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組織變革的「意外」和「必然」

2023-03-29   財經無忌

原標題:阿里組織變革的「意外」和「必然」

文 | 陶魏斌

阿里此次組織變革,已在各大社交媒體刷屏,對於看客來說,此次調整動作之大、範圍之廣屬實意外。

但對於阿里最核心的頂層決策者們來說,這次「成立24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絕非臨時起意,當他們在審核完最終調整方案的那一刻時,一定也預想到了,這家擁有超過將近24萬員工的公司,將重新擁有更多的「非計劃」和「意外性」。

「阿里將大調整」的消息先從3月28日下午隻字片語的信息開始流傳。

隨後,一封以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逍遙子(張勇)名義發出內部信, 正式向外界確認,阿里啟動命名為「1+6+N」的組織變革。

根據方案,在集團之下,將設立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將分別成立董事會,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集團則將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

「讓組織變敏捷,讓決策鏈路變短,讓響應變快,是本次變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張勇在信中,清晰地表達了此次調整的目的。

事實上,「敏捷組織戰略」是張勇上任後,一直在集團內部強調的。可以這麼說, 此次「1+6+N」的變革是張勇敏捷組織戰略的延續和升級。

市場給予了不錯的回應。在消息宣布後的美股市場上,阿里股價漲幅達到14%,創下了去年6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那麼,敏捷組織對於阿里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未來又會給相關業務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這些問題無疑是阿里的投資者們最為關注的。

1964年,日本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招來了第150名員工。儘管這家公司經營狀況保持得不錯,但在公司經理的心中,卻逐漸泛起了一絲擔憂。

「我們是依靠著滿腔熱情迅速成長起來的,但是會不會很快失去開拓者的熱忱,淪為一家毫無鬥志的公司呢?」

即使到現在,這個問題依然是各類EMBA課程上被討論次數最多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核心是:如何在壯大企業的同時避免大企業病。

這位充滿憂患意識的經理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回到創業之初,「讓大家再次成為經營者。」

這家公司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京瓷,這位經理的名字叫做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把整個公司按照工序、產品類別分成若干個小組,下放權力,讓它們像小公司一樣經營,並採取獨立核算的方式來管理。這些小集團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自我更新。

稻盛和夫將這種組織稱為「阿米巴」(一種單細胞生物)。員工要明確自己所屬「阿米巴」的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各盡其職。

所謂的阿米巴組織當然也具有時代的局限性,那是一種誕生在上世紀工業機器大生產下的組織方式,而在當下的網際網路信息時代,企業組織也有了新的變化。

伊隆·馬斯克是奉行扁平管理思想的另一個超級CEO,這位永遠處於滿電狀態的管理者,多次表示「要把公司管理得越來越小」。

而在中國,對「敏捷組織管理」尤為在意的有兩個CEO,張勇是其中一個,另一個是已經退休的海爾張瑞敏。

如果說張瑞敏在海爾力倡的「人單合一」小微組織生態,是基於海爾龐大的製造業身軀而引發的思考,那麼張勇的感悟更多的是來自於阿里本身所處的網際網路基因,以及訊息萬變的技術更新帶來的挑戰。

「市場的變化永不停止,新一代技術浪潮不斷湧現,不擁抱變化就會變得僵化,不改變自身就會被時代打敗。」

所以在張勇的管理思想中,「必須讓組織更敏捷、靈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里在敏捷組織管理上的探索,不是優化而是構築底層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是,敏捷組織戰略是阿里的一道必答題,而不是附加題。

吳曉波說中國男孩的第一本啟蒙讀物大多數是《三國演義》。

在這本被稱之為「偉大」的著作中,羅貫中開篇僅用短短11個字,就概括了這段「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與合成為歷史車輪交替的兩個關鍵詞。

如果復盤阿里實際上並不算長的企業發展歷程,組織的「分」與「合」也一樣在隨勢而變。

「你要跑得快,就要分,變成縱向;你要沉澱經驗、沉澱知識積累,你就合,變成橫向」。張勇曾將組織設計原則總結為四個字:縱、橫、分、合。

2015年12月,張勇同樣用一封內部信的形式,啟動了影響深遠的「大中台、小前台」戰略。

回到七八年前,商業歷史學者們會認為,那個時候的確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創新意識最為活躍的年代。

在各種新興技術的帶動了,一大批胸揣夢想的創業者,創造了各種新穎的商業模式,一度全世界的網際網路行業從「Copy TO 中國」 變成了「Copy TO 矽谷」。

此時的阿里,正是在「中台戰略」的指引下,迅速搭建起了淘寶、天貓、閒魚、優酷、菜鳥,乃至盒馬等業務,都能共享同一套技術、人力、客服等系統,並以此為依託,一大批創新的明星產品也在這個大中台中誕生。

以盒馬為例,作為初創企業,侯毅能帶領盒馬在短時間內,搭建起一整套線上、線下的售賣、倉儲、物流體系——這在傳統行業里,是不可想像的——這其中阿里巴巴的統一調度的大中台功不可沒。

加里·哈默寫的《管理大未來》,裡面有一句話:「將人類束縛在地球上的不是地球的引力,而是缺乏創造力。管理領域也是如此。」

坦白來說,今天的阿里巴巴已成長為多業務、多業態的超大型組織,這些業務特質不同,面臨的市場環境不同、客戶不同、發展階段也不同。

這也意味著,它們需要擁有更獨立的經營策略,能夠根據變幻的市場需求快速做出適合自身的判斷和選擇。

「今天我們坐在杭州,很難想像在東南亞,應該怎麼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快速響應競爭對手的行動。」張勇在阿里內網上的一段視頻里也坦言現在管理中的挑戰。

而內部信中,作為這次調整的未來成果之一,阿里也希望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條件成熟一個,上市一個」,張勇說,希望阿里未來能夠長出若干個上市公司,過幾年繼續「生兒育女」,長出更多上市公司。

這是一種「放水養魚」的好辦法。

我們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所講的「非計劃」和「意外性」,說的就是這一層意思。

已故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描述說,中國從一個因市場和企業精神被禁錮而貧困潦倒的國度,成功地轉型為一個市場開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經濟重鎮。

這位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總結說,(中國的)快速的變化,任何人都無法窮盡「這一驚心動魄的人間戲劇的全貌」。

但他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哈耶克「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理論的一個極佳案例,這其中充滿了「非計劃」和「意外性」。

成長於中國波瀾壯闊的經濟發展奇蹟中的阿里巴巴,本身也是「非計劃」和「意外性」的成果——而此次從「一個阿里」,轉換成「1+6+N」,相當於給了更多變化的可能性,以及組織成長的想像。

上海人張勇最早是從一家頂級會計事務所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但現在他在做的,是一份前所未有的,需要具備足夠探索精神的工作。

今年年初,浙江省委書記調研阿里,寄語阿里「在國際競爭和造福社會中大顯身手」,而隨後,張勇在年初的內部信中,把「進」作為了2023年阿里的關鍵詞。

如何「進」?這次阿里「史上最重要的組織變革」,無疑是落實這一思想的第一步。當下的網際網路行業,競爭已經從當年的「商業模式」創新升級到了「組織能力」創新。

在這個層面上,張勇有著一以貫之的管理思想,在最近的七年里,阿里進行了超過20次的組織架構調整,平均每年超3次。

而在新的組織戰略下,阿里也長成了一家年活躍買家數超13億、GMV超8萬億的超級生態體。

某種程度上說,阿里這次變革,也是中國超大型公司治理的全新探索。

作為控股母公司,阿里集團的重心或將向創新發展、科技前瞻傾斜,尋找孵化下一個天貓、阿里雲。「從模式上看,阿里巴巴集團與谷歌母公司Alphabet(字母表)有相似之處,但想像空間更大。」一位接近阿里高層的人士分析說。

未來,阿里巴巴集團將向投資控股公司方向靠攏。這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里,阿里作為一家平台企業率先創新的組織形態。這也意味著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將走向「快中台,強前台」。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那為什麼阿里會比一般的由控股集團組成的企業矩陣系統,更具「想像空間」?

回答這個問題,就得理解阿里這次的變革,並非轉向式的,而是從原先「大中台、小前台」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

繼承了什麼?繼承了當年「大中台」建設中積累下來的技術能力和指揮能力,從而發展出眼下的「快中台」。

經典管理學中對「敏捷組織」的定義,離不開「快速響應」、「動態調整」等關鍵詞——全面「做輕、做薄」的中台事實上還將發揮中台應有的價值。

隨勢而動,是一個組織生存壯大的基本能力,而像阿里這樣的組織,發展的意義還有更多的價值。

「要思考如何為現在的20多萬人創造屬於他們的環境和舞台,來讓他們創造屬於他們這代人的阿里巴巴。要讓一代又一代的阿里同學為自己而戰,就像當年我們那一代人一樣。」

張勇的這句話,既是阿里企業價值觀的表態,事實上也是當下阿里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