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b無法複製優步,新加坡難成亞洲矽谷

2023-10-23     汽車商業評論

原標題:Grab無法複製優步,新加坡難成亞洲矽谷

撰文 / 馬曉蕾

編輯 / 牛跟尚

設計 / 師 超

來源 / 彭博社,作者:Yoolim Lee

新加坡香格里拉的豪華宴會廳里,Grab創始人陳炳耀(Anthony Tan)春風得意地開著慶功宴,慶祝新加坡在新興科技領域取得了勝利。

「今天,我們的聚光燈照亮了整個東南亞!」他說。

這一天是2021年12月2日,由他一手創辦的Grab公司在美國上市。Grab是東南亞地區最火的叫車軟體,就像中國的滴滴和美國的Uber。

按照美國的日期格式,2021年12月2日還可以被寫成「12022021」,這是一個「迴文數」,在傳統觀念中是個好日子,因為這種八位數的迴文日期在21世紀總共只會出現12次。

這天的紐約時間上午 9:30,陳炳耀和他的聯合創始人陳慧玲(Tan Hooi Ling)在香格里拉酒店遠程敲響了納斯達克的開市鍾。伴隨著皇后樂隊的《We Are the Champion》響起,漫天的五彩紙屑灑滿了整個房間。

但幾乎還沒等彩紙落地,陳炳耀的運勢就變了。交易日收盤時,Grab股票暴跌了 21%。之後跌幅更大。即使最近有所反彈,Grab的跌幅仍然接近 70%。

市場反應冷淡讓人們對Grab的未來和孫正義的投資眼光產生了懷疑,這也標誌著華爾街寵兒SPAC的熱度開始下降。

史上最高SPAC

陳炳耀於 2012 年創立了Grab公司,當時正值叫車業務的繁榮之際。Uber的投資者之一孫正義(Masayoshi Son)也是Grab的幕後支持者,此外,黑石集團(BlackRock)、富達(Fidelity)、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和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Temasek)也對其進行了投資。

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就受到如此熱捧。它在IPO之前,估值就已高達 400 億美元,幾乎相當於美國航空、達美航空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總和。當時年僅39歲的陳炳耀有望成為億萬富翁。

在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以400億美元合併後,Grab登陸納斯達克。迄今為止,這仍是全球最大的一筆SPAC交易。Grab也成為繼新加坡冬海集團(Sea)之後,第二家在美國上市的東南亞網際網路企業。

Grab下跌的股價

(來源:彭博社)

Grab 的股價暴跌對新加坡造成了打擊。自1965年獨立以來,這個擁有590萬人口的城邦成為了東南亞的商品和金融中心。為什麼偏偏科技產業沒有發展起來?

201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創業部門與一家電信公司旗下的風險投資公司和一家負責媒體發展的政府機構共同創辦了名為「Block71」的科技孵化器。該中心培育了1100多家公司,並在亞洲和美國設有分部。

因Block71而建起的9層高大廈已成為新加坡知名的創新地標,目前共匯聚超過30家創投機構和250間新創公司、吸引了佳能、富士通以及 Grab 等公司。

與Grab並稱新加坡「三大」的另外兩家科技公司——遊戲設備品牌雷蛇(Razer)和熱門遊戲《Free Fire》的開發商冬海集團的總部也設在此地。冬海集團曾是全球最熱門的股票,從 2017 年在紐約上市到 2021 年 10 月達到頂峰,市值飆升了24倍多,超過 2000 億美元。

但是,新加坡最大的三家科技公司都陷入了困境。冬海的股價下跌了近 90%,它裁員數千人以削減成本。雷蛇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舉步維艱,後轉為私有。

當地諮詢公司Future-Moves Group的主管Devadas Krishnadas說,初創企業不能只是燒掉投資者的錢和吹噓自己的增長潛力。「新加坡對科技推動增長的期望更多是基於承諾,而不是業績。」

陳炳耀和Grab的其他高管卻對公司的未來充滿信心。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投資者對我們在實現盈利和平衡可持續增長方面取得的進展給予了積極的反饋。」

看到教訓

為什麼科技公司在新加坡舉步維艱?為什麼該國成為亞洲矽谷的夢想一直難以實現?從Grab的發展軌跡中或許可以探得一二。

陳炳耀

陳炳耀成長於馬來西亞,11年前在一間儲藏室里開始創業,在吉隆坡創立了當時名為 MyTeksi的叫車公司,可以讓顧客用智慧型手機召喚計程車。

陳炳耀來自一個企業家家庭。他的祖父在汽車行業發家,1957年與人合夥創辦了 Tan Chong 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在馬來西亞組裝和銷售日產汽車,他的父親則是這家上市公司的總裁。與許多亞洲精英一樣,陳炳耀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曾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學和公共政策,並在哈佛大學獲得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創業兩年後,陳炳耀在東京結識了軟銀創始人兼CEO孫正義。孫正義曾因成功押注阿里巴巴而聲名鵲起。軟銀承諾向陳炳耀的公司投資2.5億美元。2014 年,該公司遷至新加坡,隨後更名為 Grab,準備加速在該地區的擴張。2020年,該公司在雅加達設立了第二個總部。

2018年3月26日,在Uber退出東南亞之際,Grab對其進行了收購,作為這次收購交易的一部分,Uber收購了Grab 27.5%的股權。這對陳炳耀來說是一次重大勝利。同年,Grab 將 Uber Eats 整合到現有的送餐業務中,並將其命名為 GrabFood。

軟銀總共將向Grab投資約30億美元。陳炳耀開始把他的公司稱為東南亞領先的「日常超級應用」,處理運輸、送貨和金融服務。在該公司無處不在的廣告攻勢下,Grab的用戶逐漸習慣了這個高折扣的乘車服務。

到 2020 年,投資者認為Grab有希望上市,陳炳耀最終確定了通過SPAC合併上市。

當時,許多人對Grab的交易抱有很大的期望。但研究公司藍蓮花資本顧問有限公司(Blue Lotus Capital Advisors)的分析師Eric Wen 是個例外。

他發現,該公司當時的月度用戶不到2500萬,約為中國美團用戶的7%。而且,他意識到,東南亞的中產規模較小,人均收入低於中國。

根據數據公司Crunchbase的數據,在SPAC交易之前,Grab已經籌集了120億美元的風險融資。計算結果並不樂觀——Grab平均花費480美元贏得一個客戶,而這個客戶每年平均花費29美元。換句話說,Grab要花16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收回成本。

在 Grab 股票上市約六周後,Wen在一份報告中概述了他的擔憂,敦促投資者賣出股票。當時,Grab的股價為6美元,比上市當天的價格貶值了約一半。Wen預測股價將跌至3美元,大約兩個月後股價確實跌至3美元,此後一直維持在這一水平附近。

新加坡國立大學會計學教授 Mak Yuen Teen從Grab的困境中看到了教訓。他說:「投資者只注意到了陳炳耀的履歷,但從未仔細研究過該公司的公司治理或商業模式。例如,陳炳耀控制著Grab 63%的投票權,卻只持有其約3%的普通股。雖然科技公司經常使用雙層股份結構,但Grab的結構十分異常,因為陳炳耀擁有的普通股比例實在太小了。」

Grab聯合創始人陳慧玲

更加令人詫異的是,據一份文件顯示,2018年3月,陳炳耀的母親被任命為董事會董事。如今,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除創始人外,所有董事會成員均為獨立董事。

時至今日,與Uber的創始人不同,陳炳耀依然是公司的負責人。他的聯合創始人陳慧玲將在今年年底前辭去運營職務,並不再擔任Grab的董事。

雖然許多科技股都跌跌不休,有些跌幅甚至超過了Grab,但同類公司Uber的股價跌幅要小得多。Uber 終於在第二季度實現了營業利潤。據Grab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截至去年年底,Grab累計虧損160億美元。

可以肯定的是,Uber的回歸之路更為輕鬆。它可以依靠自己的本土市場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新加坡雖然富裕,但規模太小,無法支持快速增長的消費公司。Grab的其他一些東南亞市場也很難迅速盈利。而且,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的語言、習俗和法規,這給發展帶來了阻力。

Grab 正在努力回暖。該公司縮小了「超級應用戰略」的規模,但仍提供支付和其他數字銀行服務,以及乘車和送貨服務。軟銀仍是Grab的最大股東,持有其 19% 的股份。孫正義對陳炳耀表示充滿信心,他的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Masa(孫正義)尊重安東尼(陳炳耀)的領導能力,並相信 Grab的光明未來。」

目前Uber仍持有Grab 14% 的股份。據該公司稱,陳炳耀在Grab的上市交易中沒有出售任何股份,並同意在5月前執行鎖定條款,該公司表示,陳炳耀現在持有的股份比最初交易時更多。

仍有希望

新加坡的Grab送餐服務

目前,Grab仍是一家擁有約3500萬月用戶的大型企業。去年,Grab在8個國家和500多個城市開展業務,實現營收14億美元,市值超過130億美元。

8月的一天,Grab公布季度虧損收窄後,股價大漲11%。陳炳耀告訴投資者:「現在Grab的用戶數量達到歷史最高。」他還詳細介紹了公司為削減開支和實現盈利所做的努力。

花旗集團指出,Grab公司營收增長強勁,利潤指標(不包括利息支出、稅收和某些非現金項目)連續六個季度實現增長。Grab在聲明中表示,在東南亞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新加坡也不會被完全排除在科技中心之外。10月份的一份政府報告稱,該國的數字經濟將繼續推動其增長,目前已達到約7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3%。

新加坡正把寶押在汽車和手機專用晶片上。該國經濟發展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半導體超級周期,因為新加坡去年吸引了225億新元(165億美元)與晶片和其他資產相關的投資,這是該國有史以來獲得的最高的一次。

新加坡政府機構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的助理執行長艾米麗·廖(Emily Liew)表示,科技公司必須在增長乏力的時代不斷發展。她說:「我們的市場規模小並不是一個限制因素,因為我們的初創企業在建立之初就瞄準了全球市場。」

在九月份的一次會議上,Grab的早期投資者、風險投資公司GGV Capital的管理合伙人珍妮·李(Jenny Lee)說,食品技術是另一項很有前景的投資。作為第一個批准銷售實驗室培育肉類的國家,新加坡已經制定了到2030年本地生產30%的營養需求的目標。李說:「這種政策支持將極為重要。」

今年,企業家 Kay Woo 勾畫了他在亞洲大展宏圖的夢想。他在柬埔寨推出了一款名為Tada的電動三輪打車app,並在新加坡的辦公室展示了一款電動三輪車——Tuktuk。

但他的商業模式與Grab不同。他依靠的是口碑,而不是廣告,也不向司機收取佣金。乘客和司機向Tada支付少量費用。他說:「我們剛起步的時候,連Grab的一根小拇指都不如,現在很多人都在使用Tada,感覺我們已經得到了正名。」

在新加坡,打車以及其他技術領域淘金的故事仍在繼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2c1059658247eedc44e7c6ae0ea8b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