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文字討好症」引熱議,「好好說話」不應成為一種負擔

2024-10-23     山西新聞網

近日,「微信文字討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現了」等詞條登上熱搜,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所謂「微信文字討好症」是指在使用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交流時,通過添加語氣詞、使用表情符號以及調整語句結構等方式,如「嗯嗯」「好噠」「好的呢」,並輔以表情包,以營造出更加友善、輕鬆的交流氛圍。

有觀點認為,「微信文字討好症」有助於傳遞線上交流中的友好態度和相互尊重,但也有人指出,這已經成為職場中的一種額外負擔,即「情緒勞動」。

有網友將「微信文字討好症」分為四級。第一級,喜歡用疊詞,讓語氣變得柔和可愛;第二級,喜歡用語氣詞,不說「好」,一定要說「好噠」,不說「對」,一定要說「對滴」;第三級,一定要加「哈哈哈哈」,兩個不行,三個不夠,一「哈」就得「哈」一串,用以化解尷尬,防止別人的話「掉在地上」;第四級,一定要加一個有趣的表情包,並且由自己來說對話的最後一句。還真的挺複雜的,如果對話雙方都是重度的「微信文字討好症」患者,都搶著要說「最後一句」,那這個聊天豈不是沒法結束?這樣的聊天,或許一部分人認為,信息量會變得很稀薄,人當然也就會耗得很累,感覺像是「病」了。

在這個時代,人人或許都有點「病」,有些「病」本來沒覺得是病,討論的人多了,上了熱搜了,也就成了「病」。「微信文字討好症」就是這樣一種「時代流行病」,流行於職場,泛濫於網絡,不關乎生理上的痛苦,卻也給一些打工人帶來了真實的煩惱。誰又能說,心病不是病呢?

有病就得治療,治療就得對症,所以,要討論「微信文字討好症」,就得先搞清楚病根在哪兒。

其實仔細想想,人際交往是人類所必需的心理需求,所謂的「微信文字討好症」,如果只是線上聊天時說話可愛點、輕鬆點,的確沒必要當成一種困擾。線上純文字的交流與面對面交流相比,少了許多能夠表達思想感情的元素,看不到表情,也沒有肢體動作輔助,所以加一些語氣詞、表情包,確實可以讓聊天更輕鬆愉快,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增加別人對自己的好感,屬於非常基本的社交技巧,沒有什麼成本,無須消耗太多腦細胞,何樂而不為呢?

病根不在於交流的方式,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使用這種交流方式。不可忽視的是,的確有一部分人是對於人際交往非常敏感的,特別擔心被誤解,特別怕應對不得體,但卻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進行大量的人際交流,於是在「討好」上消耗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因此感到疲憊和內耗。這才是「微信文字討好症」被視為一種「網際網路綜合症」,被廣泛討論並尋求解藥的根由之所在。

究竟會不會因為這種現象感到困擾,與每個人不同的處境有關,也或許是過於便捷的通訊帶給生活的一些「副作用」。但在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已經滲入生活每個角落的當下,想要徹底脫離線上交流幾乎不可能,要想「藥到病除」,唯有調整自己的心態,將這些可愛的、親和的、幽默的表達方式,單純視為潤滑人際關係、承載情感和態度的「說話之道」。這種「說話之道」作為一種可習得、可模仿的技能,藉助網絡語言獨特的個性化表達,相信還是可以提升交流的質量和效率、增進彼此的了解與好感。

總而言之,真誠才是對抗內耗的最好武器。所有矛盾與糾結往往源於對真實自我的忽視或壓抑。真誠地面對自我,能夠減少內心的自責和焦慮,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從而提升自我價值感,自信從容地面對生活。真誠地對待他人,也能更準確地傳情達意,減少誤解和猜疑,激發信任和合作,建立起深厚而持久的情感紐帶。

那些習慣性發出的「好噠」「哈哈哈」和精心挑選的表情包,如果是出於真誠交流的心態,那麼便不是「討好」,只是交流中的「潤滑劑」。只要真誠地面對自己、面對他人,自然就能拒絕內耗,著眼當下,學會好好說話,並享受交流的愉悅。

聞仃 (作者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責編:王丹、李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745006697f5898caa5c7e1ba91c1e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