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成功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抓住了機會。
作者丨劉春雄
聊聊大環境吧。
半年數據陸續出來。大環境不是很好。
數據是冰冷的,含義是豐富的,解讀是有反差的。
大環境已經這樣了,但怎麼表述很重要。因為表述方式暗藏營銷導向。
先從歷史說起,因為歷史是有規律的。雖然有人說,歷史給人的教訓,就是從來沒人吸取教訓。
歷史反思
改革開放後,第一次大的營銷環境變化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面對突發性事件,人的反應都是本能的,沒有專業可言。
「即使是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人也是如此。」我第一次參加拓展訓練,說了這句話,後來一直被教練引用。
拓展訓練的設計,就是交給一個突發的任務,讓專業判斷失效,從而進入人的本能狀態。所以,拓展訓練後的反思很有啟發。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毫無預警的從「短缺經濟」進入到「過剩經濟」。過剩經濟這個詞現在很熟,但第一次來臨時,無人能夠專業應對。
本能的反應是:降價。
降價帶來連鎖反應是:降價要虧損,就要降質;然後再降價,再降質。如此惡性循環。大批企業就是這麼死掉了。要說,死得不冤。
也有大批企業成功走出危機,大致採取了兩條營銷措施:
第一,市場重心下沉。
就是幹掉「省批」,找「市二批」當一批。我1998年下市場時,看到省批都在罵廠家「過河拆橋」。後來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持續下沉,直到「小區域代理」格局形成。縣級單元的小區域代理制,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市場重心下沉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企業至少連續3年20%的增長。
這是不是比降價有效?但很多企業,很多人就喜歡用降價這個辦法,這是本能決定的,不需要專業思考。
但是,業務員(當時叫推銷員)是有感情的,不願換批發商。
怎麼辦?就幹掉業務員。不幹掉業務員,就幹掉管銷售的副總。總之,要下決心。
當時比較早干這件事的是康師傅、娃哈哈、旭日升。我看市場回來,就給老闆這麼建議,老闆還真聽了。
第二,升級,漲價。
注意,是用升級產品漲價,這個時候,動老產品很難。
我在1998年進入某行業排第二的企業,就是產品升級。但那時升級很難。
1998年夏天發生一件大事,長江松花江發大水,廠家就開始捐贈,一般都是捐贈賣得不好的,有庫存。而我們捐最好的產品,讓消費者免費吃。
而且因為發大水,鐵路運輸不暢,市場嚴重缺貨。不管客戶什麼訂單,都發升級產品。發大水時,政府向經銷商購買產品,也給升級產品。
升級產品,剛開始覺得貴,不敢買。後來免費吃,發現真好吃,貴也買。
現在才明白,這叫用戶體驗,比廣告管用。當然,當初的高品質,現在也不高了。
後來打價格戰,公司三級產品並舉:低端打價格戰,打死對手;中端走量賺錢;高端樹形象。最後把行業老大打死了。
再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
只要有危機,消費一定萎縮。
當時電商剛起來,有紅利。有的企業及時轉型,抓住了紅利。
其實對快消品衝擊比較大的不是2008年,而是2013年的行業「總量封頂」。2013年,快消品多數企業達到銷量頂峰。除休閒、瓶裝水外,都是如此。
我們是在2014上提出「主流換檔、升級」概念。
很奇怪吧,銷量下滑,卻搞主流升級。
什麼是主流升級?後來寫了一篇文章「換主菜」。2016年,很多企業走出了封頂困境,就是換主菜。
記得2016年春糖與《新經銷》創始人趙波聊過這事,他說換主菜這詞好,形象。
不是換拼盤的小菜、配菜,是換大菜,換主菜。
2013年至2015年是最困難的,找不到出路。銷量下滑,產品也沒升級,找不到方向。
這是最迷茫的時候。過慣了銷量增長的日子,突然沒增長了,不習慣,總是幻想銷量增長還會回來。
2016年後,有出路了。
出路是什麼?就是銷量下滑,但銷售額增長,利潤增長。這就堅定了搞產品升級的做法,這些年,好企業都在產品升級。
2016年是統一「湯達人」大爆發的一年,這是換主菜的結果。
品牌專家李倩最近在文章《李倩:湧現高端品牌的黃金時代》中說,2016年才開啟的升級,怎麼就降級了?
這個問題問得好!
我從環境大變化歷史中總結出三條營銷規律:
一、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本能是錯的,大眾是錯的,媒體是悲觀的。不要跟著本能走,即使專業的人也是本能反應。
二、大環境不好,一定是倒逼變革的最佳時機。畢竟,沒病誰願意上手術台,一馬平川的時候,誰願意變革。
營銷變革的方向,就是離用戶更近。比如重心下沉,深度分銷,B2C電商,以及現在的bC一體化推廣。規律就是離C端越來越近。每一個環境大變化,在渠道上都前進一步。
三、產品升級。經濟高潮時,低端才好濫竽充數;經濟低潮時,高端才淹不死。
要堅定相信美好。中國的發展進程不會被打斷。我們在1995年提出過一個「淡季不淡」的觀點:淡季做市場,旺季做銷量。大環境不好時做升級,大環境變好時做收穫。
這裡涉及另一個大環境判斷:相信中國的國運仍在,中國在向前,美好在未來。
媒體上很多以專家之名的看空觀點,不要太相信。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說:人類永恆的愚蠢,是把莫名其妙的擔憂,等同於智力超群。
我從歷史得出的經驗是:大環境不好,越是短期迎合,降價,等於挖了個深坑,等到環境變好時,就爬不出來了,埋葬了自己。大環境越不好,越是要變革、升級,環境變好時,一片光明,一馬平川。
結構化,碎片化
說過了歷史,再談談個人對大環境的判斷。
大環境表述方式很重要,表述方式一定帶導向性。
想到兩個詞:結構化,碎片化。
這兩個變化,給所有人帶來了不適感。
碎片化
從碎片化說起。
早期只有一個渠道,現在叫流通。2000年前後,興起KA,當時也不適應。
1998年我到上海看市場。上海辦事處做得不好,我們一直在要求上海辦事處搞好批發,先到批發市場看看,不好再去KA。
上海辦事處說,上海現在是KA成主流渠道了,我才趕緊研究KA。但當時,由於KA與流通的價格衝突,行業頭部是不做KA的。
電商興起後,有了三大渠道:KA、流通、電商。
現在更多了,有多少呢?《新經銷》創始人趙波最近的演講有兩張圖,對渠道碎片化講得很全面。
總量就那麼多,被那麼多新渠道攤薄了,任誰都不舒服。
這就是我說的不適感。不舒服是很難受的,不是不會,就是不舒服。
這幾年,即使大環境好的時候,照樣不舒服。
不適感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所有網際網路新渠道都是快速變化的,特別讓大品牌不適。
大品牌需要穩定的渠道,哪怕暫時落後了,用組織力量和資源去強攻,很快就拿下來了。
太多的新渠道,讓那些創業者享受了創新紅利。這也是碎片化。
過去,大牌幹掉雜牌很簡單,用資源把通路堵死。現在渠道太多了,沒法堵。
所以,小玩家又回來了,大牌又在小玩家包圍之下了。
啤酒行業,前五把小廠收完了。精釀出來了,都是小玩家,大牌沒招。
中國強大的製造業,小玩家OEM打運動戰,大牌不好應對。
結構化
另一個就是結構化。無法對中國市場下單一結論,比如降級、升級。
過去,中國在低端,結構很清晰,後來的大眾也是如此。那個時候,專家擔憂中國產業結構有問題。
我當時就說,品牌問題,結構問題,不是不做,時候未到。
還是加爾布雷斯的那句話,把莫名其妙的擔憂,等同智力超群。
現在,中國產業結構上去了。這個可以去看中國的出口結構。機電類高科技占一半以上,低端日用品好像只有17%。當然,低端影響人群比較多。
1億件T恤換一架飛機,1億件T恤影響多少老闆、員工啊?
好事,壞事?兩面都有。
高科技類企業一般不會在媒體上發聲,媒體沉默者。
另一個就是消費類結構變化:低端穩定,大眾降量,高端升級。
低端是剛需,當然穩定。
大眾降量。這是2013年就開始的進程,不是現在才有,現在可能疊加了。下面這張圖很能說明問題。
即使以後市場大環境好了,大眾還是降量的。
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的消費量是不正常的。
我年齡大一點,飢餓時期產生的消費渴望,在有消費能力的時候爆發了,就是超出個人身體消化能力的消費。
很多人這幾年吃出的病,就是這樣。
讀大學時,同寢室一同學父母是冷庫的,天天吃蘋果。
雖然當時蘋果2毛錢一斤,但買不起。
參加工作後,買得起了,使勁吃,我老婆家裡的水果都是我吃了。
直到現在,再好的蘋果也不想吃了,以前吃過度了。
2016年開啟的消費升級,現在慢慢過渡到高端化。這個過程沒結束,剛開始。
這張圖的高端化進程是華潤啤酒董事會主席侯孝海提出來的,我做成了一張圖,非常贊成。
前面講了碎片化帶來的總量攤薄,結構化同樣帶來的是碎片化,總量攤薄。
多年前,瓶裝水基本上是1元的天下,後來2元起來了,3元起來了。現在,1至10元產品價格帶都有,總量是不是被攤薄了。
攤薄結果是所有價格帶都小了,當然有不適感。
營銷人懷念一個大單品橫行天下的日子,再也沒有了。
大單品還會有,但再也沒有以前大了。
因為總量被攤薄,除了創新領域外,在每個領域的人都感覺下降了。
我為什麼特彆強調高端化?
低端穩定,大眾降量,高端升級,這三大結構中,誰是坑,誰有營銷價值?
大環境變好後,誰還在?
看看近幾年的飲料新品,哪個價格低於可口可樂。
白酒是中國最早開啟高端化的行業,有些企業近幾年都是50%以上的增長,今年增長稍微放慢點,就說白酒行業出問題。
並不是。白酒的銷量,自2016年就下降超過55%。
1998年,我們就是用低端虧損,高端高價打死對手的。後來對手(也是行業老大)說「上當了」。
「上當」的不是一個企業,是一個群體。用低價應對大環境變差,「上當了」。
中國的產品升級才剛剛開始,根本不存在大規模降級的問題。但短期環境對升級趨勢是有干擾的,這點要承認。
再強的干擾,也無法改變趨勢。當然,干擾會改變趨勢發展的節奏。
中國的消費問題,低慾望消費才是問題。貝恩(中國)的魯秀瓊老師最近公開演講說的「不是消費降級,而是沒有消費慾望」。我非常認同。
消費慾望的問題,收入可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慾望從何而來?
過去是從生理滿足中來,未來可能要從場景中來。
比如喝咖啡,只要在適當的場景中,就有喝咖啡的慾望。
生理的滿足是有限的,慾望的滿足是無限的,但慾望是創造出來的。
這也是我最近倡導用「場景導向」代替「消費者導向」的原因。
吃正餐是生理滿足,吃休閒是慾望。
我們需要的是應對中國市場出現的結構化、碎片化的大環境,而不是環境的好與壞的簡單化標籤。
大環境判斷的「代入感」
最後談一談大環境判斷時代「代入感」的問題。當然,忽略自媒體上的觀點,流量生意,觀點無所謂的。
前幾天,我在老苗群里談到這個問題,被懟了。可能傷害了做負面判斷人的自尊心。
面對一個現象:有人說是機會,有人說是問題。其中就有代入感。
代入感,就是「我」面對現象,是否有辦法,代入了自己。
有個故事。我有一次到三亞度假,兩個老總陪同。
我給曾經服務過的一個老總打電話,說你們在海南有辦事處,我給他們開個會吧。
老闆求之不得,把業務員召集在一起。
我先讓他們說說情況,都是談問題,談市場很難。
說完了,我說,問題我一個也解決不了,我就問三個問題,你們答。
第一個問題:市場有哪些機會?業務員回答了。
第二個問題:怎麼抓住這些機會?業務員又回答了。
第三個問題:還有問題嗎?業務員說沒有了。
開完會後,一個老總一拍桌子:我終於知道怎麼開會了。
面對市場的結構化、碎片化,帶來的總量攤薄,以及總量攤薄的不適感,有問題,有機會。
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說:成功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抓住了機會。
找不到機會,就可以歸結為問題,而且是大環境的問題。大環境的問題,無解。
因為面對大環境,個人,無能為力,於是,業績之類的問題,找大環境就好了。
2008年,參加農藥行業的一個會議,有說因為金融危機,大環境不好,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我說,蟲害也有金融危機嗎?打藥是剛需。
前幾天和一個做農資老總一起吃飯,他說,農資行業還是比較穩定,不受疫情影響。
其實,受影響的農資企業很多,他沒受影響,做得好,才得出這樣的結論。做得不好的人,還是會怪罪疫情的。
目前的大環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都有理有據,做出什麼樣的業績也有理有據。
只是,環境變好的時候,你還在不在?
(本文根據7月12日在」bC一體化交流群「的分享整理,稍有增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