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寶劍孤臣淚」不是李鴻章的絕命詩

2023-09-06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秋風寶劍孤臣淚」不是李鴻章的絕命詩

中文知識界長期流傳一種說法,稱李鴻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絕命詩」一首,內容如下:

勞勞車馬未離鞍,

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

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

諸君莫作等閒看。

因該詩極為凝練地概括總結了李鴻章一生的事功與成敗,故流傳極廣,已成為署名李鴻章的詩作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許多歷史愛好者甚至只知曉有這麼一首「李鴻章的詩」——

畢竟,在涉及李鴻章的當代通俗歷史讀物中,這首詩的引用率,遠遠超出了李鴻章其他的詩作,且多以肯定的語氣稱該詩是李鴻章的臨終絕命詩。

比如,《流放紫禁城:庚子國變》一書說,「知道自己要死了,李鴻章留下了遺折……他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詩:勞勞車馬未離鞍……」《李鴻章畫傳》一書說,「臨終前,李鴻章口述遺詩一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勞勞車馬未離鞍……」《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則說,「李鴻章……積勞成疾,死在工作崗位上,留下『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的淒涼自挽」……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圖:李鴻章,1896年,引自《Li Hung-Chang: His Life and Times》(1903年)

相較之下,史學界對這首「李鴻章絕命詩」的真偽,始終多少存有一些疑慮。

原因是由李鴻章的後人與好友編纂的李鴻章文集中,從未收錄此詩

。事實上,李鴻章去世時並不孤獨,相反,「纏綿病榻,死前那些日子時刻都有親人和部屬陪侍左右,乃至他在彌留之際的具體情態細節、片言隻語都有人做了詳細記錄」,所以他給清廷留下了一封遺折,也給遠在上海的友人盛宣懷寫了一封訣別的遺書。如果李鴻章臨終寫有「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不被親友收錄,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許多涉及李鴻章的學術著作,在提及此詩時,常以「據說」二字加以限定

。如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稱,此詩「據說是他臨死前吟成」;苑書義《李鴻章傳》稱,「據說,李鴻章死前惓念危局,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詩:勞勞車馬未離鞍……」

學術界之所以用「據說」,自然是因為沒有確鑿的材料可以證實該詩是李鴻章所寫。

該詩被當成李鴻章的作品而被廣泛傳播,大約始於1960年代

——1965年出版的《北洋軍閥史話》,將該詩說成李鴻章在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遭日本刺客狙擊後所寫的「馬關紀事詩」。掌故學家高拜石同年出版的《南湖錄憶(一)》,則稱該詩是李鴻章「嘔血死於燕都之賢良祠」時「老淚縱橫」所吟。

圖:甲午年前後的李鴻章,引自小川一真《日清戰爭寫真圖》。

以上,是李鴻章「臨終絕命詩疑案」的大致情況。

筆者近日於《申報》中檢索得到一條線索,似可為這一疑案略做新論。

1919年11月10日,《申報》「自由談」欄目刊有一首題為《李鴻章》的詩作,內容是:

威威車馬據征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二百年來傷國亂,八千里內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寒。

海外干戈猶未息,英雄莫作等閒看。

圖:《申報》1919年刊登的「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

這是迄今為止,筆者所能找到的關於所謂「李鴻章臨終絕命詩」的最早版本,此時距離李鴻章去世,已過去了18年。

據報紙的介紹,該詩來自一位叫做「仙籟氏」的投稿人,但他並非作者,筆者也未查到他的真實身份。欄目編輯在11月7日,對「仙籟氏」及其投稿的詩歌,有這樣一段介紹:

「仙籟氏囊存《古詩錄》一卷,興來翻閱,詩骨清雋可誦,惜未註明何代人作,茲特選其最妙者,投自由談,以博閱者之一歡。」

意即,這位「仙籟氏」手中收藏有一卷名為《古詩錄》的書籍,其中有不少好詩,可惜沒有留下作者信息。

其實,《申報》所選《古詩錄》詩作,有部分是可以查到原作者的。如《洗耳池》一首,即明代人趙璧的《洗耳芳池》;《九日游蜀山》一首,即清代人李天馥的《九日游蜀山》;《金山寺遊客》一首,則與傳言中乾隆所寫的《游中嶽嵩山》詩極為相近(也不知道是誰在抄襲誰)。

如此,也就可以知道:(1)「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原題為《李鴻章》;(2)該詩並非李鴻章所寫絕命詩,而是後人在李鴻章去世後,所寫的追悼之作。(3)與流行的所謂「李鴻章絕命詩」相比,《申報》刊載的《李鴻章》一詩,遣詞造句上有諸多不同,

如勞勞車馬-威威車馬、傷國步-傷國亂、大將壇-大將寒、海外塵氛-海外干戈、諸君-英雄。其中「傷國亂」、「大將寒」兩句,明顯比流行的所謂「李鴻章絕命詩」更優。

圖:《申報》對「仙籟氏選詩」的介紹

由《申報》的介紹還可以知道,在「仙籟氏」的《古詩錄》之前,《李鴻章》一詩必有更原始的出處,只是限於史料,今人已不得而知。

不過,也並非毫無線索可查。前文提到,李鴻章臨終前夕,寫過一封遺書,給遠在上海的好友盛宣懷。內中附有這樣一首詩:

四十年來百戰身,幾回此地息風塵。

經營庶富羞言我,紐握機權恥授人。

盡一分心酬聖主,收方寸效作賢臣。

諸君努力艱難日,莫誤龍華會裡因

李在遺書中解釋了自己為何要寫這首詩:

「鴻章又拈句

海上官商寅友,並謝拳拳,乞弟代為一一致意。願諸君努力共濟時艱,鴻章雖死猶生。頓首,頓首。」

一個「諫」字,顯示李鴻章的目的,是想對包括盛宣懷在內的上海官場、商場的好朋友有所勸說。將「願諸君努力共濟時艱,鴻章雖死猶生」一句,與「盡一分心酬聖主,收方寸效作賢臣」放在一起閱讀,可以清晰知道,李鴻章的勸說內容,是希望眾友人不要因1900年的事情而放棄清廷,希望他們繼續在艱難時局裡,努力為清廷維繫國運。

再來看「海外干戈猶未息,英雄莫作等閒看」(申報版)這兩句,抑或「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流行版)這兩句,它們恰與李鴻章這封遺書中「諫」的內容,構成了一種非常直接的呼應。說後者是前者的用典所在,當不算過度解讀。

也就是說:

(1)

「秋風寶劍孤臣淚」並非李鴻章所作絕命詩,而是一首針對李鴻章之死的輓歌;(2)它的作者,很有可能是盛宣懷圈子裡那些李鴻章的「海上官商寅友」,也就是可以讀到李鴻章致盛宣懷臨終遺書之人。

注釋

張建偉:《流放紫禁城:庚子國變》,新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第526-527頁。許昭堂編著:《李鴻章畫傳》,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5頁。雪珥:《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頁。王壘:《李鴻章「臨終詩」辨偽》,《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頁。苑書義:《李鴻章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3頁。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7頁。丁書所錄詩作,文字略有差異:「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寰海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高拜石:《南湖錄憶(一)》,(台北)達昌出版社1965年版,第332-333頁。《仙籟氏在古詩錄又選詩章十餘闋投自山談再博閱者之一粲》,《申報》1919年11月10日。仙籟氏選《古詩錄》,《申報》1919年11月7日。《致盛杏蓀府丞》。《李鴻章全集36·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頁。感謝吾友李夏恩兄為本文提供的諸多意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666336c25b04a5115a0b058fd7bee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