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我國引以為傲的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我國卻曾因「一張紙」,被西方國家卡過脖子。
這張紙就是芳綸紙。
芳綸紙不是普通的紙,而是一種高分子聚合材料。
雖然看上去跟紙張區別不大,卻是世界三大高性能纖維材料之一,全稱為「聚芳醯胺纖維紙」。
芳綸紙
製造芳綸紙,需要先得到芳綸高分子纖維。
根據分子結構的不同,最常見的有兩種:芳綸1313(PPTA)和芳綸1414(PMTA)。
前者也被稱作間位芳綸,後者被稱作對位芳綸。
兩者結構相似,但性質和用途不同。
兩種芳綸纖維的化學結構
芳綸纖維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只能靠人工合成來得到這種線性纖維,不同類型的芳綸纖維,製作方法也不同。
比較成熟的工藝是低溫聚合法。
這種方法消耗的有機溶劑少,反應需要的設備比較易得,操作步驟簡單,生產效率較高,使用範圍廣泛。
比較新的方法是介面聚合法。這種工藝比較複雜,控制比較難,對設備要求高,所以投資比較大。
美國杜邦公司採用的是低溫聚合法,日本帝人公司則採用介面聚合法。
此外還有乳液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等,但相對少見。
從芳綸纖維到芳綸紙的製作流程
芳綸紙實際上是一種無紡布。
把芳綸纖維混合分散,用濕法成型後,再通過熱壓工藝就可以製成芳綸紙了。
芳綸紙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認為是材料科學上的重要里程碑,號稱「材料屆的黃金珠寶」。
芳綸紙繼承了芳綸纖維的優點,強度是鋼絲的五六倍,韌性是鋼絲的兩倍,但質量只有鋼絲的五分之一左右。
芳綸紙的化學和物理穩定性也非常高,耐酸鹼腐蝕、阻燃耐高溫、抗裂耐衝擊、耐磨變形小、阻燃絕緣好,使用壽命長……
這些優異的性能,讓芳綸紙成為當之無愧的「紙黃金」。
芳綸紙最早在冷戰時期被美國開發出來用于軍事領域。
1967年,美國杜邦公司實現間位芳綸材料諾美克斯(Nomex)的工業化生產,主要利用其阻燃耐高溫的特性用于軍事設備的絕緣襯墊。
1972年,杜邦公司又將間位芳綸材料成功工業化,主要利用其超強的抗裂耐衝擊特性生產防禦裝備,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凱夫拉(Kevlar)。
目前,美英等國軍隊裝備的防彈衣和美國士兵佩戴的頭盔,都是由芳綸材料製成。
與鋼盔相比,芳綸頭盔具有更好的吸波能性,而且可以耐高低溫、耐酸鹼,硬度比鋼更硬,重量卻只有三分之一。
芳綸頭盔
這對保護士兵和提高單兵作戰的移動能力具有很大幫助。
凱夫拉的作用不只在於單兵防護,還包括反彈防護。
比如美國M1坦克所用的防護罩就是由鋼-芳綸-鋼復合材料製成,可抵抗直徑達700mm的反坦克飛彈。
在航空航天領域,芳綸紙也是最常用的特種材料之一。
芳綸紙可以製作成蜂窩網絡結構,其復合材料具有很強的吸波性,可用於製作隱身技術材料,使飛行器有效躲避敵方雷達的偵測,提升生存機率。
比如,美國空軍B-2隱身轟炸機的機翼蒙皮就使用了芳綸材料。
美軍B-2隱形轟炸機
航天飛行器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會與大氣層發生劇烈的摩擦,帶來1000℃的高溫,很少有材料能耐受如此高溫的挑戰。
芳綸紙作為一種阻燃耐熱材料成為不二之選。
此外,芳綸紙非常輕,能大大減少太空飛行器的整體質量。
要知道,在太空飛行器的設計中,每減少一公斤重量,大約可減少100萬美元的製造成本,芳綸紙簡直完美!
最近,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把火箭回收做得風生水起,獵鷹9號火箭已經成功發射回收17次。
說起來,馬斯克還得感謝芳綸紙的出現。
正在落地回收的獵鷹9號火箭
在民用領域中,芳綸紙的用途就更多了。
芳綸紙製成的防火服可在260℃的高溫下使用100小時,成為使消防員不受高溫侵蝕的最好防護。
芳綸紙外層材料能有效降低高速列車的能耗和噪音,也是高速列車內重要的高溫隔熱材料。
芳綸紙在建築行業也廣受青睞,用於屋頂隔熱絕緣、鋼結構工程牆壁熱絕緣、室內熱絕緣及吸音。
芳綸紙還被廣泛應用於建造船隻和皮划艇,大多數水上運動的高性能皮艇都是由芳綸纖維或碳纖維/芳綸纖維混合材料製成的。
美國海岸警衛隊使用蜂窩結構的Nomex取代石棉板,快艇重量減少9噸多。
據統計,7%-8%的防彈衣和頭盔由芳綸紙製作,近40%的航空航天材料和體育用品材料涉及芳綸紙,而芳綸紙在輪胎骨架材料和輸送帶材料中的使用比例也達到了20%。
從民用到軍用,從體育到建材,各個領域都有芳綸紙的身影。
如此重要的軍事民用材料,中國卻長期被已開發國家卡著脖子。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杜邦公司在成功完成芳綸纖維的產業化後,在新產品的開發、生產規模以及市場占有率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芳綸紙也在杜邦的全面優勢之下,很快開發出更高性能的二代和三代產品。
懷揣最新的技術,美國政府以各種奇葩理由將芳綸紙列入對華禁運名單。
後面美國即使稍微放開,但也僅限於質量最差的初代產品,完全滿足不了軍用,只能民用。
更可惡的是,一張成本不足20元的A4紙大小的芳綸紙,壟斷價格一度高達2800元。
美國的封鎖一度讓中國面臨「無紙可用」的被動局面。
芳綸紙限制了我國多個領域的發展,甚至成為影響我國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的瓶頸。
好在,國家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
1972年我國便開始發展芳綸纖維技術,不僅對科研項目大力資助,也多次對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但由於缺乏技術人員和核心技術,發展之路一直很坎坷。
在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關鍵時刻,我們不得不提到兩位科學家。
第一個取得突破的是號稱「現代蔡倫」的陝西科技大學張美雲教授。
她的團隊深耕高性能芳綸纖維和紙基功能材料近40年,發表200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獲得4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最終為我國芳綸紙的出現奠定堅實基礎。
2007年,中國國產的芳綸紙進入國際市場,打破杜邦公司的壟斷。
張美雲教授
張美雲教授實現追趕,華南理工大學的胡健教授則完成超越。
2008年,在華南理工大學的資助和支持下,胡健教授組建團隊,次年開始攻克新一代芳綸紙技術的研究。
2016年,中國中車與華南理工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合作開發芳綸紙蜂窩等異形件。
2018年,胡健教授團隊研製的國產芳綸紙正式面世。
芳綸紙蜂窩
新一代國產芳綸紙完全超越美國杜邦公司前兩代產品,與杜邦公司的第三代產品比肩,其硬度、柔韌性和重量等性能都比第一代芳綸紙提高了一倍。
我國正式打破西方科技強國高達50年的芳綸紙技術壁壘。
從此,中國有了可與美日企業相媲美的芳綸紙技術,並藉此一舉成為繼美國、荷蘭、日本、俄羅斯之外,第五個能夠自研自產芳綸紙的國家。
大家熟悉的天宮二號、和諧號高鐵、國產大飛機C919……都應用了中國自主開發的芳綸紙。
像其他行業一樣,在解決了「卡脖子」技術之後,中國產品憑藉物美價廉的優勢,迅速占領國際市場。
目前,全球芳綸紙的排名前五的生產商是杜邦、民士達、贛州龍邦材料科技、超美斯和時代華先,這些廠商占有全球約13%的市場份額。
除杜邦之外,全都是中國企業!
今年9月,美國某知名行研公司芳綸紙市場研究報告中給出的五個頭部企業,其中四個都來自中國。
行研報告
在產品端,我國的芳綸材料也行銷全球。以凱夫拉防彈材料為例,中國生產的防彈衣已經占領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場。
局長之前就聊過,連美國大兵都知道中國的防彈衣價格便宜用料足,紛紛自費購買。
中國科學家們以無私奉獻,專注專業,完全結束了中國芳綸紙被「卡脖子」的歷史!
張美雲曾說:搞科研的人,就要像黃大年一樣,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還要淡泊名利,低調務實不張揚。
與胡健團隊的合作中,中車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科學家們的精神實在可歌可泣令人欽佩,科學家們攻克技術壁壘並非為了能夠從中獲利,而是為了解決國家的痛點。
中國突破芳綸紙的技術壟斷,標誌著中國科技實力和產業能力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這不僅是材料科學的突破,還可以帶動其他高科技產業的崛起。
未來,隨著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不斷開發和應用,芳綸紙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為中國科學家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