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融(孔融)四歲,能讓梨」是出自大部分國人都所熟悉的《三字經》中的一句話。
其引伸出來的故事就是,孔融四歲之時,就學會了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吃,而自己挑最小的吃。
這個故事原本被記載在《後漢書·孔融傳》中,後被李賢進行注釋和引伸,並編撰成《融家傳》;南宋教育家王應麟又再度引用《融家傳》中的孔融,將他寫入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里,他的故事也隨著這本書在我國流行了近千年的時間。經過明清兩代的廣泛地宣揚之後,他成為了「謙讓」的道德模範。
不過,「孔融讓梨」傳到美國之後,他們雖然也非常喜歡這個經典,但卻做出與我們不一樣的理解,很多美國人認為,孔融是在作秀。中西文化差異固然存在,但美國又何至於將其理解成這般?
一、美國人對孔融讓梨」的剖析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政治方面,他表現得不怎麼突出;但是在文學方面,卻有很高的造詣,是相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連曹丕也禁不住地誇他說:「文可比揚(揚雄)、班(班固)儔也。」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相當特殊的身份,即孔老夫子的第二十四孫。
他的故事被寫入啟蒙教材《三字經》中之後,一直為後人所熟識。隨著近代國門的打開,「孔融讓梨」也走出了國門,被帶到了歐美國家。遍布全世界的孔子學院設立之後,這個故事就被傳播得更廣。
在美國,隨著交流的深入,「孔融讓梨」後來也被引入到他們的課堂之上。然而,美國人對於孔融的行為卻有著與我國不一樣的理解。
在平等主義之上,西方國家幾乎都衍生出了資源分配的平均主義,即某一樣東西進行分配的時候,要講求公平公正、甚至會出現平均主義的現象。
正是以這樣的思想為基礎,所以美國人認為,孔融的長輩們在分配梨子的時候,就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對待子女,無論其年齡的大小,應該一視同仁和平等對待。如果梨子的大小有差別,那應該在數量上進行相應的平等。
換句話說,美國人想要表達的是,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一種平等的環境,讓他們避免由於出現差異而形成的潛在競爭,避免他們心中所出現的不平衡之感。
此外,他們還認為:「在分配的方式上,父母也出現極大的錯誤。」他們不應該讓一個年僅4歲的孩子給其他孩子分發水果,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如果年齡可以作為分配水果的標準,那麼孩子們的高矮胖瘦,甚至性別等也都可以為這種標準。
最後美國人總結出,以這種標準去分配水果,只會孩子的主觀武斷精神培養出來,從而讓他們在分配物質上更容易傾斜於自己,而非他人。
由此觀之,在美國人看來,父母允許孔融去分配梨子,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舉動。除此以外,他們還認為,這種行為將會間接地將孩子培育成一種虛偽的人。那麼,孩子將會如何變得虛偽?
二、「虛偽性格培養和作秀」之說
孔融只是在父母的授意之下分梨,又如何會變成培養虛偽性格的反面教材?
美國人對此進行了一個模擬分析,如果孔融本身是喜歡吃梨的,但是在家長的暗示之下,他控制住自己內心的這一份慾望和需求,從而將大的梨子讓與別人,隨著時間的加長,這種虛偽的種子也會不斷的生長,從而影響他的整個人生。
至於家長的暗示,則表現為約束孩子積極控制住內心的慾望,同時用行動和口頭去表揚孩子壓抑之後的行為,從而讓孩子認為這麼做是正確的。如果整個社會都如此,那人與人之間就很難坦誠相待。
如果孔融本身就不喜歡吃梨,又不好直接地拒絕,所以將最大分量梨子讓給了自己的兄弟。不過,讓他感到意外的是,他這麼做居然會獲得家長們的表揚,獲得了「懂事」好名聲。真的是如此的話,那他是在作秀。
有一種情況,孔融本身是喜歡吃梨的,但是並不能吃多少,所以給自己留了最小的,讓大的給別人吃。這麼做之後,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博得了長輩們的喜愛,所以一箭雙鵰。那麼,這裡就不僅僅只是簡單的作秀和虛偽了,是兩者都有。
由此觀之,美國人是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剖析孔融讓梨的行為,得出的結論由於生活非常貼切。他們如此地分析孔融的行為也不無道理,但是只是看到了壞的一面。在中國人看來,從孔融的舉動中獲得更有價值的東西。
三、中美「孔融讓梨」的認知差異
孔融之所以讓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傳統上留下來的等級觀念有關。從漢武帝起,中國的社會就開始講究三綱五常的社會秩。
這裡的「三綱」專門用於約束男性的行為,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其意思很簡單,臣子要跟著君主走,孩子要以父親為模範,妻子要服從丈夫的管理。
「孔融讓梨」執行的就是「父為子綱」的倫理道德,孔融是在父親的授意之下才分的梨,受到父輩們的影響之後,他自然選擇了「讓梨」。進入現代以後,在我國,關於孔融讓梨的
故事已經出現了不一樣的理解。現在的理解不再注重解釋理解是如何遵循儒家道德的,而是側重於他的「讓」。
「讓」是我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行為道德,為人們所推崇和遵循。佛家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講究的也是其中的「讓」。在《新華字典》的解釋中,「讓」不是一種被動的退讓,而是主動的「以進為退」,即用謙讓的方法去獲得需要的東西。
中美之間的認識之所以出現偏差,最主要的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基本都不是一回事兒。美國人注重的是,「孔融讓梨」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孩子的心理變化;而我國看到的「孔融讓梨」是「謙讓」一種典範,不提倡與他人爭奪東西,提倡「謙讓」是一種社會美德。
綜上所述,由於思維差異、社會道德觀差異和文化之間的異同,導致了中美之間對於孔融的理解出現不一樣的結果。
總結
美國人認為,「孔融讓梨」會帶來種種不利的結果,從不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來看,固然有其道理。他們並沒有從這一行為中找到謙讓的價值,而是關注了當時的社會行為和人物心理。
正是出於對社會和人物心理的擔憂,所以才總結出,孔融是在作秀。我國的理解則大為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也繼承了古人對於孔融行為的一些理解,但是側重點已經出現了變化。
現代人對於孔融的行為,看到更多的是「謙讓」這種社會美德。孔融雖然在中美的課堂上都出現,但是其教育意義基本上都是不同的。由此還可以發現一種文化現象,那就是對於同一生活哲學的理解,由於思維社會環境的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是天差地別。
參考文獻
《後漢書·孔融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