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喜歡說一句俚語:「大胡同有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數。」這是形容北京胡同數量太多,像牛毛一樣數不清楚。
北京的胡同不但數量多,還各有特色。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北京最狹窄的胡同——錢市胡同。
錢市胡同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珠寶市街西側,毗鄰正陽門外著名的商業街大柵欄。錢市胡同呈東西走向,全長只有55米,最窄處只有0.4米,最寬處也只有0.8米,平均寬度約0.7米。這就意味著,這條胡同只容一個人通過。如果兩個人迎面而行,他們要麼退出去一個,要麼都側身而行。
雖然錢市胡同很狹窄,卻有著輝煌的過去。在清朝時期,這裡曾經是北京的金融中心。
在錢市胡同的東入口處,北牆上懸掛著兩塊牌匾,寫著對錢市胡同的介紹。其中一塊牌子寫著「錢市胡同爐房銀號建築群」。所謂爐房,指的是由官府批准熔鑄銀錠的作坊。熔鑄銀錠的火爐,被叫做爐房。在清朝時期,錢市胡同兩邊開了很多家爐房,以至於形成了一個產業——爐行。
隨著爐房的開設,一種銀錢交易市場應運而生,被稱為「錢市」。胡同因而得名
每天早晨,北京全城的銀號、錢鋪、票號、金店,以及各行各業較大的商號,都要派人來到這裡,參加錢市交易,將銀兩換成制錢,或將制錢換成銀兩。久而久之,這裡逐漸演變成金融市場。參與交易的人,並不會攜帶實際的銀兩和制錢,只是進行帳面交易,利用兌率的差價來謀取利潤。
當時,北京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的恆興、恆和、恆利、恆源四家大銀號,以及大通銀號、萬豐銀號等,都在錢市胡同設立了辦事地點。他們控制和影響著北京的白銀和制錢的兌換價格,每天早晨用一塊水牌,將白銀和制錢的兌換價格公布出來。商人們蜂擁而至,看到了水牌後才開始營業。
在沒有手機、網際網路的清朝,為了爭搶時間,商人們將白銀和制錢的兌換價格寫在紙條上,綁在一種信鴿的腳上,然後放回去。
作為北京的金融中心,錢市胡同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不過,在清朝滅亡、民國建立後,由於國家實行幣制改革,貴重金屬逐漸退出流通環節,對貴重金屬熔鑄的市場需求萎縮,爐行產業變得蕭條起來,紛紛轉行。
如今,遊客走進錢市胡同,還能看到胡同北側和南側的9組中、西建築群。通過建築群門口的門牌號,我們知道它們最初屬於大通銀號、萬豐銀號的產業。有一塊門框上,寫著「京師商務會」字樣。這些經過百年風吹雨打而保留下來的遺蹟,都是當年錢市胡同熱鬧、繁華、興旺的見證。
那麼,既然是清朝時期的北京金融中心,為什麼錢市胡同會如此狹窄呢?
一種說法是,錢市胡同最初修建得比較寬敞,與其它胡同沒有什麼兩樣。只不過,胡同兩側的錢鋪、銀號毫無節制地進行改擴建,侵占胡同里的馬路,導致胡同變得越來越狹窄。
另一種說法是,錢市胡同從最初修建時,就可以建得比較狹窄。這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胡同里有很多錢鋪、銀號。如果有強盜進來打劫,他們在得手後很難迅速通過狹窄的胡同,逃之夭夭。狹窄的胡同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不過,錢市胡同對錢鋪、銀號的保護作用似乎很有限。1912年2月29日晚8時,北洋軍第三鎮在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嶽廟發起兵變。當年是農曆壬子年,又稱「壬子兵變」。兵變中,許多亂兵和地痞流氓對金銀器店、綢緞莊、洋貨店等進行大肆劫掠。到後半夜,兵變蔓延到西城和北城來,錢市胡同里的錢鋪、銀號未能倖免,被狠狠搶劫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