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購買武夷岩茶時,山場和工藝,哪個才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2023-08-06   小陳茶事

原標題:日常購買武夷岩茶時,山場和工藝,哪個才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岩茶圈內存在一個割裂現象。

越是不懂內情,在喝岩茶時越大膽。

明明剛喝岩茶沒多久,處於起步階段,但一上來就敢叫板小山場。

「老叢水仙我要喝古井的,鐵羅漢只要內鬼洞的,肉桂哪怕不買『牛肉』,降級一下也要喝金交椅的。」

見狀,只想感慨一句,無知者無畏。

作為從業者,我們平時在喝茶猜山場時,都是在坑澗、岩上、正岩核心、正岩非核心、半岩、洲茶、高山、外山等大範圍去逐漸縮小目標。

因為哪怕是自家山場的茶,也沒多少人敢肯定,單從一口茶水就鎖定具體小山場。

這種一上來就大談小山場的舉動,太玄乎了,壓根不靠譜。

《2》

這個周末非常悶熱,昨晚和朋友在外面喝茶時,再一次聊到岩茶的山場與工藝。

茶局上,有位新認識的朋友表態,他喝岩茶的時間不算長不算久,也就六、七年時間,在身邊85後同齡人里算茶齡長的。

但現在真心覺得,岩茶品質衡量其實更「吃重」工藝。

因為制茶加工時,每家做工稍微花點心思,調整一番。

焙火程度稍微改變,焙茶方式變更,最終成品差別顯著。

還有就是做青,傳統做青與「保鮮爽」的做青,風格也差很遠。

這些做工方面的調整,對於消費終端來說,不難喝出來。

類似你經常去一家餐館吃飯,招牌菜荔枝肉里,多加了醋,少放了糖,老主顧基本能吃出不同。

但如果說,換了不同產區的豬肉,只要質量差得不是特別離譜,效果基本都差不多,沒啥特別的。

《3》

此話一出,在場喝茶的眾人都接起話茬。

因為這麼有觀點的想法,著實值得認真聊一聊。

「喝岩茶,是不是工藝帶的風味差別,遠勝於山場差異?」

麻花覺得不是,我們歷來的觀點都是一致的。

武夷岩茶里,山場與工藝並重,難分輕重緩急。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岩茶為什麼要講山場?
一流好茶為什麼要追求核心產區?
為什麼只有正岩茶才能出岩韻?
為什麼牛欄坑、慧苑坑等三坑兩澗核心山場圈的青葉原料,能比外面的同品種貴出一大截?

這一系列關於山場重要性的論述,平時文章經常提及,這裡就不再贅述。

總之,岩茶的山場劃分,是有歷史依據的。

按武夷山胡歌的解釋,在過去沒有現在機器設備的年代,先輩們哪怕肩挑背扛,依靠人力去開荒,也要堅持在這片到處是石頭(風化岩)的地方種上茶樹。

而不是隨便省時省力在山下找一處平地種茶,原因就是看中這裡的特殊地形,利好茶樹生長。

武夷岩茶山場環境的重要性,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茶客驗證過的。

如果說,正岩山場的肉桂水仙,喝著和外山茶除了焙火風味不同,其餘地方一模一樣。

試問,哪裡會有人願意花上高出幾十倍的價格,去買所謂的正岩茶?

《4》

岩茶的山場差異,是可以喝出來的。

雖然,從茶湯裡面喝出具體小山場不現實。

譬如,一泡玉華洞水仙,一泡龍頭洞水仙,同樣都是正岩小山場,並且小氣候環境相似,相對都比較清涼背陰。

這時,談及山場特徵差異,真心太難。

但同樣出現明顯正岩坑澗氣息的前提下,這樣的岩茶水仙,價位不會差太遠。

對普通茶友來說,哪怕喝不出具體小山場,但認準坑澗水仙的茶水醇柔飽滿,蘭香清幽特徵,就不用擔心自己多花冤枉錢。

至於岩上茶與坑澗茶的對比,則明顯不同。

譬如,同樣是馬頭岩肉桂,開山坪的「馬肉」對比桃樹窠肉桂,前者茶香辛銳,香氣更揚,後者湯水更醇,香氣更幽。

當兩泡茶同時擺出來時,能直觀喝出差距。

如果將產區範圍的調整擴大一些,那就更容易看出差別了。

用三坑兩澗核心正岩茶對比半岩茶。

看岩韻的存在感強不強,回味持久度為主。

用高山茶對比正岩茶。

哪怕好一些的高山生態茶,頂多是水柔,但湯感醇厚度與茶湯的「骨鯁感」還得看正岩。

用半岩茶對比外山茶。

外山地帶,尤其是種在黏性黃泥巴地的外山茶,如果不是焙火特別重,湯水裡是能喝出土腥怪味的,茶香根本不清晰。

用武夷山本地青葉原料做出來的大紅袍,對比安溪原料的大紅袍。

那差別就更大了,你見過武夷山大紅袍會帶「安溪味」嗎?

前面舉例提到的兩兩對比項目,類似一泡龍井村原產地的龍井,對比一泡貴州龍井。

從茶香、茶味、耐泡度、回味感受等,都已經出現天翻地覆差別,何愁喝不出來?

《5》

武夷岩茶里,山場決定上限,工藝決定下限。

君不見,早些年各式天價茶特別瘋狂的時候,為了極盡將一泡岩茶的身價抬高,肯定要在原料山場下功夫。

越是珍稀小眾的正岩山場,越有炒出高價的潛力。

已經到了均價每斤好幾萬、十幾萬、甚至更貴的階段後。

這時再攀比工藝,除了亮出傳承人、制茶大師、獨家定製等概念,也沒有大多的可比性。

類似人均消費過萬的高檔餐廳里,廚師人均都是米其林大師,廚藝水準都是槓槓的。

這時候為了在菜品上極盡奢侈,只能在原材料方面花心思了。

回到岩茶身上,道理也是一樣的。

天心村各家核心正岩山場的好茶,如果是將茶青留下來自己做,那肯定是護得像眼珠子似的。

類似牛欄坑肉桂這樣的茶,沒人捨得亂做,胡亂糟蹋。

所以,喝一泡山場特別正的岩茶,除了極少數時候,一般不會遇到明顯工藝缺陷。

諸如帶漚青味、葉底花雜、焙火焙焦等低級錯誤,極少會出現。

但是,從另一個方向看。

岩茶品質的下限,取決於工藝。

同樣都是外山茶,為什麼有的茶,工藝做好之後,還能賣上大幾百一斤。

讓人買回去之後,也能給出「物有所值」的好評。

但有的茶卻只能做成茶粉、茶包、邊角料、電商奶茶專供大紅袍等,十幾塊能買一大包的低端產品,毫無附加價值?

這背後拉開差距的,主要是工藝。

做工用心的茶,從你看到干茶實物的第一眼,多少能看出不一樣的地方。

條索緊結勻稱、顏色齊整、條索粗細一致,沒有茶梗,色選認真。包裝仔細……

總之在干茶上,沒有明顯弱點。

但做工很粗的茶,看了一眼就會感覺很糟。

干茶雜亂、多粗梗老葉,完全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擺爛」狀態!

《6》

喝岩茶,工藝與山場是並重的。

原料再好的茶,也怕焙成焦炭,賣不出價格。

做出漚青味的正岩老叢水仙,在懂行的人眼裡,照樣一文不值。

制茶水平再高超的老師傅,拿到一副爛牌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不出湯醇水厚的好茶。

哪怕盡力將干茶做勻,賣相不出問題。

甚至連基礎的品種香,火功香,都逐一體現。

但在茶香細膩程度,湯感厚度,茶味層次,耐泡次數,回甘生津等,依舊沒法改變。

所以,千萬別覺得,岩茶品質更看重製茶工藝。

兩者兼備,才能做出好茶!

如果是高端茶,各家工藝水準都不差的前提下,山場好的更能出圈。

如果是低端茶,工藝達到及格線的茶,才能確保沒有雜味怪味,不至於「一眼假」。

分清這兩大極端,更能明白喝懂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