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造了一百多年飛機,中歐國家捷克如何打好航空牌?

2023-01-13     看航空

原標題:早讀 | 造了一百多年飛機,中歐國家捷克如何打好航空牌?

「一周熱點」

1.7-1.13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2023年1月初,保加利亞空軍授予捷克飛機製造商阿埃羅(Aero)一份合同。

合同內容為阿埃羅將為保加利亞空軍的2架L-39「信天翁」教練機提供大修、升級服務。這其中的重點是AI-25TL發動機和輔助動力APU的大修,並用西方的航電設備來升級、取代原先的蘇/俄式設備。

在這則新聞發布兩個月前,另一則與阿埃羅相關的新聞是其向捷克空軍交付了4架最新型的L-39NG高級教練機。

可以發現,這兩則新聞的共同點便是都指向了一代經典機型L-39「信天翁」——即便L-39NG之於L-39已是雲泥之別。

作為一代經典的L-39「信天翁」

L-39誕生於半個世紀之前。

作為前華約集團的主力教練機,它的輝煌與榮光不必多說——甚至被一些飛行員盛讚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噴氣式教練機」。

到20世紀末,全球有超過2800架的L-39「信天翁」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空軍中服役,這其中也包括一些「流落民間」的L-39。這些L-39中,一些成為了飛行表演隊的用機,還有一些成為了歐美一些私人戰機所有者的座駕,讓很多中等富裕的飛行員「擁有一架噴氣式軍機的夢想」得以圓滿。

「百年靈」飛行表演隊作為歐洲最大的民間特技表演隊,就是使用7架L-39表演機。不過「百年靈」的傳奇已經在2019年落下大幕。

這些民用版本L-39之所以大受歡迎,除了性能全面外,還在於其高性價比。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二手市場上L-39的價格約為40萬至100萬美元。

而L-39如此大的保有量,也讓包括原廠阿埃羅和以色列埃爾比特等廠商依託其做起了一系列「長尾」生意:包括退役二手機型的非軍事化處理、登記認證支持、地勤/飛行人員的培訓、專業知識的諮詢、一般的維護維修、例行檢查、現代化改造、延壽升級、後勤維護支持等。

從L-39到L-59、L-139、L-39NG

在經典的L-39「信天翁」之後,20世紀80年代阿埃羅又發展出了L-59「超級信天翁」。

強化的機身、更長的機頭、大幅更新的駕駛艙、升級的發動機等,讓L-59也備受歡迎,除了本國自用外也有出口(埃及、突尼西亞等國),並在實戰中有所表現。

再到20世紀90年代,阿埃羅又開發了L-159「阿爾卡」,初衷是以捷克國產現代化戰鬥機來取代各種老式的蘇聯時代的機型。這也是「信天翁」家族向現代化、向西方供應商靠近的又一步。

在L-159上,從西方廠商供應的航電設備、霍尼韋爾/ITEC的F124渦扇發動機,到AIM-9「響尾蛇」空空飛彈、GBU系列雷射制導炸彈、AGM-65「小牛」空地飛彈等美式武器裝備,一應俱全。而L-159的海外用戶中除伊拉克空軍之外,還包括空戰訓練承包商Draken國際等公司。

L-39是在L-29「海豚」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競標中,L-29擊敗了蘇聯的雅克-30和波蘭的TS-11中標。

捷克空軍的L-159,機下掛載著「響尾蛇」空客飛彈、地面上擺著 「小牛」空地飛彈。

大體而言,L-59和L-159並沒有跳出「信天翁」的窠臼,或者說,是延承了其經典設計、向經典致敬的型號。兩種機型僅僅不過七八十架的生產規模,在前輩L-39面前也不值一提。

但這足以讓阿埃羅維持住了「信天翁」的改型設計與生產製造能力,直至2014年,阿埃羅再次啟動了新機型的研製。

而被冠以「下一代」(NG,即Next Generation)之名的L-39NG,給大家的第一印象還是熟悉的味道。而其外部特徵上的一大顯著變化則是採用了翼內油箱,一改L-39「信天翁」上經典的翼尖油箱設計。

L-39NG採用翼內油箱設計,一改L-39「信天翁」上經典的翼尖油箱設計。

在機體內部,L-39NG裝有美國穆格旗下創世紀航空系統提供的航電套件、威廉士的FJ44-4M渦扇發動機。

即便是此前L-39系列一直使用的是捷克國產VS-2B彈射座椅,也終究是放棄了最後的倔強,換上了馬丁·貝克的Mk16彈射座椅。

而L-39NG在性能飛躍的同時,躲不開的一個代價則是價格上的上漲,據悉在每架1500萬至2000萬美元之間。

這或許會成為此後L-39NG在市場開拓上的絆腳石,畢竟這個價格對比M-436、T-50等同類的西方熱門機型來說,雖然便宜了幾百萬,但優勢並不明顯,無法凸顯L-39系列昔日物美價廉、高性價比的特點。

L-39NG主要設計為基本和高級噴氣式教練機,還可以執行各種其他任務,包括輕型戰鬥、近距離空中支援、平叛和偵察。越南是L-39NG的啟動用戶。未來阿埃羅也有與美國合作夥伴合作、開拓北美市場的計劃。

2022年8月,L-39NG獲得了型號認證。這不僅對阿埃羅來說是個好消息,對整個捷克航空航天業來說也是個好消息,因為捷克航空業的大多數企業都參與了L-39NG 的開發和生產。

作為捷克製造業代表的阿埃羅

捷克L-39「信天翁」家族一路走來,離不開其老樹新花、從前華約國家不斷「向西」的路線,而這也恰好映照了以阿埃羅為代表的捷克航空製造業的命運浮沉。

捷克設計製造飛機的歷史可謂悠久。從20世紀初飛機發明後不久,捷克便擁有了飛機工廠和發動機廠並綿延至今,一直都在生產製造產品,這一點放在全世界也算得上罕見。

根據捷克商業與投資發展局的數據,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捷克航空工業共製造了3.2萬架飛機、3.7萬發動機。

而阿埃羅,作為捷克最主要的航企,則在捷克斯洛伐克1918年建國後的第二年,1919年便成立了。

「二戰」中,捷克飛機廠商一度淪為納粹德國的工廠,也就此吸收了當時最先進的全金屬飛機的設計、製造方面的技術與經驗。

「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將多家航空製造企業重組成了國有的阿埃羅飛機製造廠。

在華約體系的分工中,阿埃羅一方面是在授權下生產了蘇聯的米格-19和米格-21戰鬥機,另一方面則將自主化的重點放在了教練機、輕型運輸機和輕型運動飛機。

由此成就了阿埃羅在噴氣式教練機領域、從L-29「海豚」到L-39「信天翁」的「風光無兩」。

根據阿埃羅的官方數字,其已經製造了3000多架L-39、L-59、L-159,機隊總飛行小時超過500萬小時,有45家軍事運營商和15個國家的民用運營商在運營其生產的飛機。

蘇聯解體後,包括阿埃羅在內的捷克航空製造業受到了極大衝擊,阿埃羅業務一度陷入停滯。

在混亂局面之下,其先前在噴氣式教練機市場的優勢地位也逐漸被蠶食。此外,由於捷克政府管理不善、當地銀行資本無力支持,阿埃羅一度選擇與美國波音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最終,歷經私有化後改革後,2007年,捷克-斯洛伐克投資集團Penta成為阿埃羅的最大股東。

進入21世紀以來,阿埃羅的業務開始轉向與全球飛機製造商開展合作,在航空結構領域承接零部件轉包生產,成為了波音、空客、巴航工業、西科斯基、賽峰、薩博、阿萊尼亞等航空製造商的一級或二級供應商。

捷克在航空製造領域的成就

捷克航空製造業在100多年的航空發展史中,除了積累了阿埃羅這樣的「品牌」廠商及其產品之外,另一代表性機型是讓·庫諾維奇(Let Kunovice,現在的飛機工業/Aircraft Industries)製造的輕型雙發多用途飛機L-410。

這一型號的產量超過1300架,至今仍有超350架L-410活躍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另外,在面向民間飛行愛好者群體的超輕型飛機和輕型運動飛機領域,捷克依然是此領域最大的生產國之一,產量數以千計。

L-410這款機型的產品周期也很長,幾年前還推出了L-410NG新改型。

面向民間飛行愛好者群體的輕型運動飛機等產品,往往還會以套件、型材等形式靈活出售。

雖然對於當前的捷克航空製造業而言,開展結構複雜、需要巨量經費和人力資源投入的大型軍民用飛機的研製已經算遙不可及,甚至發展L-39NG已近乎其能力的上限。

但通過靈活開展對外合作、轉包生產等業務,大眾認知中的「小國」捷克已經成為全球航空製造產業鏈上頗為重要的參與者。這一結果是來自於百年來捷克在航空製造業領域的積累和沉澱。

捷克由於國土面積較小,國內市場容量不大,不論是政府投資還是企業自身,對風險的承擔能力都很有限,一些企業被屢次轉手、關停又恢復、改革重組……所以接受國際廠商的投資,並廣泛展開合作就成為了這些捷克航企的生存之道。

霍尼韋爾、GE航空、貝爾直升機等國際航空大廠在捷克的投資合作情況。

捷克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航空產業集群。

按照捷克官方的宣傳資料,捷克有著不斷完善的航空製造體系,有著幾萬名或有院校科研背景或技能熟練的航空從業人員,有著理工院校的研發與人才培養能力,也有著配套的測試試驗設施,還有捷克政府的投資扶持與穩定的外部環境……

捷克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航空產業集群,有著120多家航空相關企業,並且近年來與時俱進,航空業務不斷向著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先鋒領域轉向。

排版:藍風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有空軍卻無自研飛機,波蘭密集採購背後的」投名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40f1feb2cda5f60bcda63ad576909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