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的疼和天氣並不相關,發病人群高達1.33億!

2022-10-12     南都i健康

原標題:骨性關節炎的疼和天氣並不相關,發病人群高達1.33億!

節後秋高氣爽、天氣轉涼的同時,一部分中老年群體開始關節疼痛,這一類疼痛可不一定和天氣轉涼相關。相關研究統計顯示,我國的骨性關節炎患者約有1.33億,女性多於男性,多為中老年人。

10月12日為世界關節炎日,值此世界關節炎日來臨之際,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副主任丁悅教授提醒大家,膝關節、髖關節等疼痛需警惕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好發於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和遠側指間關節等部位,表現為關節的疼痛和活動受限,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殘疾。 因而,關節炎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疾病致殘。

中老年群體往往是骨關節炎高發群體

而且女性比男性好發

1

約十分之一中國人患有骨性關節炎!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骨性關節炎患病人群逐年增加,不僅嚴重影響了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還造成社會上嚴重的經濟負擔。據相關研究統計,近年來,中國骨性關節炎患者約有1.33億,女性多於男性,多為中老年人。

為什麼骨性關節炎發病群體如此龐大?或與膝關節有關!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複雜、負重極大的關節之一,是骨性關節炎的「青睞」關節。它如同一個「鉸鏈式」關節,由髕骨、股骨下端、半月板、脛骨平台以及前後交叉韌帶、內外側副韌帶等結構共同構成,使其只能在一個方向上活動。在周圍肌肉的輔助下,膝關節能幫助人體有力地做出「走、跑、跳」等動作,並保持穩定。 因而,膝關節任何一個結構出了問題,都會影響膝關節功能,進而影響正常生活。

膝關節在人體站立時,承受了膝關節以上幾乎相當於全部體重的負重。因此,體重越大的人,膝關節的負荷越重。另外,不同的姿勢下膝關節的負重也不盡相同:在躺下來的時候,膝蓋負重幾乎為0;從站立、行走、上下樓梯到下蹲的姿勢變化中,膝關節負重逐漸增大;在下蹲時,膝關節所受負重可達站立時的8倍。負重越大,對於膝關節的磨損也就越嚴重。在膝關節的磨損過程中,關節軟骨逐漸變薄,甚至發生龜裂、剝脫等一系列退行性變化,從而引起膝關節疼痛,關節間隙變窄,甚至膝關節活動嚴重受限和殘疾。

骨性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骨性關節炎沒有明確的發病誘因,與年齡、遺傳和肥胖體質有一定關係,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一個機器的零件高負荷用久了都會磨損,對於老年人而言,膝關節這個重要的『零件』用久了也很容易出現問題。」丁悅教授解釋道:「繼發性骨性關節炎繼發於創傷、慢性勞損等原有疾病,可發生於年輕人。」

2

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並不一定與天氣有關

天氣轉涼後出現關節疼痛,這是受涼引起了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的發生與肥胖、年齡、外傷、內分泌、軟骨代謝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丁悅教授表示:「其實天氣轉涼發生關節疼痛,是因為患有慢性炎症的關節對環境溫度變化比較敏感,受到寒冷刺激後,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血管收縮,從而引起了關節疼痛。」

丁悅教授提醒,除了關節疼痛,若晨起後出現關節僵硬、上下樓梯困難、關節彈響、關節交鎖等,都需要警惕骨性關節炎,應當及時就醫並明確病因,儘早治療以防止病情進展。

為何要如此強調早診早治?「不同於其他疾病,關節軟骨再生能力有限。」丁悅教授解釋道:「因此作為人體的退變性疾病,骨性關節炎一旦發生,將無法逆轉。目前的醫學水平尚無有效的手段可以根治骨性關節炎。因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儘量延緩骨性關節炎的進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骨性關節炎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還需要警惕骨性關節炎的預兆表現,及時就醫,避免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3

五個小妙招助你高效保養骨關節

「在平常生活中,應注意保養骨關節!」針對最常見的早期膝骨性關節炎,丁悅教授為大家提供五個小妙招,幫助大家高效保養骨關節。

一是進行科學、合理的鍛鍊。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越強,膝關節越穩定,關節軟骨的損耗也就越小。可以考慮進行股四頭肌等張收縮鍛鍊:進行鍛鍊時可以考慮平臥於床上維持膝關節伸直狀態,然後將腿抬高15cm,保持數秒後放下,雙腿交替進行。

二是避免做長時間、高強度運動。應當避免上下樓梯、搬重物、下蹲等活動,當膝關節覺得不舒服時就應立即休息,減少軟骨磨損。家中使用坐便器,浴室安放椅子,行走時使用拐杖等措施均可減少膝關節負重。

三是注意關節保暖。保證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使關節軟骨得到充足的血流供應,緩解關節疼痛。

四是控制體重。肥胖是骨性關節炎的重要發病因素之一,體重過大的人應進行合理、健康的減肥。

五是注重健康飲食。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鈣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維持豐富肌肉量可以有效保護膝關節。

若以上方法不能明顯緩解關節疼痛症狀時,可前往醫院就醫。醫生會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非甾體類鎮痛藥物止痛,關節腔注射藥物,或進行關節腔清理、軟骨修復術等修復性手術。對於嚴重者,則行關節置換術重建治療。丁悅教授介紹:「目前,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公認的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人工關節存在一定的使用壽命,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願大家都能對關節的疼痛予以重視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擁有健康的膝蓋!

南都健聞(nanduijk)報道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劉文琴 黃睿

整理:實習生 胡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365704d0853eae644c491baa6e9a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