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將社保當作一項重要的公共福利制度,既可保障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可保障退休後的安逸養老生活。
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的工作能力和體力也會慢慢下降,在職期間還有工資保障生活,而退休後生活來源就要依靠社保養老金。
但是,大家對社保養老金的態度又是非常矛盾的,不繳擔心沒有退休金,繳了又怕未來意義不大。
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01
這是一位網友分享的內容。
她出生於1968年6月,90年代她在國營企業上班,後來由於國營企業倒閉,她只好換著不同的工作,也試著自己做些小生意。
後來她也發現沒有社保,就沒有了未來的退休金,所以選擇了以靈活就業的方式繳納社保。
在過程中,她的社保有一段時間的中斷,但後來她自己全額繳納社保。
最初的繳費金額每年大約為600元至700元,後來逐漸增加到每年9000元。
對於自己全額繳納社保來說,她覺得有點吃力,特別是因為她的收入有時不穩定。但是考慮到年齡越來越大,為了退休之後有保障,她還是咬咬牙,堅持到退休。
今年終於達到了55周歲的退休年齡,她也第一次以退休身份拿到了退休金。
可是領到手後,每月只有1690元退休金,這讓人感到難以接受。
02
現在的年輕人在求職過程中也越來越重視用人單位是否提供社保。
他們意識到,如果企業能夠為員工提供社保,那麼員工的繳納社保的壓力相對較小,能夠更專注於工作。
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成為了自由職業者。
他們為現代勞動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但是沒有單位可幫忙分擔部分社保,所以在社保繳納方面,需要自行承擔這一責任。
由於收入的不穩定性,全額自己繳納社保對他們來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更慘的是到退休的時候,靈活就業人員的退休金,比那些個人繳交相同費用的職工,肯定低了一大截。
為什麼這樣呢?
03
上面的這一位網友諮詢了社保部門,得到了回復。
工作人員解釋說,雖然她繳納了20年的社保,但她的繳費金額並不多,因為她作為靈活就業人員購買的是最低標準的社保。所以,她退休後也只能按照最低標準領取養老金。
這位網友之前在國營企業倒閉後選擇了靈活就業,並自己繳納社保,其實相當於自己把單位要交的一部分也交上了。承擔了更多的交費,卻領取更少的退休金。
這當然讓很多以靈活就業身份繳交社保的人感到困惑並且難以接受,不是說好了多繳多得嗎?
「多繳多得」,是社保的制度要求,也就是說繳納的錢越多,以後退休領取的退休金也會多。
對於靈活就業的人來說,看起來本來應該單位交的,也變成了自己交的,感覺交多了。但實際上對比起來其實是交少了。
自由職業的人每月交500元,與單位職工個人交500元,其實是不同的。因為單位職工在個人交的500元之外,單位可能還要再交800元以上。所以單位職工的社保費用,其實遠大於自由職業人員。
明白了這一點,雖然感到無奈,但是心裡也許能平衡一些。
PS:第一時間送上最新消息,如果覺得文中資訊和觀點對您有幫助——
——請給本文點上「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5dab96bbcb77021d6ccea04d7d86f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