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 | 探訪劉公島:歷史在這裡沉思

2024-09-27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外景(資料圖片)

雨後的劉公島,海風微涼。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前,鄧世昌巨型雕像的目光,堅定地朝向海的方向,似在警戒著海上來敵,又似在找尋一個答案……

位於山東威海的這座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島,是中日甲午海戰的終戰之地。1895年2月17日,劉公島陷落,北洋海軍戰艦悉數被俘,建軍僅6年多便全軍覆沒。

此後,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舉國悲憤中,梁啟超寫下「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

警鐘長鳴。甲午殤思鐫骨銘心,鞭策著我們始終砥礪向前,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渡船駛向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黨性教育基地工作人員李翠翠的一句話,讓記者本就複雜的心情更加沉重。她說:「我們腳下的這片海域,是北洋海軍最後一戰的地方,浸潤著先烈們的鮮血。」

一座劉公島,半部近代史。

遊客排隊進入山東威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馮傑 攝)

為應對西方列強的海上威脅,1888年,北洋海軍在劉公島正式成立。當時,這支艦隊擁有大小艦艇25艘,主力艦船均購自海軍強國德國和英國,規模和實力在遠東獨占鰲頭。其中,從德國定製的兩大主力艦定遠艦和鎮遠艦,更是融合了當時英德兩國鐵甲艦的諸多優點。

「定遠艦標準排水量7335噸,裝備兩座25倍口徑雙聯裝305毫米後膛炮,水線部分還安裝了355毫米厚的鐵甲,服役時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戰艦。」登上停靠在劉公島的定遠艦複製艦,李翠翠告訴記者,定遠艦曾多次被清政府安排出國訪問,宣揚國威。

「萬里天風永靖鯨鯢波浪,三山海日照來龍虎雲雷。」1894年春天,在清廷為慈禧太后籌備六十歲壽辰慶典之際,李鴻章最後一次到威海校閱北洋海軍。眼見「艨艟雲集、舳艫相接」,壯志滿懷的他大筆寫下這二十個字。如今,這副對聯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可以看出,李鴻章對他親手創建的這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引以為豪,並寄予厚望,希望北洋海軍可以守護好中華萬裏海疆!」博物院典藏科研部負責人陳國林說。

但僅僅幾個月後,明治維新後國力蒸蒸日上的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應戰,但海陸作戰均節節敗退。北洋海軍在朝鮮豐島、黃海大東溝、旅順與日軍發生海戰,在遭遇損失後奉命退守威海。但日軍於威海榮成登陸後從陸路包抄,海陸合圍劉公島,終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遊客在山東威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內參觀北洋海軍戰艦模型(馮傑 攝)

甲午戰敗,中國海防基業轟然坍塌,京畿地區門戶大開。清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巨大壓力,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向日本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並賠償2億兩白銀……

這一戰劇烈撼動了傳統中國的立國之本,國家安全全面失控。窺伺到中國脆弱的西方列強,侵略變本加厲,瓜分中國的狂潮自此拉開帷幕。四萬萬人之泱泱中華,淪落到任人宰割、瀕臨亡國滅種的崩潰邊緣。

海戰悲劇教訓慘痛

在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北洋海軍濟遠艦的210毫米主炮與日軍當時使用的120毫米舷炮遺存,一同迎接著遊客的目光。

史料顯示,北洋海軍的艦船並不落後於日本,但在武器搭載上差距明顯:北洋海軍主炮射速多為10分鐘一發,而舷炮口徑大多在37毫米至57毫米之間,射程短、威力小;日軍艦船在主炮不弱於北洋海軍的情況下,裝備了120毫米大口徑速射舷炮,每分鐘可發射8發至10發。同時,甲午戰前日軍聯合艦隊戰艦噸位已逾7萬噸,遠超北洋艦隊的4.5萬噸。有數據表明,甲午戰爭中日軍的火力輸出是北洋海軍的10倍以上。

甲午之敗,技術裝備的落伍是重要原因,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但技術背後,往往有著引人深思的底層邏輯。

19世紀90年代初,清政府戶部上奏叫停海軍購買外國軍火、裝備,給了北洋海軍在內的海軍沉重一擊。甲午戰爭時,儘管北洋海軍戰艦正值「壯年」,但在那個海軍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北洋海軍自1891年以後未新增一炮一艦,面臨技術滯後的困境;兩大主力艦之一的定遠艦在戰前甚至已經七年未修。

劉公島上復原的炮台(資料圖片)

更有研究指出,國家利益面前,利益集團畫地為牢,是導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的重要原因。

有歷史學者說,當時清朝海軍主要有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各水師背後的「靠山」並不團結。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十年的中法戰爭中,已擁有10多艘戰艦的李鴻章沒有對南洋水師出手相救;甲午戰爭中,其他水師也對李鴻章的嫡系北洋海軍的困境隔岸觀火。而李鴻章對北洋海軍還存在保全心態,作戰態度不堅決,反而給了日軍更大機會。「滿漢的衝突、漢人利益集團之間的隔閡,使當時的中國軍事力量變成一盤散沙,沒有唇亡齒寒、命運與共的自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首席專家馬駿傑說。

腐敗的政府、落後的社會制度、封閉的文化心態、積貧積弱的國家實力……在不同的遊客眼裡,甲午之敗有不同的原因,唯有殤思縈繞於心。「我和母親在陳列館細看了兩個小時,仿佛跨越時空回到了130年前。」青島遊客孟慶雨說,甲午戰敗時弱國小民的悲慘遭遇,讓她深感「國殤」二字的沉重。

甲午戰爭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也徹底擊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國運風雨飄搖的殘酷現實中,夢醒的中華兒女重新尋找方向,踏上拯救國家、拯救民族的苦難旅程。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院長張軍勇說,甲午戰敗後,復興成為中華民族百餘年來的最大夢想。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了多難的祖國,嘔心瀝血、生死以之。

求索之路荊棘滿布,坎坷異常。從維新變法到君主立憲,從辛亥革命到共和肇建,從多黨制到議會制,都未能改變中國的命運,數千年輝煌盡化為淒風苦雨。

劉公島全景(資料圖片)

以史為鑑勇毅前行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出水文物保護實驗室,定遠艦一片重達18.7噸的鐵甲,靜靜地浸泡在脫鹽池裡。在威海灣的海底靜待120多年後,2020年9月17日,定遠艦這片鐵甲被考古人員打撈出水,重見天日。跨越時光,它甩下泥漬與污垢,看到了北洋海軍先烈夢寐以求的中國。

在甲午戰爭後數十年的舉國彷徨中,星火悄然點亮,並迅速成長為引領民族和國家前路的火炬。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帶領中國人民堅定地走自己的路——這是一條沒有路標、艱難無比的復興之路,更是一條立足中華大地、紮根歷史傳統、博採眾國所長的東方大道。沿著這條大道,中華民族闖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翻身之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建設之路,改革開放、融入全球的富民強國之路。

「越是系統了解甲午戰爭以來的歷史,就越能體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與非凡。」馬駿傑說。

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的最後一個展廳,一個巨大的問號、一行「歷史在這裡沉思」大字和一座古樸的警鐘,引得許多遊客駐足。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明多樣性遭遇更加嚴峻的挑戰。身處歷史潮流中的中國,正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步履堅定向前。

「甲午未遠。重讀甲午,不僅要以史為鑑,更要激勵我們自信、擔當,在建設更美好中國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張軍勇說,發生在130年前的甲午戰爭,是一段漫長過往的終結,更是一段偉大歷史的起點。回望歷史,以史為鑑,是為了讓甲午戰爭這個壓在國人心頭的重負,轉化為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精神財富,為追尋中國夢注入新的精神動力。

劉公島的對岸,是威海市依山而建的繁華城區——這座為了保衛海疆而設立的城市,曾打響膠東抗日戰爭「第一槍」,走出2.5萬多名紅色烈士和370多位共和國將軍,湧現出我國近代力學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等楷模。如今,這裡已成為全國知名的人居勝地和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城市。

來源:《參考消息》

編輯:於喆

審稿:譚艷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4e2372d2ae9f58181d1cd5304fa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