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再發11問!華僑城巨虧百億,到底有沒有貓膩?

2023-04-28     閨蜜財經

原標題:深交所再發11問!華僑城巨虧百億,到底有沒有貓膩?

摘要:「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姐

這是@閨蜜財經的第1271篇原創

2022年華僑城巨虧109億,近期再次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

此前,華僑城曾因2022年預虧80億—110億收到深交所關注函。

顯然,此前的回覆並不能讓監管部門滿意和放心。

4月22日,深交所再發問詢函,提出了11個「靈魂拷問」。要求華僑城5月5日前予以回復和公開披露相關信息。

去年的大行情,不用刻意了解,想必蜜友們也能感受到。房企巨虧都算不上新聞了。

但如果是一家老牌央企,去年前三季度還在盈利,第四季度就巨虧110億,難免讓人生疑。

投資者們真正關心的,恐怕是華僑城去年巨虧百億是甩掉了歷史包袱,還是危機的顯現?

01

此次深交所的問詢函第一問就是要求華僑城解釋業績「變臉」的主要原因及合理性,以及發出「靈魂拷問」:「分析你公司短期及長期償債能力,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

首先來看華僑城2022年的成績單概況:

實現營收767.67億元,同比下滑25%;

歸屬凈利潤凈虧109.05億元,同比大降387%;

扣非凈利潤巨虧116.44億元,同比爆降607%;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5.75億元,同比減少103%。

近年來,房地產行業經歷了下行周期和深刻的調整。一批以央國企為代表的穩健房企逆勢增長,華僑城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2022年,華僑城2大主營業務的業績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2021年,華僑城歸屬凈利潤達38億元;2022前三季度依然保持了盈利,實現歸屬凈利潤1.26億元。

儘管去年前三季度,華僑城的扣非凈利潤已經為負,但也僅為-2.46億元。但去年第四季度,其畫風突變,歸屬凈利潤凈虧110.31億元,扣非凈利潤更是凈虧113.98億元。

占總營收比例達64%的房地產業務,營收降幅不到2成,毛利率還微增的情況,凈利潤卻大額虧損,這種情況合理嗎?

02

去年房企大額計提減值準備幾乎都是常見做法了,行業大環境不好,乘機甩掉「歷史包袱」。好歹一個低的基數,2023年的業績增長也容易一些。

華僑城的巨額虧損也主要來自於計提減值。

深交所的問詢函中第2問至第6問,均在要求華僑城說明各項計提減值準備的詳細情況,包括涉及哪些項目、項目業態、開發建設狀態、可比公司情況等。

2022年報中,華僑城房地產開發項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高達115.07億元。

但2021年同樣是面臨行業深度調整+疫情衝擊,華僑城僅計提約12.57億元存貨跌價準備。僅僅1年後,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增加了8倍多。

此外,華僑城還對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6.73億元,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減值準備1.03億元,對長期股權投資減值計提準備1.39億元,對在建工程計提減值準備1.67億元,對使用權資產計提減值準備1.09億元。

上述計提的主要資產減值準備,減少了華僑城2022年合併凈利潤127億元,減少歸屬凈利潤98.7億元。

而年報及此前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中,除了披露長期股權投資主要受易居控股減值計提準備影響外,對於存貨跌價準備並未披露具體項目的情況。

在建工程計是對雲南華僑城項目計提減值準備了1.67億元,但並未說明該項目具體減值的合理性及進度等情況。

另外,華僑城的第2大部分業務:旅遊綜合同樣進行了計提減值,主要涉及旅遊景區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但同樣的,對於具體的情況年報中並未給出說明。

據年報顯示,2022年,華僑城的文旅項目共接待遊客6,184.9萬人次,為2021年同期 69%水平;2019年同期155%水平(含增量項目接待遊客人次);如按剔除增量項目的可比口徑,則為2019年同期53%水平。

旅遊業近年來所受衝擊,蜜友們是有目共睹。

但上市公司如何進行計提減值準備,卻不能憑感覺,否則高管們幾十上百萬的年薪也太好拿了,而投資者也太容易被「割韭菜」了。

03

問詢函中第7至9問,則關注到了華僑城年報中的費用、收入及遞延所得稅資產下降的情況。

其中,2022年華僑城的投資收益為-24.2億元,同比下滑324.15%。該項收益占其利潤總額比例達24.5%,可見其對巨額虧損的影響。

年報中稱這主要受聯合營公司投資收益影響,並不具有可持續性。也就說2023年可能就不會存在這二十多億的虧損了。

對此,深交所的要求很明確,要求華僑城結合聯營、合營業企業的經營狀況、 財務狀況等,說明投資收益的確認依據、測算過程及合理性;以及請年審機構核查並發表明確意見。

對比來看,費用方面的影響似乎小多了,但有的項目變化較為「詭異」。

2022年,華僑城的銷售下滑,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也相應減少,但這兩項中的「其他費用」卻在增長,具體是什麼內容卻未披露。

期內,其銷售費用中的「其他費用」是除市場拓展費用外占比第二多的,達2.18億元,比2021年增長了34.16%;同期管理費用中占據第二位的「其他費用」7.21億元,同比增長6.39%。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其現金流驟降和流動性問題。

年報披露,2022年華僑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75億元,同比下滑103%。

對比來看,2021年華僑城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為1184.38億元,2022年大幅降低至105.87億元。其中,2021年,其往來款為246.52億元,20202降至43.03億元。

2021年,華僑城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分別為1125.82億元,2022年驟降至118.9億元。

其中,2021年、2022年的往來款項分別為215.71億元和36.71億元;其他付現費用分別為 47.28億元、27.97億元。

此前,有輿論質疑華僑城2022年報存在「業績洗澡」。

深交所的問詢函直接要求其說明,上述經營活動相關現金大幅減少的「原因及合理性」,質疑其「是否構成財務資助或非經營性資金占用」......

2022年,華僑城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減少259.73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由2021年末的672.85億元降至413.12億元。

華僑城在年報中稱,截至去年底,其現金短債比維持1.53,有較好的安全邊際。但債務壓力並不輕鬆。

2022年末,華僑城的資產負債率74.39%,比2021年僅微降0.45%;有息負債餘額1281億元,其中公司短期債務213億,占有息負債比17%,較年初僅下降3個百分點。

另外,其與關聯方的往來款也引起深交所的關注,要求其解釋「相關款項是否構成財務資助或者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等問題。

從此次問詢函的內容來看,華僑城要想用計提減值來甩掉「歷史包袱」並不容易。

從近期公布的今年3月經營業績來看,則已出現改善。

但公告中卻有明顯錯誤,連續出現了兩次「3月份」的銷售業績,而第二次出現的應該為今年1-3月的累積銷售面積及銷售額。

作為一家老牌上市央企,截至2022年底,華僑城有約11.27萬普通股股東。希望其能真正梳理、審查各項目及財務數據的情況,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財報和公告,不辜負這些投資者的支持。

本文未註明數據均來自於華僑城財報,特此說明和感謝!文章僅供討論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5337696b1d94b616a95d851029cb1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