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身邊人這樣的抱怨:「昨晚沒休息好,做了一夜的夢」「每天都做夢,睡醒後感覺更累了」……
人們常把做夢和睡眠質量關聯起來,但「一夜無夢」就代表睡得更香嗎?
經常做夢是沒睡好嗎?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每天睡著之後,都會做夢。一般認為,夢是正常健康睡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記憶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常做噩夢可能提示身體問題
有時我們會經歷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夢,如反覆噩夢、夢境中出現身體疼痛或傷害等,這些現象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1
心臟病
心臟病患者更可能出現呼吸問題,會導致大腦供氧量降低,引發噩夢。
據統計,心律不齊導致做噩夢的幾率增加 3 倍,胸悶、胸痛導致做噩夢幾率增加 7 倍。
2
低血糖
如果夜間低血糖發作,可能會在凌晨驚醒,伴有做噩夢、出汗、心悸、手足顫抖等情況。
3
睡眠呼吸暫停
又稱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臨床表現為夜間睡眠時打鼾,並伴有呼吸暫停和白天嗜睡。睡覺時如果時常出現呼吸暫停等情況,會使人感覺胸悶,從而引起噩夢。
4
精神壓力大
國際夢研究協會研究發現,失去愛人、目睹重大事故等會讓人產生抑鬱情緒,進而引發噩夢。生活、工作壓力過大導致的緊張焦慮情緒也可能讓人做噩夢。
5
缺少睡眠
當睡眠被打斷再次入眠時,容易做噩夢,反過來,做噩夢又會讓人越發難以入眠,形成惡性循環。
5 個習慣改善失眠多夢
有人做夢時會半夜驚醒,或醒來後感到身體疲憊不堪,可能是身體或精神因素干擾了睡眠,建議養成以下 5 個習慣,可幫助改善睡眠質量。
編輯:奚宇軒
資料:科普中國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