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1979年5月19日上映,餃子導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7月26日上映。兩部動畫片相隔了40年反映出來的是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教育理念。
79年版的《哪吒鬧海》,哪吒的媽媽簡直不是個人物,而是個道具,幾乎沒有戲份;李靖這個爸爸的角色是非常的窩囊,對外逆來順受,對孩子反而橫了吧唧;太乙真人反而是個循循善誘的好老師的形象;哪吒就是海賊王身邊有一群小夥伴;敖丙就是一個純惡棍的角色。
作為70後和80後的動畫片,這裡的角色很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那個年代父母都是雙職工,也沒有什麼時間陪孩子,教育也基本上都是喝罵夾著棍棒,沒有今天這般講究。
在中小學裡邊,有一批高水平的知識分子當老師,像太乙真人這樣的好老師還是非常多的。那時候,在周圍院子裡、胡同里也有很多的小夥伴,大家也不用像現在上這麼多的課外輔導班,自然就會形成圈子,也就自然產生了哪吒這樣的孩子王。而夜叉敖丙這樣的壞蛋,就是在胡同里敲詐低年級學生零花錢的小混混,受了欺負的孩子當然希望能有一個哪吒式的大哥出來幫他們主持正義。在那個時代,男孩和父親的關係普遍都不怎麼好。哪吒白衣如雪橫眉冷對:「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成就了一代人對於叛逆的全部理解。
而40年後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再無喪偶式育兒。李靖夫婦按照今天的標準,被打造成了完美父母。李靖,偉岸而有擔當,默默地幫助孩子去解決一切的困難。哪吒的媽媽也從道具升級為女一號,名字是殷夫人,定位是一個工作繁忙的女強人,但還是儘量抽時間來陪孩子。在教育的理念上,媽媽主張散養,爸爸主張「雞娃」,充滿了時代的烙印。太乙真人的定位還是一個老師的形象,但是,變成了丑角,哪吒傲嬌的一句:「你能教我什麼?」充分反映了當今在各種信息渠道的加持下,孩子的視野和知識可能已經超過了老師。敖丙的定位也不再是小混混,而是和主角哪吒相對:一個是不守規矩,但是渴望被接受的壞學生;一個是內心狂野,但是壓抑自己的標準的好學生。
影片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孩子和父母而是和周圍的環境,90後、00後、10後獨生子女為主,高樓大廈又把孩子從空間上孤立了,而一個接一個的輔導班把孩子們從時間上孤立了。雖然享受到了更多父母的關懷,但是越來越不會處理和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之間的關係了。孩子們變得更加的孤獨了,乾坤圈是一個隱喻,代表了社會的規則。
小的時候我們覺得,被它束縛,非常難受。但是,當真的沒有了規則,得到的不是自由,反而是迷失和災難。最後,少年哪吒把乾坤圈戴在了手上,相當於接受了規則,更能很好地適應和利用規則,這才是一個孩子真正的成長。
對比兩個動畫片的簡介,或許會認同上面的觀點,或許你也有自己的理解。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來源:翩翩一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