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留下1件「法寶」,李靖靠它成為名將,岳飛卻對它不屑一顧

2024-01-14     車解讀

原標題:姜子牙留下1件「法寶」,李靖靠它成為名將,岳飛卻對它不屑一顧

愛看歷史小說的人都知道,古代有兩個李靖。一個是《封神演義》中的陳塘關總兵、後來的托塔天王李靖,一個是唐朝開國大將李靖。第一個李靖是虛構人物,第二個李靖則是實有其人。而且在李世民手下大將中,李靖是個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在《隋唐演義》中他的戲份不算多,但在正史中他卻是個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在唐朝開國戰爭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主戰場。一個是李世民負責指揮的中原戰場,一個是李靖負責指揮的江淮、江南戰場。李世民手下匯聚了當時最為傑出的一大批文武人才,文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有秦叔寶、尉遲恭等等,堪稱人才濟濟。而李靖所在的江淮、江南站場,則幾乎是李靖的獨角戲,除了他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得力幹將。

然而李靖卻在幾乎是單打獨鬥的困難局面中,卻創立出輝耀千古的豐功偉績。他先後擊滅蕭銑、輔公跖等用兵十幾萬的大軍閥,把江淮和江南、嶺南的割據勢力全部肅清,幾乎是以一己之力為唐朝打下了半壁江山,江北的江淮、江南、嶺南的數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都被李靖收入唐朝囊中。唐朝開國之後,李靖更是顯示出非凡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他先後數次挂帥出征,為唐朝擊滅吐谷渾、頡利可汗等塞外強國,成為唐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後人對李靖的軍事才能評價極高,「兼資文武,出將入相」,「王佐之才」,「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認為即使是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才能與之相提並論。李靖到底是靠什麼取得這麼不俗的成就?原來,李靖能成為一代名將,全靠他精通一項本事。

這件本事就是古代兵家視為不傳之秘的「陣圖」。《李衛公問對》中記載,李靖百戰百勝的秘訣就是他把陣圖運用的出神入化。他的代表作是「六花陣」,「臣嘗教閱,必先此陳」,每逢練兵打仗,「六花陣」都是他的必不可少的科目與戰術,故此才能「紛紛紜紜,斗亂而法不亂;混混沌沌,形圓而勢不散」,收到「變化制敵」、無往而不利的效果。

李靖所用的陣圖之術,並非他的首創,而是在前代軍事家相關論述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發明改進。追根溯源,李靖軍事思想的主要來源,就是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又稱《六韜》。正如《史記》對其評價,「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在《太公兵法》中,姜子牙首次創造性地提出了「太公陣」的概念,第一次把陣圖列為行軍作戰的重要常用戰術之一。

姜太公打下周朝八百年江山,不是靠的什麼打神鞭和子虛烏有的法術,而是實實在在的軍事精髓「陣圖」。從此之後,「陣而後戰」、「陣而後守」的陣圖思想,就成為古代戰爭中克敵制勝的原則和「法寶」,經過歷代軍事家的改進發展,終於到李靖手裡再度迸發光芒,李靖靠它成為一代名將,為唐朝打下半壁河山。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的發展,陣圖這一軍事戰略思想並未能永葆青春。到宋朝時期,戰爭的模式和發展方向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陣圖卻並未能隨時跟進,明顯落後於時代發展。宋太宗在位時,沒有像李靖那樣與時俱進、在前人基礎上及時改進,反而泥古不化,死搬教條,把陣圖簡單等同於「錦囊妙計」,作戰前把陣圖交給武將,不顧實際情況不顧天時地利,盲目硬性要求武將必須按陣圖行軍布陣打仗,甚至鬧出了按陣圖打仗必敗、不按陣圖打仗反而大獲全勝的笑話。

到南宋初年,已經明顯落後於時代需要的陣圖終於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其標誌性事件就是岳飛棄用陣圖。岳飛年輕時曾在大將宗澤麾下效力,宗澤看他是個可造之材,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歷代陣圖傳授給岳飛,誰知岳飛卻對陣圖不屑一顧,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反對繼續生搬硬套古代陣圖,主戰採取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作戰方針的靈活多變的軍事思想,來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自此之後,陣圖才逐漸被人所忽視,逐漸淹沒在歷史塵埃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40fa022f993c3b35a841543dc1208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