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孫武子之後裔。父親孫堅曾為朝廷鎮壓過黃巾起義,被提為烏程侯長沙太守,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時任聯軍先鋒,後與劉表、黃祖作戰時被伏擊身死。長子孫策繼其基業,並將江東逐漸收合,孫策輕騎死於許貢門客之手,臨死之前將基業傳於孫權。
孫權生得碧眼紫髯,相貌非凡。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之後,沒有辜負父兄重託,在他手裡,雖然在開拓疆域方面沒有大的進展,但卻先後挫敗了老資格的政治家曹操和劉備,戰勝了這兩大勁敵,不僅鞏固了東吳的政權,還能與曹操、劉備鼎立而三,成為雄踞江南的一代英主。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形勢對東吳來說十分危急。是戰是和,當時在東吳內部形成了對立的兩派:以張昭為首的文官主張投降曹操;以程普為首的一班武將堅決主戰。
張昭是東吳的主要謀臣,孫策在臨終前曾叮囑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因此,張昭的態度在當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時的孫權年僅27歲,在這極為複雜的情形下,他的內心鬥爭很激烈。從內心來講,他肯定不願意投降曹操,正如魯肅所說:「如像我們這樣的人投降曹操,還可以回歸故里,也不失州郡的分封;而將軍投降曹操,歸宿在哪裡?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輛,馬不過一匹,隨從也不過數人,怎麼能比南面稱霸呢!」
可是要打不贏呢?那結果更不堪設想。面對兩派的激烈鬥爭,孫權是寢食不安,猶豫不決。
也就是在這關鍵時刻,魯肅、諸葛亮、周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魯肅使他明白了根本的利害關係;諸葛亮使他確信還有劉備這個同盟者;而周瑜對敵我力量的透徹分析,則使他有了必勝的信心。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孫權作出了最後的決策:抗曹;而且,一旦決策,便斬釘截鐵,不再有任何的猶豫和遲疑。他當即決定,將抗敵之事全權託付給周瑜,讓他負責指揮前方作戰,自己則甘當後勤。正是因為孫權決策果斷,用人得當,因此,上下一致,取得了赤壁大戰的徹底勝利。
曹操曾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領兵攻打濡須,孫權與他相持一個多月。曹操夜渡洲上,孫權派水軍圍攻,俘虜曹軍三千人,投江而死的也有數千人。曹操退守營地,孫權屢次派兵挑戰,曹軍堅守不出。孫權親自乘著快船,從濡須口進入曹軍的陣地。曹操手下的將領都想出兵攻擊孫權。曹操說:「這一定是孫權想親自來觀察我軍的部署。」他命令軍中做好戰鬥準備,沒有他的命令,弓箭不能隨便射。
孫權在曹軍的陣前航行了五六里,又調過船來,邊走邊敲鼓奏樂。曹操見孫權的船隊整齊而有章法,不由讚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表的兒子像豬狗!」
孫權派人給曹操送信,說:「春水要漲了,您最好趕緊離去。」曹操接信後說:「孫權沒有欺騙我。」於是撤了軍。
因此,曹操和孫權之間,一直沒有什麼大的矛盾,赤壁之戰後,雙方因為利害原因,有時修好,有時戰爭,東吳比蜀國後滅亡。
孫權比他的父兄們要好得多,不僅善於納諫,而且能任用賢能,團結身邊的部屬,為江東的富足和三足鼎立的形成立下了功勞。
孫權當上吳王,大宴群臣。在宴會將要結束時,他起身行酒,到了虞翻跟前,虞翻趴在地上假裝醉了。孫權剛離開,他又坐了起來。孫權覺得被戲弄了,大怒,拔出劍來就要殺虞翻。周圍的人都害怕起來,只有大司農劉基起身抱住孫權說:「大王以三杯酒之後來殺善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誰能知道?況且大王以能容賢蓄眾著稱,所以海內望風而歸。如今您就這樣放棄您的美德,這樣做好嗎?」
孫權說:「曹操可以殺孔文舉,我為什麼不能殺虞翻?」
劉基說:「曹操輕易殺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義,想和古代的堯、舜相比,怎麼能和曹操相提並論呢?」
虞翻終於由此得以倖免。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凡是我在酒後說該殺的人,都不能殺。
黃初二年四月,孫權從公安遷都鄂城,改名武昌,八月開始修築武昌城。由於魏國的曹操已去世,曹丕稱帝,蜀國的劉備也在黃初二年四月稱帝,三國之戰暫時得以平息。
孫權手下的將領們有些鬆懈,對此,孫權深為憂慮,他下令說:「生存不忘滅亡,安逸要考慮危險,這是古代留下的有益教訓。過去,雋不疑是漢代的名臣,他在太平盛世卻刀劍不離身,所以君子對武器,隨時都不能放鬆。何況現在我們處在魏、蜀交界地區,跟豺狼一般的惡人打交道,卻怎麼可以放鬆警惕而不考慮突然的事變呢?最近我聽說諸將在出入時,各自崇尚謙和儉約,不帶侍從和武器,這遠非全面考慮和愛護自身的行為。保全自己,留名後世,讓君主和父母安心,這比崇尚節儉更能使自己擺脫陷入危險的境地。大家應該提高警惕和戒備,崇尚大節,這才符合我的心意。」
的確,開創事業,需要的是一股子闖勁,要有橫掃一切的氣勢;守成,則需要睿智和穩重,孫策死的時候,孫權才不滿二十歲,但孫策已經認定他有這方面的才能。
孫權能任賢用能,使江東在他手裡變得更加牢不可破,促使三足鼎立,因而得以南面稱王。
太元元年夏五月,孫權立潘氏為皇后,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太元。臨海郡的羅陽縣有個神人,自稱王表,在民間活動,他的語言、吃喝,跟一般人一樣,但看不見他的形體。
孫權派中書郎李崇捧著輔國將軍羅陽王的印綬,去迎接王表。
王表與李崇一起走,與經過郡縣守令交談,誰也不能駁倒他的意見。秋七月,李崇和王表來到國都。孫權為王表在蒼龍門外設置官舍,經常派親近的大臣送去酒和食物。王表預言水旱之類的事,往往應驗。有人評論說:「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孫權年老志衰,奸臣在側,廢婿親立庶子,以妾為妻,可以說失德太多了。他又設符命,求福於妖邪,將亡之兆,不是很明顯了嗎?」這年的秋八月初一日,颳起大風,江海倒流,平地水深八尺,吳郡高陵的松柏全被連根拔出,城南大門被刮到天上又掉了下來。這年的冬十一月,孫權從南郊祭祀回來後,感染風寒,一病不起。十二月,孫權急調大將軍諸葛恪回來,任命他為太子的老師。他還下詔減少德役,減收賦稅,廢除人民認為痛苦的事情。
太元二年春正月,孫權立原來的太子孫和為南陽王,讓他居長沙;兒子孫奮為齊王,居武昌;兒子孫休為琅邪王,居虎林。夏四月,孫權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可惜的是,孫權到了晚年昏聵荒淫,剛愎猜忌,寵信呂壺,殘殺忠良,丞相顧雍無辜被殺,連屢建大功的大將軍陸遜也痛哭流涕,最後悲憤而死。
從「酒後言殺不得殺」,到年老志衰,奸佞在身聽信於神,孫權從一個明主變為昏主的原因是帝王們的通病。以劉備之精明,曹操之神武到晚年尚且昏聵,孫權當然也沒能例外。
從舉賢任能的大王,怒髮衝冠揮劍與曹操決一死戰而欲得天下的孫權到聽信「神」命的昏君,中間只不過是一晃而逝的時間罷了。
一個人能任賢用能、獨善其身並不難,難的是能夠用始終如一的心態來堅持。孫權善始而不能慎終的教訓還是令人惋惜、發人深思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16a009b88e8a8b3fd3553cf35e37331.html