對樂隊好,還是不好。
所以在第三季,二手玫瑰樂隊以一句「大哥你上樂夏,你上它有啥用啊」既震撼又著特有的「二手式幽默」登場時,所有的解釋也便豁然開朗。
上不上,得看「有什麼用」,這種看上去世俗的選項,其實很早就擺在了中國樂隊們的面前。樂夏的出現,用文藝的話講,是為這些想要入世而不得的樂隊們提供了一個位於中間地帶的空間。
而用更簡單的話,也是馬東在與毒眸對談時的話來說,米未負責把節目做好,「我就希望他們(樂隊)表現好、做自己,在舞台上盡情釋放魅力。」
魅力總可以被看見,三季樂夏,已不知不覺完成了91支樂隊的亮相。有不少樂隊,通過樂夏為觀眾所知,這當中,有成立多年終於走向大眾的老面孔,也有帶著年輕人面貌的新生力量,同時,又涵蓋了樂隊音樂所能涵蓋的多種可能:民族的,現代的,或激昂,或雋永。
幾乎沒有樂隊不享受其中,麻園樂隊主唱苦果說,如果還有第四季第五季,哪怕一輪游,自己也願意再來。
第三季上,老牌樂隊布衣的「土搖」風格與他們「到全國各地開巡演」的故事為更多人所熟知,而老鼓手Funky「珍惜每次舞台」的熱愛,也繼續感染著台上台下諸多年輕的樂手們。
究其原因,是樂夏真正做到了將自己放在「舞台提供者」的姿態上,這種相對抽離的狀態下呈現樂隊們的狀態,每一季的橫截面就必然有一些相似之處,它代表著樂隊之間的傳承,也代表著音樂行業的代際翻湧。
「音綜天花板」
馬東「希望樂隊們在舞台上盡情釋放魅力」的下一句,是「米未負責把節目做好,傳遞正向的情緒價值,讓所有人高高興興。」
除卻在音樂行業形成的巨大影響力,回到綜藝行業本身,「樂夏」的意義可能也比想像當中更大。
與許多綜N代相比,樂夏並不算規律,此番第三季與上一季已經隔了3年,以目前的態勢,明年也很難看到第4季,「一期一會」是米未常用的回答——它有些討巧,也反應了米未在市場變化之下的態度,還是用馬東的話說,從前可能還會有一個相對長期的規劃,但在現在,「有時候年底的事情都不會去多想。」
這並不是逃避,以行業的視角看,它也是更加紮實的選擇。
對比三季樂夏,很多觀眾發現,其實在賽制上,樂夏並沒有大刀闊斧的變化,主題、改編、合作乃至復活等關鍵詞一直貫穿著始終,這代表著一種氣質上的相對統一;但與此同時,在一些統一的氣質之下,樂夏也在於細微處調整著PK的規則,調整例如超級樂迷票數的比重。
大方向的不變,與小細節的變化,也反應了米未將樂夏把做節目視作「手藝活兒」的決心。
如果說樂夏第一季開創了「獨立音樂綜藝」的里程碑,那麼不論是趁熱打鐵的第二季樂夏,抑或是暌違之後回歸的第三季,都從結果上給許多搖滾樂迷帶來了美好的回憶。
在馬東眼裡,作為大眾娛樂產品,綜藝產品可以是一種「時令蔬菜」,「順應大眾的情緒,貼近大眾的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引起觀眾的共鳴。」
更進一步地說,樂夏這樣一個節目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能是時令蔬菜最後一刀工序的加工者,沒有食材的時候,更好的選擇或許是不做。
或許,會有不少節目的粉絲會抱怨這樣的思維「太不規律」,但正是這樣的「不強求」,才是米未所遵從的創作原則。樂夏如此,米未的旗下的另一個綜藝IP「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亦是如此。
在一些取捨定奪當中,面對相對不那麼景氣、也迫切需要一些變革的綜藝市場,樂夏能夠保持水準,每年為樂迷們提供穩定的、可以享用的節目,從許多方面都殊為不易。不論是對參與其中的樂手而言,還是享受其中的觀眾來說,都無愧於「音綜天花板」的存在。
「希望」
「謝謝你留在樂夏舞台上的半月板和韌帶。」Nova Heart表演結束,談笑間,馬東借著之前和彭磊閒聊,透露馮海寧來到樂夏,初衷可能只是給孩子多掙點學費。
馮海寧莞爾,「上台之前可能離觀眾有點遠,很多年沒有和他們交流了。」「我個人的感受,可能是回到了人間,看到了很多臉以後,覺得這個世界是有希望的。」
「一直你們都很厲害,只不過是沒人看見而已。」彭磊接茬,他自己的新褲子樂隊,可能也是第一季樂夏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那之前,甚至在那之後,也有不少人傳遞著一種擰巴:搖滾樂,或者所有獨立音樂,都與大眾傳播有著曖昧的界限,他們並不是不想「出名」,但在樂夏之前,或許真的缺少一種更合適、令所有人都接受的出名方式。
這或許是樂夏這樣一檔節目,這「五年三季」最大的意義。這樣一檔節目,在節目與觀眾之間,進而在樂隊與真正的大眾之間,構建了一座橋樑。
更早的時候,布衣樂隊就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樂夏)帶來了製作水平非常高的搖滾現場,製造了破圈的可能,讓不聽搖滾樂的人看到節目後也對搖滾產生了興趣,對搖滾的普及有了質的提升。」
布衣之所以這樣感慨,是因為他們也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節目裡的第一次亮相,吳寧越說,中國有Livehouse的城市,布衣樂隊都去演過,三分之一賠錢,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掙錢,在北上廣掙的錢,他們就去十八線小城市演,越小的地方越願意去,「不止去一次,而是反覆去。」
一定意義上,布衣和樂夏,在做的事情是一樣的。節目裡,嘉賓高葉也反覆說,自己以前也對搖滾樂一竅不通,但正是樂夏,讓他對這些音樂從了解到喜愛。
這種溝通與破圈也是雙向的,一些性格各異的樂隊走上樂夏的舞台,他們也在不斷認識到當代人的精神與情緒,情感與訴求。搖滾樂發展到今天,最初的一些關鍵詞已經在被逐漸消解乃至重新定義,但對時代的映射,對音樂消費者本身情緒價值的提供,都無法被許多事情所取代。
音樂的確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帶來情緒上的撫慰,一則關於音樂的綜藝更加可以。對樂夏來說,8月至今的又一次旅程結束,這周末,他們又將舞台搬到了工人體育場,三季冠亞軍齊聚,開啟一次名為「再見·夏天」的演出。
這當然同樣是一種全新的、一期一會的嘗試,與此同時,在三季諸多舞台的回想當中,不論是樂夏本身已成為一種招牌,還是它所象徵的希望正在延續,都成了一段已經書寫了五年的,關於節目、音樂、綜藝以及所有與之相關的人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